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衆号 有方空間
6月7日,2022年米蘭設計周正式拉開帷幕。這是家具與産品設計領域中最重要的國際盛會之一,也是在2020年因疫情被取消、2021年縮減規模之後,米蘭設計周的第一次盛大開幕。今年也正值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Milano)60周年,展會在注重産品創新、品質的同時,對改善生活品質和可持續發展層面也愈發關注。

盡管這看上去像是一場産品設計師、藝術家和各大品牌機構的狂歡,但随着跨學科領域的不斷滲透和影響,建築師在跨界合作上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驚喜。本次設計周各大展區,便展出了卒姆托的經典家具複刻、OMA的當代高性能辦公家具等多件建築師的跨界作品,MAD、如恩的精彩作品也悉數亮相。
以下是7家建築事務所在米蘭設計周上的家具展品及設計介紹,或經典或創新,來看建築師如何設計家具。
彼得·卒姆托工作室
延伸其建築中的氛圍與細節
Peter Zumthor Collection是卒姆托首個家具系列,由東京家具品牌Time & Style與卒姆托合作推出,以日本工藝技術,複刻其職業生涯中設計過的四款經典家具。
△ ©Time & Style
Valserliege躺椅
這是卒姆托為瓦爾斯溫泉浴場設計的一組躺椅。最初由層壓木制成,柔和的曲線貼合人體,讓人有一種漂浮在空中的感覺。
這次展出的躺椅則是用日本工藝重新制作,改用傳統蒸汽彎曲技術來制作木架構。木材通過蒸汽軟化,再放置進金屬模具中形成其優美的曲線。這樣一來,即不會浪費木材,也保證了躺椅的長久耐用性。
△ ©Time & Style
Atelier Zumthor工作桌
這款桌子是卒姆托在瑞士的自宅和工作室中使用的工作桌。設計線條簡約,保留木材原始的美感,由四個可拆卸的實木桌腿支撐。整體的比例尺寸、厚度和材質,共同營造出一種巧妙的平衡感。
△ ©Time & Style
在日本工廠手工制作,這款桌子有兩種飾面可供選擇:原始單甯黑飾面和蜂蠟飾面;兩種飾面都不會影響木材的質地。
△ ©Time & Style
2011蛇形畫廊桌凳
這是卒姆托在2011年蛇形畫廊設計的桌凳,沒有過多的裝飾,這套桌椅采用熱浸鍍鋅飾面,可在戶外使用,也便于折疊存放。
三隻細腿用鐵絲綁在一起,桌子在保持其強度的同時具有簡單而幹淨的結構。桌面邊緣被磨平,保證了其安全性,給人一種柔和的形象。
△ ©Time & Style
Kolumba邊桌
這原是放于科倫巴博物館的閱覽室的邊桌。Time & Style采用了日本傳統的雕刻榉木的技術來制作,進而創造出一種純淨的形式。
桌子由單根榉木雕刻而成,側面呈現出美麗的紋理,桌面塗有鮮豔的色彩。油漆僅塗在最上面的表面上,與木材的天然紋理形成對比。四種明亮的顔色變化,為空間增添了亮點,兩種不同的尺寸變化也營造出一定的韻律感。
△ ©Time & Style
如恩設計研究室
與數個知名家具品牌合作推出最新設計
在本次設計周,如恩與知名品牌有明(Ariake)、Ento、La Manufacture、Poltrona Frau、Very Wood及Wittmann合作設計的一系列産品紛紛亮相。
有無系列
如恩為有明(Ariake)設計的卧室系列家具“有無”,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美學哲學概念——虛實相生。“虛實相生”展現了二進制論中的共生關系概念——“有”和“無”共同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空間”。“有無”的設計提出了一種架構結構,聯結不同的元件,将床本身與床邊所需要的功能整合到一起,而三種組合形态滿足了不同的空間和使用需求。
向右滑動→
△ ©如恩設計研究室
再系列
“再”意味着“重新”、“再一次”。如恩與Ento合作,設計靈感源自扁平金屬的永恒美學,柔和的曲線與我們的手形相契,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黃銅的材質上鍍以不同的表層,圓角的細節處理亦巧妙平衡了金屬所帶來的冰冷感。
△ 再系列手稿
△ ©如恩設計研究室
Intersection系列 & April座椅
這組家具是與La Manufacture合作設計的。Intersection系列的靈感源于修道院般的簡單生活,誕生于疫情期間,設計簡約卻又嚴謹,散發着平靜而孤遠的氣質。無論是橢圓形桌子或圓形座椅,它們皆以簡單的木質平面打造而成,線條明朗,讓人聯想起傳統家具的簡潔、莊重。
