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坑外資60年:強勢的國際巨頭,為何被印度熬成藥渣?

作者:兩抖雲

網上有個段子,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叫人生四大作死:在美國偷稅、在中國販毒、在俄羅斯當人質,在南韓當總統。

我想再加一條,那就是在印度做生意。

對于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國際巨頭們都是爺,厲害點的控制着國民經濟命脈,稍微本分點的也是大把摟錢,但到了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這些爺都變成了小老婆養的,掙點辛苦錢不說,還天天挨錘,這期視訊,我就通過幾個倒黴蛋的例子,跟大家聊聊,在印度做買賣到底有多難,都會遇到什麼奇葩操作,印度又為什麼喜歡霍霍外國公司。

下面有請第一個倒黴蛋,全球零售業巨頭沃爾瑪。

2006年,沃爾瑪盯上了印度的商品零售市場,計劃開類似于711這種便利店。沃爾瑪是這麼想的,印度當時有11億人口,幾千億美元的零售市場,而且還在不斷擴大,但當時印度的零售業大都是夫妻店,也就是小賣部,比較low,這就是機會啊,于是沃爾瑪腦子一熱,在印度成立了合資公司,準備先蹲點,一旦天下有變,就立刻下場,狠發它一筆歪财。

2012年,印度政府終于出台了法律,允許外國企業進入零售市場,于是腿都蹲麻了的沃爾瑪立刻宣布,我們要一口氣開22家便利店,然後花重金到處租網點搞裝修。但開到第8家的時候,出事了,印度政府連續三記老拳,把沃爾瑪錘吐了血,左勾拳說沃爾瑪涉嫌花了2500萬美元,賄賂印度官員搞遊說,這才撕開了法律的口子,于是開始調查沃爾瑪在印度的高管,右勾拳說沃爾瑪30%的商品必須在本地采購,而沃爾瑪賣的都是高标準化的商品,看着印度自産的那些東西,手就開始哆嗦,随後一記上勾拳說,沃爾瑪給合作夥伴,印度巴蒂集團的一億美元貸款,違法了印度的外商投資法,要辦它。

印度生怕沃爾瑪把氣倒順了,緊接着來了一記窩心腳,2014年是印度大選年,2013年,印度人民黨,就是現在執政黨的元老之一,前任财務部長辛哈就說,等我們上台後,會立刻修改法律,不允許外國公司從事零售業務,那些開了張的,要是體面什麼都好說,要是不體面,我們就幫它們體面。

于是沃爾瑪慫了,連夜解散了合資公司,退出了印度零售市場,隻保留批發業務。

是以在印度做生意,就像開一盒巧克力,充滿了不确定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芥末味還是咖喱味的,全看印度政府的心情。

沃爾瑪這還算好的,雖然被暴捶一頓,頂多算是皮外傷,但有些企業在印度,直接就被吸血割肉,而且手段殘暴,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全球電信巨頭,英國的沃達豐,整個過程非常狗血。

專坑外資60年:強勢的國際巨頭,為何被印度熬成藥渣?

事情是這樣的,李嘉誠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就和印度合資,搞起了電訊業務,搞得還挺大,為了簡單好記,公司名字就叫“印度和記”(和記黃埔埃莎通信公司)。

2007年,沃達豐也眼饞印度市場,于是花了111.2億美元,從李嘉誠手中間接收購了“印度和記”67%的股權,為什麼是間接收購呢,因為“印度和記”的母公司,是李嘉誠設在開曼的CPG投資公司,這次沃達豐收購的是這個CPG,是以間接收購了“印度和記”67%的股權,也就是說,這次收購,第一不是在印度境内發生的,第二轉讓的不是印度的公司,而是開曼的公司,雖然涉及到印度本土企業,但沃達豐認為,你印度管不着。

不過印度稅務部門不這麼想,既然涉及到印度公司,那就歸我們管。根據我們印度的《所得稅法》,你沃達豐買了印度的企業,就要交股權轉讓所得稅,開曼的那個公司就是個殼子,這點逃稅的小手段還想蒙我,知道阿拉伯數字誰發明的嗎?

于是印度政府向沃達豐索要20億美元的稅款,說你要是不交,我就扣你的存款。

沃達豐當然不幹,于是向孟買高院發起訴訟,孟買高院覺得自己人膽大心細,沒毛病,于是駁回了沃達豐的上訴,沃達豐不死心,又去印度最高法院上訴,來回扯皮之後,最終印度最高法認為,1961年開始實施的《所得稅法》中,沒有相關法律條文的支援,于是在2012年宣判沃達豐勝訴,不用交錢了。

印度稅務部門一看,不是沒有法律依據嗎?那簡單,補上不就完了?

