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覃在數年前寫過《開國将帥中,誰才是毛主席心中的“徐達”?并非彭德懷,而是許光達》一文,文中提到,開國大将許光達在1950年4月由毛主席點名,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許光達大将到了任上,兢兢業業,積極開展組建裝甲兵的各項工作,在裝甲兵建設理論方面有巨大的建樹,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
不用說,毛主席對許光達的工作表現是非常滿意的。
另外,許光達的嶽父鄒希魯曾是毛主席的老師,也是許光達的老師,即許光達和毛主席可稱得上是師兄弟,他倆之間的私交很好,常有書信來往。
1965年9月,許光達鄭重其事地給毛主席上報出一份關于坦克第2師工兵連班長王傑的英雄事迹的材料。
毛主席讀了這份材料後,大為感動。
他根據王傑在日記上寫的兩句話,親筆題詞:“我贊成這樣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從此,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掀起了向王傑學習的熱潮,王傑就成為了一位和雷鋒齊名的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為廣大人民群衆所熟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傑剛犧牲時,遭受了一些非議,在烈士評定上,險些被否定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王傑是山東省金鄉縣城郊鄉華堌村人,出生于1942年10月。
他在1961年8月應征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了濟南軍區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的一名戰士。
王傑在部隊的表現優異,連續在1962年、1963年、1964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獎,是部隊裡的“模範團員”和“一級爆破技術能手”。
1965年6月,身為工兵連班長的王傑到邳縣(今邳州市)張樓公社野營幫助訓練公社民兵地雷班。
按理說,王傑是“一級爆破技術能手”,對于地雷的講解、使用,是爛熟于胸,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但是,7月14日,他在訓練民兵進行“絆發式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時,事故發生了。
當時,王傑帶領12名民兵在一個十字路口進行埋雷。這12名民兵為了看清楚具體操作程式,就圍成了一圈,腦袋碰腦袋地湊在一起,觀看王傑的操作。
王傑按部就班,一邊講解操作的要領,一邊進行實操。
天是那麼藍,陽光是那麼溫柔,歲月靜好,山河妩媚。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危險不期而至。
盡管王傑的操作是那麼規範,但拉火管的品質有問題——雷管和炸藥包剛剛埋下,就冒起了白煙。
大家都驚呆了,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動彈不得。
說時遲,那時快,王傑為了保護民兵的安全,他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蓋住雷區。
這樣,一聲巨響過後,他被炸得粉身碎骨,而12名民兵中除了羅漢瑞的腿被炸飛了之外,其他11人均安然無恙。
羅漢瑞的腿沒有了,是因為他恰好站在王傑的身後,地雷爆炸時,沖擊波從王傑的兩腿間穿過,把他的右腿炸飛了。
事故發生後,到現場勘察的專家都說,王傑作為“一級爆破技術能手”,以他的身手和技術,他隻需要向後仰天倒地,就可以躲過爆炸殺傷力最大的45度角,肯定不會有生命危險。
但是,在那千鈞一發的危難時刻,他考慮到的是民兵都不會躲避,為了保護民兵,他義無反顧地撲向了炸藥包……
王傑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三歲。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大寫的英雄。
但是,就在師政治部主任劉德一準備把王傑定為烈士往上報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炸藥包為什麼會爆炸呢?難道不是王傑操作失誤引起的嗎?
這個問題确實不好解釋。
師部成立了調查組,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查。
調查來,調查去,調查組竟然把該次事件定性為“一起由于違反操作規定而造成的責任事故”。
不難看出,按照這個結論,王傑不光不能評為烈士,也不能評為英雄,甚至還應該被追究責任。
對于這樣的結論,張樓公社的人民群衆不能接受。
王傑被下葬的當日,張樓公社的男女老少約1500人冒雨前來為王傑送行,很多人都泣不成聲。
俗話說,“金碑銀碑,不如群衆的口碑”。
劉德一深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他認真研讀王傑遺留下的23本日記。
這23本日記真實地記錄着王傑的思想成長軌迹,處處出現有“要做一個雷鋒式的、具有共産主義道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語句。
其中,寫于1965年5月1日的日記上,赫然有“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的字眼。
劉德一看得熱淚盈眶,他讓師黨委傳閱這些日記,後來又把這些日記上送到濟南裝甲兵黨委。
裝甲兵常委會各常委一緻認為:王傑是一位合格的共産主義戰士。
在濟南裝甲兵黨委的組織下,更進階别的專家組成立了。
專家組對爆炸事件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還用王傑使用的同類爆炸材料進行了30多次試驗。
最終發現是王傑使用的拉火管品質有問題。
這樣,王傑就被确認為了革命烈士。
1965年9月16日,濟南軍區為王傑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許光達鄭重敬獻了挽聯:“毫不利己實一心服務人民,臨危不懼真人民英雄本色”。
許光達随後上送了王傑的英雄事迹材料。
毛主席親自題詞,全國掀起了學習王傑精神的高潮,當年各大報紙發表學習王傑的文章高達1300多篇。
王傑,成為了一個婦孺皆知,名載史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