△ ©如恩設計研究室
“April”源于拉丁語中的“aperit”一詞,寓意“開放”。四月是一年中的第四個月,人們視其為樹木、花朵,萬物重新“開放”的季節。April系列座椅意在開辟一種全新的觀看視角,以及富有新意的感覺能力。
△ ©如恩設計研究室
Ren配角衍生系列自立書架
如恩為Poltrona Frau設計的Ren配角衍生系列,靈感源于漢字中的“人”字。從其甲骨文的源構造來看,一撇一捺勾勒出人類的形象。每件家具主要由兩個“人”形木制結構支撐,并與次級木制結構相連。該系列超越了配件的範疇,不僅實作了功能性,并且逐漸開始定義居所空間。
△ ©如恩設計研究室
星期六與星期日,周末系列
周末系列座椅延續了Very Wood的設計精神——功能與工藝相融合,圍繞着“不同材質代表不同特定功能”的概念展開。座椅的設計通過精準的構造,使層次關系清晰可見。上部的弧形靠背利用了曲木的柔韌性,形成舒适的支撐面,自成一體。
△ ©如恩設計研究室
Blocks沙發
如恩試圖擺脫尋常沙發的笨重感及線條模糊感,為Wittmann精心設計的Blocks沙發更像是一款優雅的細長扶手椅。沙發的靠背及扶手采用了經典的拱形,呈現出簡約優雅的線條與體量。表面的織物質地賦予設計柔軟之感,減輕了沙發的厚重感,也使其适用于大多數現代室内設計。
△ ©如恩設計研究室
98.6°F系列
除了在米蘭亮相的一系列新産品外,如恩也在此正式釋出為De La Espada設計的98.6°F系列。
△ ©如恩設計研究室
1868年,一位德國醫生對2萬5千名人員進行體溫采集。在收集了100餘萬體溫數值後,确立了人體“平均”體溫為98.6華氏度。自此,這一數值被廣泛應用并沿用至今,以判斷人體溫度是否“正常”。從“平均”體溫中汲取靈感,該系列外觀簡潔,氣質沉穩低調,适用于多種用途。盡管桌椅是日常生活的尋常物件,但當靠近且仔細觀察時,人們會發現并驚歎于設計構造上的複雜與精緻。
△ ©如恩設計研究室
MAD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 / 材料妙成藝術
在剛剛開幕的米蘭設計周,MAD馬岩松釋出了與SAWAYA & MORONI合作的最新限量版椅子“流”及“廓”的原型。
“流”
座椅的外觀形态及顔色看似冷酷,但一氣呵成的線條,賦予作品流動的能量感。代表能量的速度和力量在這裡反而被柔化,設計透露出超越線性時空的未來感魅力。扶手、靠背、座椅高度之間的互相關系經過了多重推敲,并最終實作一體成型。
△ ©MAD
“廓”
“廓”由簡單的鋁杆疊合而成,通過結構與材料展現其有機的形态與美感。看似不經意的彎折與獨特的曲線賦予了座椅自然的形态,讓作品看上去像是一張柔和而精緻的網。纖細的線條、有機的造型和錯綜複雜的視覺效果,讓座椅呈現出宛如被微風吹拂着的動态感。金屬材料由此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 ©MAD
這是MAD與SAWAYA MORONI繼“蘑菇椅”(mogu chair)、“骨椅”(gu chair)之後的第三次合作,此次合作基于特别主題“重返未來”。此前,首展于2018年米蘭設計周的“骨椅”(gu chair)已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永久收藏。
△ “骨椅” ©MAD
OMA
滿足當代辦公場景的多種需求
這是OMA聯合國際辦公家具設計制造公司UniFor,設計的“PRINCIPLES”家具系列。該系列的基本概念是打造适合所有人、可在任何時間場景使用的辦公場所家具,旨在為當代辦公場景所要求的運作及溝通流程提供更好的支援。
這個系列包含多種組成元素,設有S、M、L及XL等不同尺寸,并分為不同類别——它們能産生多樣的組合方式,以滿足不同的布置需求。
△ 攝影:DSL Studio
其中一個類别為該系列産品中的“脊柱”,包含平直和曲面兩種隔斷闆塊,通過連接配接組合,可提供偏私密和專注工作的空間。另一類别則由環型沙發和軟質中島組成,可創造非正式的互動空間。不同類型的空間可視為一個室内微型建築,以形态、顔色及尺寸區分,各自擁有自己的身份。
△ ©OMA
系列中每件作品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確定辦公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同時為使用者提供最大化的功能性,為使用者提供便利。各款桌子都設計有雙層表面,能适應多用途使用,例如就餐、辦公及整理等。這些家具皆接入電源/網絡線路,讓使用者能夠靈活自由地在辦公室的各個角落工作。此外,設計中還加入了隔音物料的運用,以提高産品的吸聲性能。
