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有沒有把“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生活動力。

文章較長,建議收藏。慢慢品味,定有收獲。願我們都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自尊自信的教師

一個人,不是有多少錢就有多少成就。身邊有人中獎500萬元,你會羨慕,但内心不會憑空産生敬重。敬重和羨慕是兩回事。

人生的成就,重在“有為”而非“有錢”,盡管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作為一名教師,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為者”。我們每教一個班級,就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實實在在的“為”,我們教書育人一輩子,就做了一輩子實實在在的“有為”事。不管經濟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對人生,請自尊自信:我,能成為大寫的“有為”的人。

做一名有為的教師,要奮鬥,要拼搏。接觸過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總認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這個想法很普遍,是個普遍的錯誤。

那些自認為以往的學習沒打好底子的教師,最終什麼也沒做成,表面看來,似乎印證了自己的預言,其實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消極态度,把他們潛在的“人”的能量給封殺了。

我認為,一個教師要想做到傑出無比的程度,或許需要點天分,需要後天環境等各種因素,但是要成為一名骨幹教師,成為一定範圍、一定領域裡有成績和名望的人,則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奮鬥達到。

我甚至在相當多的場合裡偏執地講,現在可以把“笨鳥先飛”改為“笨鳥肯飛”了。我接觸了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的緻命弱點恰恰是不想飛、不肯飛,他們躲在公辦體制這把大傘裡,怕外面的風雨,怕太陽的熾熱,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風的凜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長,怕身心的疲憊,怕失敗,怕出醜,怕這怕那,怕到最後,人生都淹沒在“怕”的海洋裡了。

達爾文在晚年這樣感慨:“我這樣一個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夠在那麼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信仰,實在出人意料。我的國小老師和我的父親甚至認為我是一個平庸的孩子……”面對這份人生感慨,年輕的你,有什麼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風帆呢?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富有勇氣的教師

學校派人外出聽講座、看觀摩課,或是外請專家學者來校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會場裡前幾排總空着,老師們大都選擇中間偏後的位置。

我還看到,當一些教育專家想以對話的方式,使講座更接近一線老師、更能解決一線教師身上的實際問題時,台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這種不想出頭的平庸心理,使一個個很好的求教機會、和專家交朋友的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所有的專家也都期盼着能和一線老師交流,和一線老師做朋友,他們絕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時,看到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寫過有關文章,多方聯系,得到錢老的電話,素昧平生的錢老,給我寄來新書,提供研究參考書目給我,一年後,又寫信來詢問研究狀況。從中我打開視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一線教學經驗和行政管理經驗告訴我,不少青年教師工作多年,最怕公開課和寫作。遇上教研課、公開課推三阻四。課堂之于老師,猶如舞台之于演員,一個教師,對課堂應該有着一種展示的沖動和欲望,有此情結,教學才會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個畏懼課堂的教師,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課、公開課,隻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課,他也必定體驗不到那種教學激昂的樂趣和幸福。用什麼征服課堂?有人說多讀書,有人說多琢磨,有人說多觀摩,有人說多反思,有人說用智慧征服課堂,有人說用專業預設征服課堂……我說,要用你的勇氣。

請你上公開課,你勇敢地接受;請你大會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征文比賽,你勇敢地參與;交給你一個亂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許都是一次陣痛,但同時也是一次無可抵擋的成長。告訴你,成長的代價就是接受挑戰。此刻,你不妨扪心自問:我用勇氣接受了幾次工作的挑戰、生命的價值的挑戰呢?