于是印度稅務部門在2012年撺掇國會,修改了《所得稅法》的相關内容,規定不管在哪注冊的,隻要涉及到我們印度的公司,管你直接間接,就要交稅!

本來是亡羊補牢,也沒啥,但搞笑的來了,印度國會說,這次修改的法律,可不是新規定啊,而是對1961年《所得稅法》原有條款的解釋,是以修改内容從1961年就已經生效了,今年是2012年,也就是可以追溯50年。

印度稅務部門于是趕緊跑到印度最高法,重新上訴,印度最高法一看,這下有依據了,于是判定沃達豐敗訴,還得打錢,這次就不是20億美元了,連稅、滞納金帶罰款一共50多億,而沃達豐當年收購一共才花了111億美元。

沃達豐瘋了,沒想到地球上還有這種操作,這怎麼和股東交代?悲憤之下,想到了最後一招,那就是去國際仲裁法庭告狀。最終國際仲裁法庭在2020年宣布沃達豐勝訴,這場13年的官司才結束,有人分析,沃達豐勝訴的背後,有英國等幾個西方國家的強力幹預,因為印度這個法案通過之後,所有外企都會受到影響,他們很多都有過類似的股權交易,沃達豐要是成了例,那一個個都得補錢。

其實很多人都支援印度對沃達豐征稅,國際仲裁法庭也不一定是什麼好鳥,前幾年他們還挺過菲律賓呢。我認為印度占情理,但不占法理,法律被人鑽了空子你得認,就當交學費了,但印度不僅修改了法律,還随便延長追溯期,這事就吓人了,法律的内容和生效時間你都能随便改,跟沒有法有什麼差別?完全是小孩子過家家。

另外,印度政府不僅罰錢搞事的花樣多,手還賊長,一直以來,各大外企像犯人一樣,受到印度政府的嚴格監管,一人一個口球一根狗繩,稍有不慎就要挨鞭子。

舉個例子,過去10年,印度的電商行業一直在蓬勃發展,亞馬遜、沃爾瑪都幹到了前兩名,但印度政府規定,外資電商平台不能直接向消費者出售商品,也就是不能有自營業務,别說網豬嚴選,就連京西京造和淘貝心選也不行,隻能作為第三方平台,說白了就掙個服務費。印度政府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外企搶了印度小賣家的生意。

幾個大電商就想了個辦法曲線救國,扶持一些印度的大賣家,讓它們做自己的倉庫替自己賣貨,但印度政府又想盡一切辦法封堵這個漏洞,下架了它們上萬件商品。

另外,印度政府還規定,外資電商平台,不能搞打折、促銷、補貼等活動,說這是操縱價格,因為印度政府怕價格戰拖垮本土的實體賣家。印度還對亞馬遜等企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商業賄賂和公司并購的調查,一罰就是幾十億盧比。

是以在印度的跨國公司,都受到印度政府的百般刁難,不像在其他地方那麼主動,發展空間受到嚴重限制,利潤增長有限,比如亞馬遜,2014年就在印度開張了,到現在還在虧錢。

在印度做買賣,不僅要和印度政府鬥智鬥勇,印度老百姓這關你也得過,否則又是一頓暴捶,在這個事上,最有發言權的是麥當勞。

1996年麥當勞正式進入印度,瞄的就是印度的1億中産階級,但剛開店沒幾年,就出事了。2001年,3位住在西雅圖的印度商人狀告麥當勞,說它家在炸法式薯條的時候,偷偷地使用了牛肉汁,這問題就嚴重了,因為在印度教裡,牛可是聖物,在菜市場吃西瓜都不要錢,連牛尿和牛糞都是保健品,要計入GDP的,現在你麥當勞向我們印度人隐瞞事實,我們要是吃了,還有臉去見濕婆嗎,這不是逼我們下地獄嗎?

麥當勞立刻回應,說我不是、我沒有,我們使用的是100%純植物油。後來實在頂不住了,終于承認在炸薯條的時候,用了那麼一丢丢牛肉汁,又道歉又賠錢,好不容易把事給平了。

但消息傳到印度國内後,立刻炸了營,一大批印度教徒跑到孟買的大街上,抗議麥當勞亵渎聖物,隊伍走到一家麥當勞餐廳時,順手來了一場零元購。然後這幫人又跑到了另外一家麥當勞餐廳,在店裡到處塗牛糞,濕婆神軍黨等印度教組織,要求政府立刻關閉麥當勞在印度的27家餐廳。

專坑外資60年:強勢的國際巨頭,為何被印度熬成藥渣?

