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作者:文史重讀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曆史世界。

這一講我們繼續來談秦始皇吞并六國之後,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推行的宏偉藍圖。在《資治通鑒》的記載裡,制度上的整齊劃一,這個在今天看來相當重要的事情,卻被記載得過于簡略了,隻有這樣一句話:“一法度、衡、石、丈尺”,意思是說,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準從此都統一了。

記載雖然簡略,但不難想見,這種事情實施起來注定會遇到天大的阻力。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古代社會一來交通不便,二來資訊傳播能力極其有限,是以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民間生态自然就會呈現多樣性,而專制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多樣性,隻有把多樣性簡化為單一性,使每一個帝國子民共享同一種價值觀,遵守同一套法律,服從同一個皇帝,分享同樣的生活方式,卻又彼此提防,互不信任,這才是理想狀态。而要實作這個理想狀态,首先就要把同一套法律制度推廣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這件事到底有多難呢?即便在今天,雖然一套法律通行全國,誰都沒有異議,但我們隻要看看城鄉差異就不難舉一反三:法定結婚年齡,《民法典》第1047條的規定是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這是全國統一标準,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大别山區,一視同仁。然而現實當中的情況是,很多農村地區,女孩子讀完國中就會被拉去相親了,在法定婚齡之前就會舉辦婚禮,同居生子,等到了法定婚齡,再去補辦結婚手續,給孩子上戶口。

這就給政府提出了一個兩難問題:到底應該降低法定婚齡,讓法律去比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現實狀況呢,還是加強農村地區的普法建設和執法力度,依據現行法律來扭轉農村人口的行為方式呢?

這時候我們再來回顧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很能夠體會秦始皇的不易了。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有一篇《語書》,可以讓我們切身感受一下在新占領區推行秦法的難度。那是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統一六國的6年之前,秦國的南郡,一個名叫騰的郡守向郡内縣一級的地方政府頒布公文,三令五申要求各級官吏嚴格執法。前邊講過,南郡原先是楚國的地盤,後來白起伐楚,秦國把新占領區納入自己的郡縣系統,設定南郡,而到《語書》頒布的時代,秦國對南郡的統治都已經長達半個世紀了。這就意味着,南郡的絕大部分中青年人自從一出生就已經是秦國人了。按說秦國的法律制度在南郡早就應該暢通無阻了,但從《語書》的内容來看,顯然遠遠沒有。

郡守騰通告郡内各級官吏,說古時候沒有法律,老百姓各有各的好惡,其中很有一些是既不利于人民,也不利于國家的,是以聖王才會制定法律,統一思想,清除社會上的種種惡行和不良風俗。由于萌芽時期的法律不夠完備,刁民們可沒少鑽法律的空子作奸犯科。現在法律已經完備了,但仍有一些官吏和百姓漠視法律,壞人壞事依舊猖獗。是以我先前才會把全套的法律法規通通整理出來,公布于衆,讓官吏和百姓都看清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可結果呢,聽說還有不少官吏和百姓不加收斂,不良風俗依然沒改,從縣令、縣丞以下的官員明明知道這些情況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豈不是公然違背君上的大法,包庇壞人壞事嗎?作為臣子,這就叫不忠。現在我要派人四處巡察,嚴厲懲辦違法亂紀之人,對縣令、縣丞也不例外。巡查組還要考核各縣的下級官吏,如果發現哪個縣的下級官吏多有違法亂紀而縣令、縣丞未加查處的,巡查組就要将縣令、縣丞上報處理。這份文書要在各縣依次傳閱,還要抄寫一份副本,由驿站送到江陵公布。

這位名叫騰的郡守看來已經傷透了腦筋,法令總是推行不暢,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思前想後,治國的關鍵在于治吏,隻要各級地方官吏既忠于皇帝,又忠于職守,估計早就可以移風易俗了。是以郡守騰在公文之後又附了一篇文字,苦口婆心大談為吏之道,要求各級官吏必須加強個人修養,要廉潔奉公,忠誠老實,等等等等。

很遺憾的是,基層官吏的心聲我們已經聽不到了,但如果可以大膽推測一下的話,估計他們想說的是:郡守大人站着說話不腰疼,楚地風俗本來就很特殊,不但跟中原諸侯不一樣,跟秦國本土也不一樣。隻要看看《楚辭》就能明白,人家的文化自成一體,祖祖輩輩養成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哪是說改就改得了的呢?

通過強制手段移風易俗,古代中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剃發令。隻是改個發型,就能搞得地動山搖,人頭滾滾,而如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改,都要和秦國本土保持一緻,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是以秦始皇出台了兩項配套措施:一是新舊有别,在新占領區實施一些比較寬松的過渡性政策;二是,移民,或者說是遷居工程。

第一項措施,《資治通鑒》完全沒講,我們是從各種出土文獻解讀出來的,看得出這種措施雖然主觀意圖不錯,能夠承認并尊重不同地區的差異性,但實施力度似乎不大,效果也很糟糕,難怪在傳世文獻當中沒能留下什麼記載;《資治通鑒》記載了第二項措施:天下豪傑12萬戶被強制遷居鹹陽。

這種強制遷居,政治目的大約有3個:一是讓帝國首都看上去特别繁華,二是把潛在的危險人物就近看管,三是讓地方精英脫離原生土壤,就算對新政權不服氣,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從《史記》的記載和出土文獻來看,遷居工程的規模還要大得多,大體上是把全國人民拆散之後重新安排,就像洗牌一樣,盡可能使每一個人都脫離原生土壤,到陌生地帶和一群陌生人雜居。這在管理學上的意義是:人和人再難抱團了,人也更容易擺脫傳統,接受全新的秩序了。把秦國本土百姓遷徙到新占領區,也有助于移風易俗。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因為在此之前,要想在新占領區安定人心,正常辦法是籠絡當地有威望的人物,借助他們的影響力,通過這些代理人來行使管理權。秦始皇反着來,先是通過遷居工程使地方百姓難以抱團,給郡具管理消除了相當多的阻力,再由地方政府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要使天下各地整齊劃一,不僅僅是書同文、車同軌而已。隻有徹底消除多樣化,集權統治才能做到自上而下如臂使指,皇帝即時釋出的一道指令,可以不打折扣地迅速貫徹到帝國任意一個哪怕是最邊緣的角落。

帝國既然萬象更新,當然還少不得大興土木。鹹陽的宮殿都集中在渭水南岸,而秦國每消滅一個國家,就把人家的宮殿複刻一套,修建在渭水北岸。這就見出集郵家一般的野心,收藏一旦開了個頭,就總惦記着趕緊集齊全套。就這樣,宮殿越修越多,一個個小型建築群組合成了一個大型建築群。房子太多,不能沒有人氣,正好把搶來的各國美女和鐘鼓都安置進去。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戰國曆史,秦國從商鞅變法以來,不斷發動侵略戰争,一口一口蠶食山東六國,過程并不輕松;而到了嬴政親政以後,終于瓜熟蒂落一般,一口就能吞掉一個大國,轉眼之間就已經兼并天下了。

秦國是怎麼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難上加難

這段過程實在太快,最後這幾口吞得太猛,而在統一之後,又是強制拆遷,又是強推秦法,每一個動作都如同翻江倒海,讓天下百姓經曆着一輪又一輪前所未有的折騰。六國百姓本來就對秦國既怕又恨,做了秦朝子民之後又飽經折騰,積怨當然更深。秦始皇必須有點非常手段,否則恐怕壓不住天下人心。那麼,秦始皇會怎麼解決這個痛點呢?我們下一講再談。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