人,天生具有惰性。沒有人聽課,對課堂的準備、對教學細節的處理總是相對馬虎;有勇氣請他人來聽課,有勇氣承擔公開課,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惰性的宣戰。

我曾對青年教師說五年内成才的“三個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課,寫100篇教學文章,輔導100個特長學生。用100次勇氣征服課堂,夠了。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踏地而行的教師

教育本無所謂驚天動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你每天做的大抵是這樣一些小事:

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看學生是否到齊了,誰沒來,是什麼原因。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麼錯了。

晨讀開始,盡管有學生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學生很認真,笑着表揚一下。

晨會課,可能講個故事,可能回顧上周班級正常管理考核情況。

和學生們一起做操。

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

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幾個學生交談幾句,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要點撥一下。

到辦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寫。

有了點時間,想想明天的課怎樣上,或者備下一堂課,情況好的時候,辦公室的幾個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氣事。

中午可能會有學生吵架,需要你去調解。

批改課堂作業,一邊批改一邊記錄錯誤的和優秀的案例。

提醒某幾個學生,回家别忘了寫作業,有不會的,可以打電話給老師,叮囑學生明天有冷空氣,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無非就是做這樣的小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教師隻要投入工作,都能把這樣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個把這樣的小事做好的教師,就是中國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來把這樣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得讓政府放心,讓老百姓滿意。

當你盡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時,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說純粹指向于分數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

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

經常有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怎樣把這小事處理好?是不是習慣性地提醒一下:“開小差的同學,請注意了。”

你細想沒有,這個學生不專心聽講,和那個學生不專心聽講的原因一樣嗎?是因為他以前的知識脫節了,無法聽懂而不聽?是因為他遇到了傷心事、煩惱事而無法靜下心來聽?是因為他早就預習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沒必要聽?是因為從來就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是因為教學進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維的快樂?是因為教師的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話語刺傷他的自尊,以此來反抗?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無法靜下心來聽……

能這樣思考和實踐的老師,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師;能把這樣的一件件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師,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沒有借口的教師

老師們,對于一個有見地的管理者來說,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種解釋,而是你的行動,具有實效性的行動。

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幹好,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經濟更有效。同樣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這就是俗話說的“歪理十八條”,歪理,聽起來還像蠻有點理似的。

“學生基礎太差了……”基礎差的學生永遠存在,教師的一個重要勞動,就是盡可能地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發展。

“我忙不過來啊……”對于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來說,教師工作的确很忙。但現實恰恰是,越是有責任心、教育責任感強的教師,越不會以一個“忙”字來推诿工作。倒是那些責任心不強,把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簡縮成三兩小時的人,大叫其“忙”。

“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務僅僅落在班主任身上,這是教育的悲哀。老師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學科的教學。每一個教師都是潛在的“班主任”,都應在學生的“人”的成長上負起必要的責任。

“這個事我做不了……”還沒有做,怎麼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以使自己“行”起來啊。一個人不能隻做自己經驗範圍以内的事情,要習慣去做帶有幾分挑戰性的事情。不然會永遠活在害怕裡。

年輕的老師,你是否已經被“借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麼請你趕快醫治。送你一個藥方:設立“無借口月”。

從這個月的這一天起,無論什麼事情,你都及時地想盡辦法把它完成,實在完成不了,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誠懇地對上司說:“我沒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腸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麼出現問題時,也請你将責任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做,你并不會損失什麼,相反,你将獲得很多,你将獲得責任感,你将獲得信任感,你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又因為你主動承擔責任,是以你會主動去補救,進而你又将獲得成長的動力。

“行,事在人為”。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來頭疼的事情,在有經驗的老師眼裡可能是一件并不難辦的事;一個在你看來很費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經驗的教師的幫助下,可能一點就通了;一個令你傷神的課堂設計,在教學技術高超的教師那兒,一下子就化繁為簡了。隻要善于學習和請教,教育的事準能辦好。

收起借口,你同僚說你變了;收起借口,你上司說你變了;收起借口,你學生說你變了;收起借口,你發現自己真的變了……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遠離安逸的教師

學校要參加某公開課活動,要派人上公開課,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後某人去了,大家覺得這人真是倒黴,我可以解脫了。要參加某教育教學研讨活動,學校要有教師代表發言,你推她,她推他,推來推去,敲定了一個人,這人困苦了好一陣子。這麼苦累了三五載,當年那個黃毛小子或丫頭,居然從人群中冒出來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佼佼者。

我們這兒有句俗語,叫“小時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輕的時候吃點苦不算苦,而是一種錘煉,一種成長,錯失這個生命最結實最富耐力的季節,人就長不大了,成不了業了;老了,再切己體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的涵義。