這事把麥當勞吓壞了,連忙澄清說印度麥當勞沒有任何豬牛肉,調料裡也沒有,要是不信,你們可以去化驗啊。

随後20多年裡,麥當勞在印度一直夾着尾巴做店。隻賣羊肉和雞肉不說,又覺得印度有4億多人是吃素的,怕再鬧亂子,于是趕緊推出了各種全素食品,甚至專門推出了全素食餐廳。

印度麥當勞還是智商線上的,宗教在印度,是絕對不能碰的逆鱗,印度幾乎所有大規模的暴力沖突,都是由宗教引發的,比如1857的印度大起義,1947年印巴分治引發的宗教大仇殺, 2002年古吉拉特邦慘案等等,甘地就是因為這事死的,尼赫魯他閨女,總理英迪拉·甘地更慘,被跟了自己十年的貼身保镖打死,也是宗教問題。如果真用了牛肉,那印度麥當勞所有的經理和廚子,很可能和印度的寡婦是一個待遇。

但這事還沒完,麥當勞在黃金廟等幾個宗教場所附近開店時,又攤上事了,雖然麥當勞在神廟附近開的都是全素餐廳,在印度也不敢犯忌諱,但在國外犯啊。僅在美國,麥當勞每年就要消耗掉8億磅牛肉,是以被有些印度教徒視為心腹大患,各種宗教團體經常向麥當勞抗議,要求它退出印度。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截止到2022年3月,麥當勞在印度一共才有316家店,而中國有4300多家門店,是咱們的零頭,可見26年的時間,麥當勞在印度的心理陰影有多大,換了多少條褲子。

其實沃爾瑪在印度也經曆過這出,2012年就遭到過群眾抗議,因為他們擔心沃爾瑪會搶走自己的生意,而這種民意也影響到了政府高層,這才有了印度在開放零售業這個問題上的反攻倒算。亞馬遜在印度那都被抗麻了,保留節目是燒貝索斯的頭像。

是以各大跨國公司在印度就沒有不被錘的。估計高管之間互相見面,都得先問候一句,哎,這個季度又被罰了多少?

那怎麼去了解這個事呢,外企在印度的種種遭遇,其本質,就是印度政府在利用外資和自力更生之間的反複橫跳。

獨立後的印度,雖然落後,但一直有一個大國夢,做大國就要發展工業,但印度缺乏資本和技術。于是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便有限度地開放了市場,引進了一些技術類的跨國公司,但當時就說,引進外資就是為了分錢拿技術,加快自力更生,又因為被英國霍霍了小200年,好不容易當了家,對獨立自主這方面非常敏感,生怕又被外人控制了經濟命脈,是以對外資的控制非常嚴格,比如當時印度要求,外國公司想印度,那印度必須在股權上占大頭,外企必須轉讓技術等等。

到了70年代,印度覺得自己又行了,要搞自力更生,于是出台法律,規定那些不需要外國技術與知識産權的行業,一律清場,隻發展本國企業,而且不允許外資企業再擴大生産規模,進一步限制外企持股比例等等。可口可樂和IBM等50多家大企業一氣之下,全部撤出印度。

到了八九十年代,印度的經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90年初,隻能向西方國家大量借貸來續命,終于明白靠自己是玩不轉了,于是又向外資搖手絹、抛媚眼,逐漸開放汽車、計算機、通訊、基建、金融等行業,勾引了大量跨國公司進入印度投資。

但印度政府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外國資本發展本國經濟,甚至要求外資直接投資搞基建,攢夠了錢,再拿到技術後,就把外資踹了,玩自己的,是以死性不改,不管出台了多少招商政策,一直對外企嚴防死守,隔三岔五就要收拾一頓,具體怎麼做主要看心情。

其實不光是印度,引入外資的國家都是這樣麼想的,原因很簡單,家裡缺錢,但大筆借錢怕還不上陷入債務危機,最終死得比阿根廷還慘,是以想用别人的錢來發展經濟,最終實作自力更生,這沒毛病。

但問題是你用人家的錢,得給人家好處啊,就像借錢要付利息,這是規矩。但規矩這個事,在印度就是個大問題。

印度的外企高管在分享經驗時,經常會說這麼個事,那就是既然印度人講英語,也投票,大量的印度移民生活在西方國家,都混得挺好,是以一開始都以為,印度人的腦回路跟他們一樣,會按照西方的規矩做生意,結果去那一看,發現自己白活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印度人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

