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明 知中國 走世界

螳螂
天生的獵手
撰文/李洋
作為天生的獵手,螳螂捕食的時候動作靈敏,所用時間僅有0.01秒。與此同時,螳螂還是天生的“僞裝大師”,大多數螳螂不但具有保護色,并且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這樣的拟态,螳螂不但可以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耍刀 自僞有術
螳螂目(Mantodea)的昆蟲,統稱螳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 昆蟲。為了不引起獵物的注意,螳螂有獨特的拟态。螳螂曆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早在古希臘,因為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是以又被戲稱為“禱告蟲”。
錐頭螳螂。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在西方又被成為“禱告蟲”。
寬闊如馬首,前足形似彎月刀,靜時好像在祈禱,動時迅猛如虎跑。螳螂身體為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 或具有花斑的種類;标志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鈎子,用來鈎住獵物。
作為天生的獵手,螳螂捕食的時候動作靈敏,所用時間僅有0.01秒。 與此同時,螳螂還是天生的“僞裝大師”,大多數螳螂不但具有保護色,而且還依靠拟态,不僅躲過了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其中拟态最為傳神的當屬産自馬來西亞的蘭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蘭花螳螂産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區,它們有最完美的僞裝,而且能随着花 色的深淺調整自己身體的顔色。
蘭花螳螂,其體色模拟蘭花的顔色,拍攝于馬來西亞熱帶雨林。
螳螂“弑夫” 豈非無情?
長久以來,動物界中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那就是 螳螂丈夫在新婚之夜甘願犧牲自己讓它的“妻子”吃掉,進而保證自己 的妻子擁有足夠的營養,能夠順利産下自己的後代。那麼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真的 是為了給肚子裡的“寶寶”補充營養嗎? 在一項以勇斧螳(Hierodula membranacea)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通過喂食的次數來區分雌性螳螂的營養水準,實驗結果表明營 養不良的雌性螳螂生産的螵蛸重量會大打折扣;但如果讓這些營養不良的雌性螳螂吃掉配偶,它們的螵蛸重量将能得到明顯的提升。而對于營養水準良好的雌性螳螂而言,她們則基本不吃配偶。在另外一個關于地中海虹螳(Iris oratoria)的研究中,結果表明: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并沒有比沒有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産下更多的卵。是以,雌性螳螂吃掉配偶的舉動往往是由于營養水準不佳所造成的,而 “弑夫”的行為則往往因螳而異。
長久以來,動物界中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那就是螳螂丈夫在新婚之夜甘願犧牲自己讓它的“妻子”吃掉,進而保證自己的妻子擁有足夠的營養,能夠順利産下自己的後代。然而事實并不完全如此。
那麼,對于雄性螳螂而言,它們真的願意為了後代犧牲自己的生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雄性螳螂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往往十分謹慎,它們會避開雌性螳螂的視野,從背後悄悄接近。當進入雌性螳螂狩獵範圍以内時,往往會找準時機跳到雌性螳螂背上。在這個求偶過程中,一旦被雌性螳螂注意,雄性螳螂往往會選擇落荒而逃,絕不會貿然行事。在自然情況下,或隻有當那些饑腸辘辘的傻姑娘,遇到找不到對象、笨手笨腳的蠢小夥的時候,才會容易上演“弑夫”的悲劇吧。
螳螂捕食的時候動作靈敏,所用時間僅有0.01秒。
螵蛸上樹 藥用入典
雌性螳螂的産卵方式特别,既不産在地下,也不産在植物莖中, 而是将卵産在樹枝表面。交尾後兩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産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卵産于卵鞘内,每1 卵鞘有卵20〜40個,每個雌蟲可産4〜5個卵鞘。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 螳螂的“桑螵蛸”是一味著名的中草藥,藥用價值巨大。
雌性螳螂的産卵方式特别,既不産在地下,也不産在植物莖中,而是将卵産在樹枝表面。交尾後兩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産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
次年初夏,從卵鞘中會孵化出數百隻若蟲。
螳螂功夫 剛柔并濟
得益于人們對于螳螂捕食動作細緻的觀察,更是形成了中國著名的漢族傳統國術流派螳螂拳。螳螂拳是象形拳中的一種,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應、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并用,使人難以捉摸, 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
螳螂捕食的一瞬間。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凝聚了明末清初衆多國術流派之長,相傳此拳發源于清朝乾隆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王郎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他捕捉了許多螳螂,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态動作。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時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螳螂拳作為山東四大名拳之一,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國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國術九大流派之一,并于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國傳統國術流派螳螂拳便是得益于人們對于螳螂捕食動作細緻的觀察。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6.01月刊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文明》雜志淘寶店訂閱
打開淘寶app,複制連結并搜尋進入店鋪,
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志公衆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圖檔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随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志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将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