教育工作彈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個小時能做,用8個小時能做,用12小時也可以做,你選擇安逸的三五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嚴厲的懲罰;你選擇10小時甚至12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溫馨的獎勵。現在有的老師說我當不了一線教師,退做二線教師;做不了二線教師,我轉個職工崗吧,看圖書室,也很舒服。這種人生總讓人想起熊貓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在今天,特别是獨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師,結婚前,父母幾乎解決了一切問題,過着比較安逸的中産階級的生活。我一直有點杞人憂天,擔憂這種幸福生活是否會過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

是以,我總想呼喚:年輕的你,請從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懶惰中走出來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來;你怕吃苦,到頭來吃一輩子的苦。不怕吃苦的人,其實最多吃半輩子的苦。不!晚年的時候,回過頭看自己那段奮鬥的歲月,你會發現,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師

青年教師的成長,大都離不開各級各類的教育評比。應該說,在競賽中錘煉青年教師,讓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是好事。辯證法告訴我們,好事也會帶來壞現象。論文請人捉刀、賽課請人設計的事情,真實地存在于現實。

我隻想對年輕的你說,請你不要羨慕這種捷徑式的“成功”,走了這條虛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價是浮誇和虛腫,患上這種病的人,注定行而不遠,注定不會成為腳踏實地的人的對手。

很多走了捷徑的教師,實際上是踩在了“榮譽”的高跷上,看似高了、大了,其實再也跑不起來了。像遊泳,隻有靠自己遊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會遊泳的人,那些依靠救生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戲的人,身邊實際上潛藏着巨大的危險。

我知道,青年人總急着想開花、結果,想叫人欣賞其光彩動人,但成功是要講究儲備的,誰都無法跳躍“艱辛”。

如果你想跳過這個“艱辛”,你得到的,最多是表面的尊重,背後卻是不屑和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艱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

一個真正的教師,他會沉浸在别人以為的寂寞無聊中,樂此不疲,像周國平所說的“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不管是太空年代,還是新新人類時代,教育都要拒絕浮躁,都要靜下心來,任何虛浮的行為,隻能導緻教育的失誤乃至失敗。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永不放棄的教師

人的追求,起初激情洋溢,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結果成功,錦上添花的支援者會有很多。最難的,是中間那段奮鬥,那段需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的堅忍歲月。

這段日子,确實會有很多迷惘,很多困難,很多意外,但很多時候,不是走向成功的路異常泥濘、艱辛,而是我們自以為走不過去了,以為前面那個困難大得難以想象,其實,那個困難隻是個氣球,看起來很大,隻要你走過去,它就會被你呼嘯而來的風給吹跑了。

年輕的老師們,請不要放棄,不要在5年内放棄。朝着奮鬥的目标,堅持做上5年,你一定會做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

我們教一門功課,帶一個班級,認真地堅持做上5年,研究上5年,一定能夠出成績。這5年裡,你也可以選擇某個内容,作為教育教學上的一個點進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隊活動,或是班集體建設,或是晨會課,或是和後進學生的談話,等等;如果你是一位國文老師,你可以研究閱讀教學,或是研究作文教學,或是研究課外閱讀,或是研究寫字教學,或是研究識字教學,或是研究提前讀寫,等等。

先把這一個點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再遷移或拓展。我想再次請你記住的是,這5年裡,不管發生怎樣的困難,你都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5年,并不是很長。我堅信,5年能給你帶來一個全新的教育人生。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超越失敗的教師

你看到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在大型課堂教學觀摩會上,沒有絲毫緊張與慌亂,談笑風生間,妙語連珠裡,課堂在衆人欽佩的眼神中餘音繞梁。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走近他們,如果你能深入了解他們,我相信,每一位名師都曆經過失敗的痛苦的搓揉的。

小語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屢次提起年輕時上的一堂公開課,那節課是學校隆重推出的,邀請了三省一市的專家和上司,但他上砸了,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走出教室。