△ 攝影:DSL Studio
對科技及物料的探索,也是本系列産品開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該系列設計結合了用于高科技運動服的紡織布料、配色經過精心挑選的超厚ColourCore層壓闆以及起到吸聲作用的特别設計的微穿孔金屬面闆,打造出這個高性能的家具産品系列。
△ ©Studio Amos Fricke
EMBT
靈活多變的家具,仿佛會“跳舞”
EMBT工作室與Enric Miralles基金會合作,在米蘭設計周舉辦了“Perpetuum Mobile”展覽,并展出了Enric Miralles和Benedetta Tagliabue為他們在巴塞羅那的家設計的家具。
展品包括1992年至1999年設計的桌子、椅子和架子,以及在設計手稿中發現的、2020年首次生産的作品。這些家具在美國闊葉木外銷委員會(AHEC)的支援下得以重新生産。
△ ©EMBT
Miralles設計的家具充滿活力,它們的結構和形式各異,可以通過變形獲得多種用途。即便是功能傳統的家具,它蜿蜒的線條和結構也展現出Miralles鮮明的設計風格。展出的作品還包括從圖紙中發現的、以前從未實作過的設計作品。每一件家具都沒有固定的位置或用途,都可以通過移動或重組,來滿足不同的需求。
△ ©EMBT
MVRDV
廢棄材料别樣的美學價值
在今年的米蘭設計周上,MVRDV與比利時燈具品牌Delta Light聯合釋出了“鮮·明”(High Profile)系列燈具。受到廢棄鋁型材餘料的啟發,該設計批判性地審視了材料的制造生産過程,發揮了廢舊材料的利用潛力。
,時長03:21
△ 介紹視訊 ©MVRDV
輪廓照明設施是建築的關鍵元素,但常常會産生諸多餘料和邊角料。這些廢棄的材料成為了此次設計的起點。該系列包含一隻立方體形的吊燈、一隻拱形壁燈和一組落地燈。通過為型材賦予活潑的顔色,原本工業風格的外觀變得柔和。
△ ©MVRDV
MVRDV的數字化研發與設計小組MVRDV NEXT,開發了一個名為“型材混搭運算器”的小程式,它可以利用50種型材生成所有可能的搭配組合,并通過實時資料進行評估。借助此工具,Delta Light的設計師得以可持續地開發與調整該系列産品,以适應型材餘料多變的尺寸、形狀群組合方式。
△ ©MVRDV
通過對現有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該系列無需從生産工廠制造或運輸新的鋁制部件,極大程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燈具是可拆卸的,這意味着一部分材料可以再次循環使用。通過這一設計,MVRDV希望能夠喚起消費者用心觀察和思考日常中的材料,在平凡中發現美、在往往被忽略之處看到希望和可能。
向右滑動→
△ ©MVRDV
UNStudio
為未來定制的适應性智能家具系統
由Ben van Berkel設計,UNStudio體驗設計團隊UNSx開發的産品Node+和Soliscape,在本次設計周共同展出。
Node+
由UNStudio與意大利沙發和椅子品牌LaCividina合作打造,該設計旨在滿足人們每天不同時刻、不同活動的需求。Node+将隐私、娛樂、放松和社交功能完全融合在一個産品中。
△ ©UNStudio
Soliscape
UNStudio和Delta Light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了Soliscape聲光照明系統。它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由靈活部件和子產品構成的照明景觀工具箱,建築師和設計師可以根據項目将其設計成各種可行且宜居的照明景觀方案。
△ ©UNStudio
該系統功能多樣,且使用友善,緻力于提高人們在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的福祉,并适應使用者日益變化的需求和活動。它不僅是一個智能系統,更是一個可以收集整理知識和資訊而自我響應式的調整和優化的系統。
△ ©UN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