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陽衰則百病生,夏至是養陽好時機,做好三件事,一年陽氣足

我們傳統節氣夏至來臨,夏至乃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故而夏至也是白晝時間最長,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為旺盛的一天。但因為夏至太陽距離地面的高度也是最高,是以未必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陽氣乃人體生命之根本,半數取自父母,半數由後天養成。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陽衰福盡”,陽氣是我們的生命之氣也是人體正氣,陽氣衰弱則百病生,福澤盡,是以大陸自古就有養陽氣,補身體的說法,而夏至作為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機,也是我們溫補陽氣的好時機。

陽衰則百病生,夏至是養陽好時機,做好三件事,一年陽氣足

中醫上緻病之物為外邪,最常見為風寒濕三邪,陽氣則是我們抵禦外邪的根本,陽氣衰弱則外邪入體造成病症。我們身上常常出現的一些小毛病,往往都是陽氣不足所導緻的。

風寒濕三邪所緻陽氣不足有何表現?

風邪:風邪最大的特點就是入體後捉摸不定,就像是自然界的風一般看不見摸不到,故而謂之風邪,風邪入體主要導緻氣血瘀滞,阻滞經絡,主要引起的一系列酸疼的狀态。常見的腰酸背痛,肌肉酸疼,發熱所緻的頭暈腦脹等,多為風邪所緻,因為風邪捉摸不定往往疼痛位置也較為飄忽,一般情況下風邪都會跟随其他外邪一起入侵,單獨入侵人體較為少見。

寒邪:寒邪傷害往往會比風邪要更強,主要導緻的就是中醫上所說的寒症。寒邪入體又分為表寒和裡寒,表寒往往症狀較輕,通常情況下導緻頭暈流涕,感冒咳嗽,發熱頭疼等問題。而裡寒說明寒邪侵入身體内部,傷及肺腑,症狀往往更為嚴重,常見的有腹痛腹瀉,哮喘咳嗽,女性的痛經,月經不調,全身性的四肢發涼,手腳無力等。

濕邪:濕邪入體往往代表患者脾陽不振,脾氣衰弱,脾虛則濕氣重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濕氣主要影響人體内水液流動,常見的有流鼻涕,大便溏稀,痰多咳喘,面部出油,身體水腫出現虛胖,乏力嗜睡等問題。

風寒濕三邪需要陽氣來進行抵抗,陽氣乃是一身正氣,正邪不兩立。陽氣旺盛則不懼外邪,外邪入侵則身體陽氣衰弱。夏至時節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為鼎盛的時期,身體内外邪氣也被壓制,此時溫陽補腎扶正固本是我們當下必做的事情。

陽衰則百病生,夏至是養陽好時機,做好三件事,一年陽氣足

補充陽氣應該怎麼做?

1、藥補不如食補,補陽氣食療必不可少

是藥三分毒,中醫上向來講究調理,沒有一上來就勸人吃藥的。食補陽氣也是簡單易行,針對陽氣衰弱主要進補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常見的有羊肉,狗肉,韭菜,黑豆,黑米,枸杞子等。中醫講究養陰調和,陽氣衰弱時适當進補,大量進補人體吸收不好導緻虛不受補這樣就事倍功半了。

2、動則生陽

中國古代奇書《周易》記載,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靜一動,互為其根。動這裡指的就是鍛煉,靜指的是是休息,陰陽共濟,動靜結合才是人體生命力生生不息的奧秘。陽氣衰弱的人需要進行鍛煉,日常生活中跑步,散步,騎自行車都可以進行,但需要長期堅持,每周三到五次,中間保留自己休息身體恢複的時間,結合食補調養就能夠感受到變化。

3、取日月之精華

中國道家講究采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雖然我們普通人不會道家法門,但自然界中的陽氣和陰氣我們的身體也會自然轉化。長期居家不出門,身體陽氣自然衰弱而曬太陽則是一個好方法。每周抽出兩天時間,做一個三十分鐘左右的日光浴,身體陽氣上升感受溫暖寒邪自然被壓制。天氣炎熱的正午自然不适合,我們一般可以選擇下午外界氣溫降低時适當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能夠讓我們的身體更強健。

曬太陽對身體的好處也不是中醫一家之言,用現代醫學的論述則是,曬太陽能夠促進身體合成維生素D幫助身體吸收鈣質,讓骨骼強健腿腳有力,自然應對了陽氣不足導緻的四肢乏力的症狀,是以曬太陽補充陽氣絕對是不二之選。

陽衰則百病生,夏至是養陽好時機,做好三件事,一年陽氣足

身體慢慢溫養自然能夠逐漸健康強健,但也頂不住很多人“自廢武功”。盛夏外界陽氣旺盛,身體的各種病症受外界壓制自然減輕,而很多人此時不進行補養反而變本加厲損耗陽氣,實在令人惋惜。

夏季耗陽行為,盡量少做

1、油膩寒涼的飲食

油膩甜膩的食物容易生濕氣,寒涼的食物則會直接損傷胃陽,夏季的各種宵夜燒烤,啤酒飲料都屬于油膩寒涼的食物,大量食用自然對身體無益。是以不建議天天進食油膩冷飲,選擇清淡的飲食,綠豆粥,蓮子粥等,都有清涼解暑的效果。

2、過多接觸外界寒氣

夏季天氣炎熱,身體自然而然想要尋求涼爽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分貪涼可能導緻疾病。空調電扇可以使用,但空調溫度一般不要低于二十六度,電風扇和空調都不能正對着身體,可能導緻感冒受涼,腹痛腹瀉,腰腿酸疼等病症,都是因為陽氣被寒涼損耗所緻。

夏至乃是一年四季中陽盛時機,我們注意身體療養在這個時機将體内外邪祛除,注意保持則一年陽氣充足,身強體健。

參考資料:

《今日立夏,養生注意三宜三忌》北京晚報2021-05-05

《今日夏至 夏至養生重在祛濕》新快報2016-06-21

《秋冬養生應重補陽氣》生命時報201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