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的清宮古裝劇中,和珅和中堂的影子經常會被大家看到,那個白白胖胖的和胖子似乎已經是大家心中的和珅了,是以一提到和珅,大家多多少少都對他有一些了解了,可是如果提到阿桂,恐怕就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他是誰了,然而就是這個知名度不高的阿桂将軍卻是和珅都要忌憚三分的大人物。

阿桂
阿桂,章佳氏,清朝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滿洲正藍旗人,後來因軍功擡入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阿桂靠着父親的關系初入官場便被授予了大理寺丞這樣一個正六品的官職,說高不高說低不低,乾隆三年(1738年),阿桂考中武舉人,次年被補授為兵部主事,也是正六品的一個官職。此後他開始春風得意,步步高升:
乾隆八年(1743年),以戶部郎中(正五品)的身份充任軍機章京(也是正五品);
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桂先後被授予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等職;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阿桂被授予内大臣、工部尚書、議政處行走和鑲藍旗漢軍都統等職;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阿桂被授予軍機大臣,給予在紫禁城内騎馬的殊榮;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阿桂被委任為伊犁将軍,一躍而升為封疆大吏;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阿桂被授予兵部尚書,不久又擔任雲貴總督;
影視劇中的阿桂形象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授武英殿大學士,管理吏部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六月,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充玉牒館、國史館、四庫全書總裁,文淵閣領閣事經筵講官;十月,調鑲黃旗滿洲都統,管理戶部三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閏六月,兼管理藩院事。七月署兵部尚書。十一月為上書房總師傅;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在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于敏中去世後,阿桂位居大學士班次第一,并成為領班軍機大臣。短短數年時間,阿桂已成為清廷“綜理部務,贊襄樞要”的第一重臣。
在乾隆一朝,阿桂是少有的出将入相的人物,在外他能平定叛亂,在内他能輔佐乾隆皇帝處理政事。和珅雖然也有文才,但是他與阿桂相比确實有明顯的劣勢。
影視劇中的和珅形象
先說家世,和珅的父親常保隻是個副都統,而阿桂的父親阿克敦是當朝大學士,其身份地位完全沒有阿克敦尊貴,即使後來和珅榮升“和中堂”,但是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和珅在乾隆心理的地位是仍然比不上阿桂的。
再說從政資曆,阿桂于乾隆元年(1736年)初入仕途,當時授大理寺丞,而和珅初入仕途則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這麼一看阿桂要比和珅早入仕途33年,況且阿桂本身就比和珅要大33歲。在和珅初入仕途的這一年,阿桂已經是官居兵部尚書,雲貴總督這樣的高位,一個初入職場的小兵怎麼能夠比得過久經官場30多年的“老油條”呢。
雖說在乾隆後期,和珅是頗受乾隆皇帝賞識的人物之一,他的官位也在不斷的高升,即便到後來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但是此時的阿桂已經是領班軍機大臣,和珅即使再橫,在阿桂面前也得忍着。
是以無論是家世、官職還是權勢,和珅都是比不過阿桂的。乾隆在位的最後十年,阿桂雖然是領班軍機大臣,但是他基本上都是奔波在外,很少在京城,和珅借此機會把持了朝廷的政局。阿桂對和珅專權亂政很是痛恨,但礙于乾隆帝年事已高,加之自己年已古稀,力不從心,因而也無可奈何。然而他不願和和珅同流合污,平日除乾隆帝召見議政外,不與和珅有任何往來。但凡站在禦階旁,阿桂一定離和珅有十幾步的距離,以示“愕然獨立”。即使和珅主動與他商談政事,阿桂也隻是“漫應之”,不移一步。
影視劇中的阿桂與和珅
阿桂年長和珅30多歲,且有軍功在身,是以他也有“看不起”和珅的資本,要說他倆有沒有交集,其實還是有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發生回變,乾隆皇帝指令阿桂和和珅前去平叛,當時阿桂正在河南督辦河工,乾隆就指令和珅先去。和珅到達甘肅後就督師平叛,可是回民義軍雖然少,但是抵抗卻特别頑強,清軍久攻不下且死傷千餘名官兵。
不久阿桂到達甘肅前線,和珅将失利責任歸之于諸将不聽調遣。阿桂認為如果有這種情況,就應該以軍法處置。于是他就同和珅一起,召集諸将部署作戰方略。阿桂發出的每一道指令,諸将都應聲答應。阿桂對和珅說:“諸将殊不見其慢,當誰誅?”和珅又羞又恨,說不出一句話。乾隆帝也頒诏斥責和珅不把戰争的實際情況上報,說:“自阿桂至軍,措置始有條理,一人足辦賊,和珅在軍,事不歸一。”下令和珅速回京。這件事使和珅更加嫉恨阿桂,二人自此不睦。和珅回京後,阿桂又調兵遣将,不久就平定了回部叛亂。
阿桂
是以與阿桂相比,和珅雖然權勢滔天,但是他不得不忍着。而阿桂雖然仕途上曾經有過幾次不順,但是在乾隆一朝,他絕對是乾隆最信任的人之一,也是乾隆最寵愛的大臣之一。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清廷兩次舉辦千叟宴,阿桂都是奉命領班。乾隆皇帝的禅位儀式上,阿桂負責“奉冊寶”。
阿桂四次圖上紫光閣(紫光閣是乾隆皇帝效仿唐太宗李世民淩煙閣而做的功臣表彰),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伊犁回部(又稱平定西域之役),阿桂列名前五十功臣的第十七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之役”,阿桂排名前五十功臣之首;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平定台灣之役”,阿桂是首輔,仍名列第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爾喀之役,阿桂仍以爵高而名列第一,但被他謙讓給主帥福康安,因而列于第二名。
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81歲,嘉慶帝聞訃訊,先派使者前往祭奠,追贈阿桂為太保,到九月時又親臨其喪,賜祭葬,贈谥号為“文成”,并允準他入祀賢良祠。相比于和珅被抄家賜自盡,阿桂的結局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