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初曆史二二:朱元璋晉位吳王,武昌城一鼓而下

作者:正經文淵閣

陳友諒身死後,基本上陳漢政權的滅亡已然進入倒計時。盡管前面我們寫了陳友諒七大必敗之緣由,但是此人若是沒有時乖命歹至此,死于流矢,朱元璋也很難把陳漢一股而下。

而此時大局已定,接下來的戰仗就略顯乏善可陳,走一個形式。雖然有些“名将”會在這種走形式的陣仗中給玩出一些大新聞,但久經戰陣的老朱顯然不會鬧出那種幺蛾子。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從次湖口領軍東歸,回到應天大賞有功将士,整理應天防禦,改洪都府為南昌府,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

九月十六日朱元璋留徐達李善長于應天防禦張士誠,自己又親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攻伐陳漢都城武昌,十月七日抵達武昌城,命常遇春分兵四門,立栅圍之,又在江中以艦船為寨堵絕水路。這時候朱元璋就吸取了陳友諒的教訓,就圍着你,也不打你,抽調其他兵馬去收取湖北諸路,于是湖北諸路皆降。

這個時候,我們的老朋友張士誠又開始的他的表演,鄱陽湖大戰的時候這家夥在幹嘛呢?他在逼着元廷給他封王,可惜他同元廷的聯絡人,達識帖睦迩打死都不幹,報都不給他報。

張士誠心想,我剿滅龍鳳叛賊,陣斬劉福通,每年還給大都送十幾萬石糧食,要個王爺居然都不給,既然你不給,那我就自己給自己封了。自封為吳王,封弟弟張士信為丞相,整個戰略開始閉關自守,安心享樂了。中間隻有九月西吳叛将謝再興進犯東陽被李文忠擊退。

朱元璋在武昌一直圍困陳理到十二月,就準備回應天準備進王爵的相關工作了,留下常遇春繼續圍困武昌,告誡常遇春隻許依靠營寨堅守圍着武昌就行,不怕武昌城不破。這就屬于以勢壓人、以本傷人了,陳理隻要不會召喚隕石,就搞不定常遇春。

回到應天的朱元璋開始準備進位吳王的工作,先在雞籠山搞了一場大型閱兵,閱兵儀式上為了凸顯自己精通兵法,朱元璋還告誡華雲龍等人加強學習,怎麼能閱兵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呢。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整個應天府沉浸在喜悅的春節氣氛中,李善長徐達按照既定的套路上表請朱元璋進吳王位,朱元璋也按照劇本說現在天下未定,我的功勞還很淺不足以稱王,還是等等把。就這樣雙方按照劇本來了三辭三讓,之後老朱才“勉為其難”得答應了即吳王位。

之後就是建立自己的官署行政體系,雖然很枯燥,但很重要。這也是建立制度的重要一步,老朱設中書省左右相國為正一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為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

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征武昌後又封了湯和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事,張昶為左司都事。按理說,此時官職有名的最差也是汪廣洋,最後以文臣的身份封為忠勤伯。這個張昶又是何許人也?

張昶是元朝使臣,朱元璋看他“智識明敏,熟于前代典故”就把他留用了。不過盡管最後張昶被累封為參知政事,但一直心挂元廷,為朱元璋所殺。

基本上主要的官職體系就是這樣,然後朱元璋做了一個雖然不起眼但是對後來影響很大的動作。那就是從現在就開始在兩淮地區囤積糧草,準備俟時而動北伐中原,其戰略眼光很深遠。

朱元璋在應天過完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新年後,見武昌數月而不能下,于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前往親自前往武昌督戰。

而武昌城内的張定邊被圍了快半年之久,派人向嶽州的張必先求援,結果張必先的援軍在洪山被常遇春擊敗,自己也被常遇春生擒,常遇春綁着張必先來到武昌城下大喊:“潑張我得矣。”城上守軍見援兵無望,都士氣低落。朱元璋觀察發現武昌城東面有一座高冠山,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城中,就想奪下此山,問衆将誰敢去奪取此山。

傅有德站了出來,請命攻取高冠山,朱元璋許之。此戰漢軍占據地利,易守難攻,傅有德悍不畏死,頭上中了一箭,肋部中了一箭,隻見傅有德不管頭部的箭矢,抽出肋部箭矢一鼓作氣沖上山頂,奪取高冠山。這樣武昌城内的一舉一動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但是為了減少傷亡,如若強攻,必然要損失五位數的人馬。朱元璋就派吉水羅複仁入城勸降陳理。當時的情況武昌城内的張定邊也清楚,張必先被俘之後,不會再有援軍來援救武昌,權衡利弊之後就讓陳理出降。

出降當日,陳理袒胸露乳,戰戰兢兢地跪在城門口。朱元璋見狀上前說了兩個字“勿畏”,然後讓宦官進陳理的皇宮,告訴陳友諒的父母,府庫中的财物你們可以随便拿,陳漢的文武百官之後陸續出城觐見朱元璋,最後就是接見鄉老,赈濟災民,穩定民心。至此,陳漢沔荊嶽諸郡皆陸續投降。立湖廣行中書省,留楊璟為參知政事,主持湖廣政務。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至死不願意做朱元璋的降将,于是遁入空門,至此不問世事,傳說還活了一百多歲。

三月,朱元璋回到應天開始安置陳理,封陳理為歸德侯,而後一直在應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經常出言不遜,即便是這樣,朱元璋也沒有下殺手,而是将他和後來歸降的明玉珍的兒子明升一起送到了北韓,過着平凡普通的生活。這兩家的後人至今可以在北韓半島找到,尤其是明氏。至此,昙花一現的陳漢王朝就這麼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而一個新興的王朝即将代替它完成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曆史重任,他的掌舵人就是朱元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