這些西方高管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印度人讨厭規則,他們崇尚的是“走捷徑”,也就是通過破壞規則,讓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比如沃達豐稅案中,設定追溯期50年這件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對于迷信法律的西方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再比如印度政府喜歡發起行賄或者并購調查,罰款隻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挾你,讓你乖乖聽話讓出利潤。

其實這不奇怪,跟印度人打交道,就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三哥會采用各種手段,從對方身上占便宜,砍價那是最輕的,能榨一分是一分,不把你壓榨到極限,那人生都不圓滿。

一句話:便宜占小了,就是吃大虧。

而壞規矩對印度人來說,不僅不丢人,反而是聰明有能力的表現,也就是那些外國高管們說的,印度人把破壞規則這個事,當做一種創新來看待,是要點贊的,不僅是官員,老百姓也一樣,誰要是老實排隊,那叫傻子,那些在印度做電商的中國賣家,你去問問,哪個不被印度買家折騰得死去活來。

那印度人為什麼痛恨規則呢,很簡單,因為印度國内的各種資源都高度緊張,又因為種姓制度,資源配分非常不合理,如果一個人完全遵守社會規則,那連碗都舔不上,是以走位必須靈活,臉皮一定要厚,這樣才能整上口稀的。

是以印度上上下下不動歪腦筋的是少數,表面上批評,但很多人私下裡都挺得意這個事。

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再加上對規則的無視和占便宜心理,導緻印度政府的底線“可下五洋捉鼈“,幹的那些事啊,不好猜,但有一個是确定的,那就是外企在印度,隻能小賺,你想玩大的,不好意思,我就隻能對你創新了。是以印度給外企的定位,簡單明了,那就是:

藥渣。

正因如此,印度的營商環境很差,世界銀行每年都會釋出《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用來說明在各個國家做生意的難度,一共190個國家和地區,印度除了極個别年份能擠進前70,剩下的年頭都在80到130位之間徘徊。

另外,除了印度政府,印度的各種行業協會和民間團體也經常作妖,很多對企業發起的調查和訴訟,都來自于民間,加上民族衆多、國情複雜,又牽扯到宗教問題,是以動不動就上街抗議。

但為什麼這麼能折騰,大批跨國公司依然跑去印度找抽呢?因為印度的市場太大,13億人的需求,對絕大多數跨國公司來說,是無法抵擋的誘惑,這也是印度政府敢于玩狠耍滑的底氣所在,愛來來,不來滾。

龐大的内需市場,是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前提條件,因為工業的産能是無限的,但市場是有限的,誰掌握了市場,誰才有主動權。出口導向型的國家,除了賣石油礦産的,即使你的GDP再高,但命根子依然握在别人手裡,比如南韓。一旦威脅到大國的利益,開個小會就能讓你跪地叫爹,八九十年代美國對日本、南韓、德國等國家挨個收拾了一遍,就是掐出口,這幾年也是這麼對付咱們的。

而龐大的國内市場,也是中國崛起的壓艙石,14億的人口,基本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總人口一樣多。即使出口被打壓,那靠着14億人的國内市場,也不會像日本80年代那樣隻能抱頭挨打。

這麼大的市場,絕不能拱手讓給别人,是以我們才一再強調産業更新,這幾年中國的汽車、通信等行業已經起飛了,另外我們還在航空航天、晶片、生物醫藥等行業一點一點地突破,隻有搞定這些高附加值行業,才能把天量待遇優厚的工作崗位,巨大的社會财富都留在國内,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國産汽車新勢力們,拿下了日、美、德三系,在國内大部分的市場佔有率,那将會是一個什麼局面?

龐大的需求就擺在那,有需求就有生産,近幾年的一些政策,比如國内大循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強購買力,擴大内需市場,内外兩條腿走路,比南韓這樣一條腿單蹦的,要強太多了,隻是修煉内功更難,需要一些時間。

不過咱們不能隻想着掙錢,還得花錢,也就是向其他國家開放市場,買他們的東西,讓他們掙中國的錢,比如熱帶水果和糧食這些農産品和工業制成品,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利益,雙赢才能籠絡住人心,東盟之是以和中國走得近,就是這個原因,是以想要建構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買遍全球是必須的,是以龐大的國内市場,這作用就來了。

(原創不易,歡迎各位看官點贊、收藏、轉發,您的肯定對我最大的激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