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健康養生|夏季防暑同時要辨證祛濕

作者:齊魯壹點

炎炎日,很多人會感到酸困乏力、昏昏欲睡,并且還有脘腹脹滿、大便黏膩的症狀,這很可能是被“濕氣”侵襲了。中醫認為,夏季暑熱夾濕,暑濕合邪易入侵人體。中醫祛濕,方法很多,但專家建議要根據地域環境、個人體質、身體不同部位來進行針對性的祛濕,以免祛濕不成反助濕。

看地域祛濕 全國4個暑濕地,您在哪一個

夏季若要祛濕,首先要從地域環境出發。對付暑濕,全國各地區都有高招。

兩廣地區——煲老火靓湯

“嶺南之地,暑濕所居”。兩廣地區因瀕臨南海,水系發達,降水量充沛,加之台風時常不期而至,暑氣下迫,土濕上蒸,自古便是“暑濕地”的代表。不過,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表示,兩廣地區人民利用慢火煲煮的老火靓湯就能達到消暑化濕的作用。廣東人愛喝湯,大部分人幾乎每周會喝上2—3次湯。有清熱解毒、祛濕解暑之效的冬瓜正是應季蔬菜,此時來一鍋冬瓜蓮子煲鴨湯,不僅有利于祛暑濕,還可健脾養胃。用冬瓜200克切塊,新鮮蓮子100克,鴨子350克,微加瘦肉、姜片、陳皮等輔料一起煲湯即可,此量可供一家三口食用。同時,用蘋果、雪梨等水果加南杏仁煲湯,也有不錯的健脾補肺、行氣利濕之效。

兩湖地區——喜辣好酒

湖北、湖南地處長江中遊地區,河流湖泊衆多,本身空氣濕度就大,加之四周山系衆多,尤其是湖南省地貌輪廓更是東、南、西三面環山,暑濕之氣無法擴散,更加重了暑濕氣候。是以,湖南自古便有“卑濕之地”的說法。

高溫酷熱,陰雨綿綿,聰明的湖南人在與自然環境的鬥争中,形成了“不可一日無辣”的養生智慧。湖北省中醫院風濕病科主任李惠玲表示,辣椒味辛,能散燥濕,讓人發汗,有一定的祛濕效果,故湖南人是典型的“吃辣一族”;而湖北人則有飲米酒祛濕之習。

江浙地區——喝養生粥

江浙地區是大陸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水系發達,烈日之下,水汽蒸發,濕氣較重。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内科主任中醫師金濤說,為對付暑濕,江浙地區人民當感覺胃口不好、腹瀉時,常會吃些能健脾利濕的養生粥(如山藥粥)來抵禦暑濕。适量運動,也能通過發汗來祛濕,故遊泳在江浙地區盛行,幫助人們更好地适應暑濕環境,提高免疫力。夏天,很多人喜歡浸泡在遊泳池裡降溫。金濤建議:大家要遊起來,不要泡在水裡一動不動;遊泳後,不要直接用冷水沖洗,應用溫水洗浴。

北京地區——喝熱茶

北方的“濕”,更多的來自吹空調、吃冷食、沖涼水澡等“以冷制熱”的祛暑方式。人們在該出汗時,汗液無法揮發而淤積體内,便形成了内濕。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副主任胡立明建議北方人撿起祛暑的老辦法——喝熱茶。老北京人好飲茶,一碗熱茶入口“以熱制熱”,不僅可刺激毛細血管舒張,還會幫助排汗,有利于促進體溫下降、祛暑化濕。要提醒的是,綠茶味略苦性寒,能消熱消暑、去火降燥;紅茶性溫,祛暑濕效果較差。

分體質祛濕 3種體質,祛濕方法有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郭昕指出,祛濕前一定要先辨清體質,否則越祛越濕。不同體質的濕表現不同,大緻可分為3類,祛濕方法也有差别。

虛寒體質這類人怕冷,夏季稍吃寒涼食物會感到胃部不适,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厚膩。可通過以下方法溫陽散寒、健脾化濕。

花椒水泡腳:将20克花椒放入紗布口袋,加水煮40分鐘後,泡腳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免燙傷。

茯苓陳皮茶:取茯苓5克、陳皮2克,洗淨後,用熱水浸泡10分鐘,代茶飲。

内熱體質表現為怕熱,易長痤瘡,急躁易怒,口苦口臭,尿色發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膩。這類體質者可通過以下方法清熱祛濕。

黃芩茶:取黃芩5克、山楂10克,煎煮10分鐘,再放入陳皮、荷葉各5克。

按壓陰陵泉穴:該穴位于小腿内側,膝下胫骨内側髁下方凹陷中,每天按壓2次,每次5分鐘,能健脾清熱利濕。

虛實夾雜體質這類人既怕冷又易上火。采用兩種或多種祛濕食材組合使用,可避免過于寒涼或溫熱。

辛涼飲:取薏米30克、藿香3克、佩蘭3克、白豆蔻仁3克,将薏米煎煮半小時,然後用薏米水沖泡另外3種原料即可。

按部位祛濕 5部位祛濕各有方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李菁指出,外濕的環境容易增加體内濕氣,濕氣過剩,可引發多種身體不适。濕在不同部位,各有解決方。

濕氣侵襲頭頂臨床常表現為頭昏腦漲,時時欲睡,身重乏力,或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祛濕方:合理安排睡眠,适當按摩頭部,加強鍛煉。洗澡後長期帶着濕發入睡,可誘發偏頭痛、面癱、脫發等。最好白天洗頭發,盡可能迅速用吹風機吹幹濕發,不要仗着天氣熱,就讓濕頭發自然幹。

濕氣浸淫皮膚表現為頭發面部易出油,甚至出現瘙癢、溢液等皮膚病。祛濕方:應避免搓洗和搔抓皮膚,必要時使用潤膚乳護膚,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久。中藥可用地膚子、馬齒苋、苦參粉熬水後濕敷患處,以除濕止癢。

濕氣彌漫三焦影響心肺,表現為胸悶胸痛、心悸乏力等。祛濕方:少熬夜,避免緊張,尤其有心髒病的人,可适當做擴胸運動放松身體,養成午睡和适度鍛煉的習慣。飲食上吃些養心的食物,如桂圓、蓮肉、大棗、小米熬粥等,或是西洋參代茶飲。

濕氣易困脾胃表現為腹脹、嗳氣、口中黏膩、口淡乏味、不欲飲水、大便不成形或溏洩。祛濕方:濕氣困脾胃與喜食肥甘厚膩、生冷瓜果、甜食發物有關。應注意适量均衡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可用紅豆、薏米為主的祛濕食療方,加芡實、蓮子、山藥等滋養脾胃。

濕氣痹阻經絡表現為四肢重着、酸痛麻木、腫脹痙攣、痛有定處、活動受限等症狀。祛濕方:晚上可用艾葉、花椒水泡腳除濕驅寒,水溫為43℃—45℃,25—30分鐘即可,配合按摩陰陵泉、湧泉、承山、足三裡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