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蔣介石逝世後,他的兒子蔣經國曾找到張學良的老部下談心,第一句話就問道:“你對張學良怎麼看?”

張學良的老部下沉思了片刻,想到從1936年,張學良陪同蔣介石傳回南京被扣押算起,他前前後後已經失去了三十九年的“自由”。

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帥”,如今早已兩鬓斑白,步入了古稀之年。

雖然對張學良的遭遇倍感無奈,更多的是無濟于事,便答道:“無從看起。”

老部下又追問了一句:“難道是要給張學良“自由”了嗎?”

但蔣經國立馬轉述了蔣介石的遺言,“不可放虎歸山。”

蔣介石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放出張學良,還要告誡兒子蔣經國不要還給張學良“自由”,其中有着怎樣的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蔣經國與蔣介石

少年得志的“人生”

張學良在晚年曾坦言,他的人生是在36歲便戛然而止了,話中透露出了無盡的哀歎。然而他36歲之前的人生,可謂是精彩至極。

1920年,張學良畢業于東北陸軍講武堂,被授予奉軍團長的職務,這也是他軍事生涯的起點。

有人說,張學良初出茅廬就被委以重任,是受了父親張作霖的庇佑。

但是,在兩次直奉大戰中,張學良嶄露頭角,盡顯他優秀的指揮才能,他率領的第三兵團,所向披靡,擊敗了直軍主力。

奉軍主力随後進入山海關内,迅速控制了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直隸、京津、上海等地,奉系軍閥的實力達到巅峰。

張作霖做起了安國軍總司令,張學良也成為第三軍團的首長,統領八萬精銳部隊,此時,張學良年僅二十出頭。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張學良

然而,日本人對東北權益的觊觎已久,一代枭雄張作霖遊走于狡詐與權謀之間,又不想成為國人痛恨的賣國賊,這無可避免地讓他成為日本人暗殺的目标。

不久,“皇姑屯”的一聲巨響,讓張學良失去了父親,也帶給了他刻骨銘心的“國仇家恨”。

得知父親的死訊,張學良化裝成傷兵,幾經輾轉才傳回奉天奔喪。

為了銘記殺父之仇,張學良還将自己的生日與父親的忌日改為一天。

之後,奉軍全數退回了東北,張學良接替了父親張作霖的一切職位。

幾年中,東北數省在張學良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的發展,依靠着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民生日益改善,經濟蒸蒸日上。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奉軍“整軍經武”,實力大增,已擁有四十萬兵力,還發展起了海、空軍,擁有飛機三百餘架,各式軍艦二十餘艘,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擁有海、陸、空三軍的武裝力量。

是以,張學良一度炙手可熱,成為國内各派軍閥聯合的對象;國外勢力拉攏的目标,可張學良擁有倔強的性格和狂熱的愛國熱情。

日本人外交官曾經出錢出槍,誘惑他在東北“稱王稱霸”。然而,張學良卻告訴日本人,謝謝你的好意,可是你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我是一個中國人!”

此時,張學良想到的是中國的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而在當時,張學良的心中,能成為帶領中國走向統一的人,隻有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張作霖與張學良

1927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張學良不僅被委以海陸空軍副總司令的重任,在群眾的心中,還得到了良好的聲譽和威望。

此時,張學良對蔣介石言聽計從,蔣介石對他也是關懷備至,宋美齡成為他們二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親切地稱呼張學良為“小家夥”;“上級”和“領袖”的威嚴在張學良的心中如影随形,使這個無拘無束的“少帥”有了歸屬和寄托。

可是,日本人發動了“皇姑屯”事變,東北軍在三個月内丢失了東北百萬國土,輿論大嘩,在老百姓的心中,張學良成了衆矢之的,被罵成“不抵抗将軍”。

這位曾經的東北一哥,從此風光不再,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俗話說:“少年得志是人生的大悲哀”,而張學良的悲哀才剛剛開始。

人們往往隻知道,張學良為了争取抗日,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惜在西安發動兵谏,才扣留了蔣介石等人。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可是,在“西安事變”前幾年,還發生了一場更重要的曆史事件,那就是“中原大戰”。

在張學良出兵相助下,蔣介石打敗了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這三個最大的軍事對手,最終閻錫山隻能委身于山西一地當起了“土皇帝”。

馮玉祥、李宗仁手下的軍隊被分裂瓦解,隻給了二人幾個虛名,到南京任職了事。

此時,蔣介石手握黨、政、軍大權,實力達到了頂峰。

作為“投桃報李”, 張學良進入國民黨的權力中樞,也結識了一大批政治精英,成為當時中國的二号人物。也可以說,張學良對蔣介石也是有恩的。

而在蔣介石看來,即便張學良對他有恩,但一想起“西安事變”,就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侮辱,這也是使他一生不願意原諒張學良的重要原因。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張學良

失去了“自由”,保住了性命

而面對這樣一個既有恩,又有仇的人。蔣介石是否下過殺機呢?

1949 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從重慶撤離之前,蔣介石還不忘親自下令毛人鳳,将發動“西安事變”的另外一位主角楊虎城殺害。可見,蔣介石是十分痛恨對于他“人格”造成侮辱的人。

而對于,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卻指令将其帶到台灣,繼續嚴加管束。

為何蔣介石卻遲遲沒有對張學良動手呢?