但是這失敗帶給他很多教益,暴露出的問題,讓他真實地、徹底地了解了自己,失敗讓他拿出了從零開始的勇氣,失敗讓他靜下心來沉浸到再研究中去。每次談及經曆,薛老師都會說起那次失敗。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有失敗的基石墊着,他們之是以偉岸,是因為他們站在了那些我們不願意站的失敗的基石上。我們看到他們成功的風光,而他們腳下,曾經和你我一樣,泥濘不堪。

是的,成功者之是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熔爐裡冶煉了,因為他們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困境,因為他們懂得困境後的“5分鐘”就是光明和溫暖。

年輕的老師們,一個沒有曆經失敗的熔爐考驗和錘煉的人,即使獲得成功,那也難逃“偶然”之說,難逃最終的低落和失敗。

此刻或許你正為一次賽課的失敗而痛苦,或為自己的一項教改實驗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而懊悔,或許你的教學論文評比又名落孫山,或許你帶的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你要知道,這是上蒼對一個成功者必然的垂青,這是讓你在考驗中獲得優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啊,跨過這一道坎,你将處變不驚,你将從容優雅。

管建剛:青年教師如何在5年内成才?這位特級教師給出9條真誠建議

做挑戰自我的教師

有位年輕的老教師找我。他30出頭,卻已有十多年教齡。他感慨地說,像他這種年齡做教師沒戲唱了,35歲即在眼前,一過這線,轉人中年教師隊伍,什麼教育教學評比都将與之無緣,教育人生從此平淡而過。我了解其感慨。

很多地方把培養目标鎖定在剛出道三五年的青年教師裡,那位年輕的“老教師”的感慨也是出于這種管理上的缺陷發出的。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主觀。有位著名的國文特級教師,35歲後才轉行教國文,但他取得的成績是99%以上的、一入行就教國文的老師無法比的。内因決定外因。

35歲左右的年輕的“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家庭生活也較穩定,不用談戀愛也不必給孩子換尿布,進入一個相對清閑的狀态。而“清閑”,正是消磨人奮鬥志向和勇氣的殺手。就像找我的那位年輕的“老教師”,他說“沒戲唱”,隻是為自己進一步心安理得地“清閑”下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35歲對衆多的人(當然包括教師)來說是一個年齡的隘口。這個時候能振奮起來的人,将使教育人生成為一種自我實作。我對那位年輕的老教師說,如果你不滿足于生命現狀,那麼請不要用“年齡大了”來做無謂的托詞。

我願意坦陳我的教育經曆:教了10年書,我才在本地區獲了一個賽課獎,而這個獎很多青年老師出道三四年就獲得了,我就想,就當減去十年吧,那我不就是一出道就獲獎了。一個一出道就能獲此獎的教師,将來一定不會太平庸。

26歲那年,我發表了第一篇“豆腐幹”,這同樣不值得炫耀,出色的年輕老師那個年齡已發表好多了,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16歲,16歲能發表教育文章,天賦不錯呀。

32歲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這個年齡出書也很普通,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22歲,22歲能出版專著,該是個有前途的青年吧。

又想,一個22歲能出書的青年教師,努力到44歲,一定能做出點成績吧,而到那時,再加回那十年,也不過54歲,54歲能做出點事來,人生沒白活呀!要知道多少人從朝氣蓬勃到白發蒼蒼,一無所獲。

是以我要說,如果你今天是30歲,不妨看作是20歲,如果是38歲,不妨看作是28歲。人定勝天,從某種意義上講,倦怠期隻是一個定義,書上的定義,它隻是一種善意的警告,警告我們要喚醒心靈深處的教育激情,把教育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充實些。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有沒有過倦怠期、是否處于倦怠期,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它使我們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樣熱血沸騰、輕舞飛揚;一個善待教育的教師,才是一個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師——要知道,我們的生命,已經注定和教育血脈相連;要知道,一個人活着總要對人生對生命有一個交代,一群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這個學校就非常可怕;一個民族的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那麼可怕的将是整個國家。

轉載:校長Principal

作者:管建剛,特級教師

編輯:吳文琴

稽核:孫國香 李 勇

版權聲明:文章内容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在文末或背景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