常務理事韋永武

韋成是洛甯縣寨子村,先祖抗金英雄武德将軍韋儀十一世孫,生于1400年,幼讀詩經、知書達理、秉性剛毅、正直和善,處事待人誠摯厚道。随着閱曆的豐富和智慧的積累,韋成不甘平庸之現狀。于是,十八九歲的年華便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寨子村,遷徙到距故鄉東五裡開外的明珠村(别名小處村)。紮下營寨,安置了新家。
三面環抱翠竹,北臨一條蜿蜒的鄉間小路——明珠村。村東南高原腳下,數股清泉噴出,晶瑩的水花随着一條無名的小溪進入竹林。真乃清新可人、恬靜優美,也正是韋成向往已久的首選之地。
既來之則安之,憑着韋成的慧眼和吃苦耐勞不服輸的勁頭,數年下來就有了自己的産業與家庭。他就地取材,心靈手巧。把竹子加工成竹筢、篩子、簸籮、竹籃等生活用品。平日裡樂善好施,同房前門後和睦相處、口碑極好。不覺間八九年已過,韋成膝下育有三個兒子,長子取名彪,次子取名瓒,三子取名琪。眼下家境殷實,日子倒也自在,有滋有味。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為了多賺收入使生活更美好,此時的韋成風華正茂、自信滿滿。他便通過竹筏(即成捆的竹子連成船的樣子),上面放上竹子制成的生活用具,沿洛河順流而下,換取收獲,滿意而歸。有一次放竹筏,途經原陽一處河畔歇息。但見岸邊一大片淤過的土地閑置着。韋成覺得可惜,況且眼下正是種麥時節。主意已定,他就在附近買了麥種,花了兩天功随手撒在這片田地。接着就把生活竹具無償地贈送這兒的村民們。但美中不足,他就索性繼續加工,編制竹具分給村民,大家對他樂善好客、啧啧稱道。
回來後的次年,成仍放竹筏東下。途經原陽此處,那兒的村民見到他,分外親切并說道:“你也不來收麥拉?哎!放心吧,我們大夥已把麥子顆粒歸倉了,就等你來經管呢!!!”韋成知後,深深地被講信用而淳樸的鄉親所感動。有人趁機勸道:“老弟,在這兒安家生活吧!”他欣然應允。就這樣,韋成在原陽安頓了下來,取當地張氏為妻,光景和風順水。妻賢惠持家,他辛勤耕作數年間下來,生育了三個兒子。長子取名興,次子取名振,三子取名舉。生活可謂美滿,其樂融融。
後經數百年,其後裔子孫遍布黃河兩岸:原陽縣的韋城村、後韋村、前百寨村;封丘縣的鄭村、班鸠寨村、闫寨村;中牟縣的韋灘村。尤其原陽縣數千之衆”韋城村”,最早是用始祖韋成名字作為村名,後演變為“韋城村”,一直使用至今。這是多麼的自豪和感慨。這滔滔黃河之畔分布着錯落有緻的韋氏後裔村莊,宛如顆顆珍珠,熠熠生輝。甚是韋氏之驕傲!這是後話。可話說回來,成有一姑母是寨子村師門之家。其家境富裕,生活無憂。雖有嬌女貼心棉襖,但無膝下頑童嬉戲,也是心事一樁,郁郁寡歡。無奈想到成侄,便派人召回原陽的侄兒。姑母同他和盤托出,然而成心地善良、姑命難違。在姑母精心的撮合下,為成物色了一樁婚姻。爾後成不負姑望生育二子:長子取名春,次子取名铿(keng)。二子皆過繼給姑母,傳承師門,姑姑喜上眉梢,了卻了心願,對孫兒嚴加管教,日子有了奔頭。時至今日,師、韋後裔每每相遇,總友善打趣:師韋不分一家親。濃濃之意、溢于言表。
草木枯榮,人生之短暫而歲月無情。韋成辛勤忙碌數十載,終迎來垂暮之年,脫不了疾病纏身。甚幸身邊春、铿(keng)二子,天天不厭其煩侍候老父。期間,原陽處仨兒子,多次遠道而來探望服侍慈父。成倍感欣慰。但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便召集彪、瓒、琪、興、振、舉、春、铿八個兒子在一起,交代後事:其一,我随身之物煙袋葬入明珠墳茔;拐杖葬于原陽處墳草木枯榮,人生之短暫而歲月無情。韋成辛勤忙碌數十載,終迎來垂暮之年,脫不了疾病纏身。甚幸身邊春、铿(keng)二子,天天不厭其煩侍候老父。期間,原陽處仨兒子,多次遠道而來探望服侍慈父。成倍感欣慰。但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便召集彪、瓒、琪、興、振、舉、春、铿八個兒子在一起,交代後事:其一,我随身之物煙袋葬入明珠墳茔;拐杖葬于原陽處墳茔;其二,彌留之際移動不得,奈何本人歸葬于姑母處墳茔。言畢潸然淚下。兒子們掩面痛哭、泣不成聲,了解老父的苦衷,含淚默默應允。赤裸而來,幹淨而去,韋成無憾地走完了八十二載風雨路。
青山依在,碧水長流。斯人已去,情深依舊。值此盛世,特地告慰九泉之下我始祖韋成:您的後裔永與時代同歌,必定愈發優秀而譽滿大地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