據曆史學家唐德剛回憶:“蔣介石有殺掉張學良,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宋美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早在1925年的上海,張學良便先于蔣介石結識了宋美齡。

那時的宋美齡和張學良都是上海社交界的熱門人物,頻頻出入于十裡洋場的各種夜宴。随之,二人也建立起了友誼。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張學良與宋美齡

在“西安事變”後,為了解決争端,盡快地使蔣介石脫離困境,宋美齡、宋子文突破重重阻礙,親赴西安斡旋,以人格擔保,不會加害于任何人。

最終,在各方的努力下,才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還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張學良以超乎常人的勇氣“負荊請罪”,陪同蔣介石一同傳回南京之舉,也令宋美齡十分佩服,更多的是愧疚。

據張學良後來回憶稱,蔣介石曾有過想做出對張學良不利的舉動,都是在宋美齡的極力勸說下才作罷。

最激烈的一次,宋美齡以出走,“向外界告知蔣介石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相威脅,才使得蔣介石放棄了念頭。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蔣介石與宋美齡

另外,在發動“西安事變”之時,張學良手握重兵,東北軍雖然退到了關内,經過與紅軍的幾次交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主力建制均在。

如果在當時釋放張學良,蔣介石擔心東北軍在他的一聲号令下,重新凝聚在一起,效法閻錫山、龍雲等人,占據地方,不聽号令。

就真如“放虎歸山”,後悔都來不及。

在當時,如果要即刻處死張學良,那麼數十萬的東北軍将士一定會奮力反擊,成為自己的敵人。

隻有将張學良看管起來,讓他失去“自由”,這樣不但可以讓張學良無任何用武之地,也可讓東北軍抱有幻想,那些期待釋放張學良的軍官不敢肆意妄為,可謂“一舉兩得”。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東北軍

不久,東北軍主力因内部沖突重重,發生了内部沖突,逐漸被分化瓦解,各部隊被分散到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駐防,在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慘重,從此東北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集團從曆史上消失。

而正是東北軍的分崩離析,也使得很多東北籍的軍官充實到國民黨軍隊中,後來漸漸成為軍隊的骨幹。

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也有一大批的軍官是東北籍。蔣介石也考慮張學良部下在軍隊中的能力,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歸山。”

可見,蔣介石還是十分忌憚張學良的軍事影響力。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死都不怕”,獲得“自由”比槍斃難上加難

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傳回南京之時,曾坦言:“被槍斃都不怕!”可是,面對他的并非是面對死亡,而是長達數十年失去“自由”的生活。

在張學良失去“自由”的日子裡,先有妻子于鳳至的陪伴,後來妻子于鳳至因病赴美求醫,後來一直是趙一荻在身邊陪伴。

可即便如此,“自由”對于人生來說,仍然是最寶貴的東西。

是以,張學良曾經多次态度誠懇地向蔣介石傳遞資訊,希望獲得“自由” 。

有一次,張學良送給蔣介石一個精美的籠子和一隻小鳥,比喻自己像這隻鳥一樣,被關在籠子裡,失去了自由,希望蔣介石能夠放過自己。

然而,蔣介石卻回贈了一個更大的鳥籠,意思是說,張學良既然喜歡鳥,就送一個大的,有多少鳥都可以裝下,暗示他不能沖出牢籠。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1956年,蔣介石70歲大壽。

此時,距張學良失去“自由”已有二十個年頭。張學良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想打動蔣介石,使自己重獲自由。

于是就托人送給蔣介石一塊瑞士名表,意指時光如梭,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你我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該到頭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命人送回了兩樣東西:一是1936年的月曆,一是一雙繡花鞋。這是說,蔣介石依然對“西安事變”耿耿于懷,沒有平複心頭之恨,讓張學良永遠不要忘記曾經做過的事;而那雙鞋是讓張學良要足不出戶,做一個“閨中将軍。”

張學良不禁道出:“蔣先生在世,我難獲自由。”

直至1959年3月,蔣介石才下達指令,解除了對張學良的管束禁令。但是,生活的很多方面仍然被監視和控制。此時,張學良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1975年4月6日淩晨,張學良被一通電話鈴聲驚醒。他被告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因心髒病突發離世。

放下電話後,張學良披着睡衣站在窗前,再無睡意,沉思許久,内心波瀾起伏。

四天後,經過宋美齡和蔣經國的允諾,張學良攜趙一荻前往蔣介石的靈堂吊唁。張學良心中百感交集,在他的口中默念着“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争,宛若仇雠。”

這是張學良在心中醞釀出的一副挽聯,張學良足足想了3天時間。可是用這短短的16個字,又豈能将自己與蔣介石間的恩怨是非一起道明,個中原委,隻能有

當事人才能訴說清楚。

在現場,宋美齡一襲黑裝,望着棺椁中的蔣介石的遺容,和面前的百感交集的張學良,一想到蔣介石臨終留下的遺言,不由得潸然淚下,在衆人的攙扶下不能自已。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蔣經國接任大權之後,僅僅過了五個月,宋美齡便因與蔣經國意見不合離台赴美。蔣經國謹遵父親的遺言,依然控制着張學良的“自由”。可是照比從前,已經大為改觀。

張學良此時,除了愛好養蘭花,信奉基督教外,還可以與昔日的好友,張群、張大千、王新衡三人偶爾相聚,品茶論道,談詩賞畫,評古論今。但是,張學良的話語,從未敢涉及任何政治。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台北病逝,享年78歲。

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趙一荻離開台灣,赴美探親。

至此,張學良獲得了期待已久的“自由”。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病逝于美國夏威夷,走完了他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

蔣介石臨終遺言,道出自己不放張學良的原因:千萬不可放虎歸山

圖源網絡

結語

曆史就是如此令人吊詭,蔣介石終其一生的時間來看管張學良,臨死還要讓兒子繼續讓他失去“自由”。

蔣經國雖然謹遵着父親蔣介石的遺言,至死也沒有讓張學良獲得完全意義的“自由”,可是從生命競賽的角度上看,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二人都是失敗者。

這隻被囚禁了大半生的“虎”,雖然一生遭遇大起大落,他對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值得後人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