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作者:晨楓老苑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本文首發“灼識新次元”,作者羅馬主義授權推送

《天國王朝》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大片,特别是在讀完了我這一系列的文章以後,可以讓你好好回味一下,那個激情澎湃,英雄輩出的年代。

更别提裡面還有我最喜愛的異國美女,伊娃.格林,她那暗黑的氣質,魔幻的眼神,充滿了邪惡的美麗胴體,無時無刻,都散發着勾人魂魄的氣息,非常值得你參觀。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天國王朝》的電影海報

當然,我之是以提到這部電影,是因為有讀者在問,你上一篇文章裡(宋朝人辦不到的事,歐洲人是怎麼辦到的?),提到了十字軍的戰力很牛,那麼能不能再具體舉幾個戰役,來證明這一點?

恰好,電影裡那個重病在身,随時奄奄一息的鮑德溫四世國王,真就上演過這一幕,給我前面講到的十字軍戰術,做了一個完美的诠釋。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應該記得一個情節,穆斯林最偉大的英雄薩拉丁,為了懲罰襲擾阿拉伯商隊的十字軍,率領重兵前來進攻耶路撒冷王國的一個城邦,鮑德溫四世也領軍前來救援。

看見了鮑德溫四世的旗幟以後,薩拉丁立刻停止了進軍,馬上去和他談判,僅僅隻得到了他的一個口頭承諾,就立刻率兵退走,這可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那他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呢?

而且不僅僅如此,這個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國王,進城以後,所有那些平時飛揚跋扈的十字軍騎士們,立刻俯首帖耳,大氣都不敢喘一聲,領頭惹事的人更是誠惶誠恐,任由他皮鞭加身,還被迫恭恭敬敬的,去親吻他患了麻風病的手,絕不敢表現出半點的不敬。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擁有如此之高的威望呢?

這要回溯到他16歲剛繼位那一年,已經如日中天的薩拉丁,率領3萬大軍,其中8000名是一流的弓騎兵,還有18,000名頗具中東特色的,騎着單峰駱駝的箭手,準備乘耶路撒冷王國主幼國疑之際,一舉消滅十字軍。

( M. Benvenisti, TheCrusaders in the Holy Land, Jerusalem,1972, 後面關于這場戰役的資料,來自同一資料。)

初出茅廬的鮑德溫四世國王,急忙籌集了3000名步兵,375~500名騎士,匆忙趕往蒙吉薩應戰,路上得到了來自加沙的80名聖殿騎士團騎士的支援,後來又有一些醫院騎士團的騎士也加入了他的軍隊,但他們和薩拉丁之間的力量對比,依然是無比懸殊。

當兩軍在蒙吉薩相遇以後,面對漫山遍野,将近10倍于自己的穆斯林大軍,年紀輕輕的鮑德溫四世國王毫不畏懼,趁薩拉丁的大軍還在布陣之際,率領不到600名騎士,冒着密如飛蝗的箭雨,沖入了埃及人的陣地,逼着對方進入了短兵相接。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在前面一篇文章裡,我們就已經說過了,來自歐洲的重裝騎士,一旦把穆斯林的弓騎兵,不管是騎馬的還是騎駱駝的,拖進了白刃戰,他們就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由于薩拉丁的隊伍人數衆多,十字軍突然發動的沖鋒,讓他猝不及防,倉促之間指揮失靈,前面的騎兵抵擋不住,想要撤退,後面的騎兵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依然在向前湧,瞬間擠成了一堆,無法和十字軍拉開距離,發揮弓箭的優勢,雙方開始了混戰。

這一下正中十字軍的下懷,穆斯林騎兵的阿拉伯彎刀和皮制輕盾,根本就不适合這種混戰,身披厚重鎖子甲的十字軍騎士,憑借着鸢盾的防護,用長矛開路,手持着重劍劈殺,戰鬥瞬間變成了一邊倒。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這一仗薩拉丁大敗,眼睜睜地看着十字軍的騎士們,揮舞着長矛和重劍,在他的弓騎兵隊伍裡左沖右突,砍瓜切菜,輕裝的穆斯林騎兵毫無抵抗之力,隻能任人宰割,被殺的血流成河。

包括鮑德溫四世國王在内的不到600名騎士,沖入敵陣以後,和對方糾纏在一起,穆斯林騎兵失去了機動優勢,十字軍的3000名步兵,全部趁機加入了混戰,在一天之内屠殺了近萬名穆斯林騎兵,随後又開始了猛烈的追擊,3萬多穆斯林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薩拉丁最後的在1000多名,忠心耿耿的馬穆魯克衛隊的保護下,趁着夜色僥幸逃脫。

在這場史詩般的戰役中,年僅16歲,身患麻風病的鮑德溫四世國王,在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的騎士們簇擁之下,始終一馬當先,所到之處望風披靡,從此之後,被當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沒人敢質疑他的權威,而且薩拉丁再也不敢和他正面決戰。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順便說一下,薩拉丁既不是阿拉伯人,也不是埃及、叙利亞或者伊拉克人,而是一位庫爾德人,就是今天一會被美國人利用,一會兒又被他們抛棄的,同樣能征善戰的庫爾德人的祖先。

不過自從這一戰以後,薩拉丁也意識到了穆斯林弓騎兵的短闆,開始了軍事改革,大力擴張他最可靠的私人衛隊,由馬木魯克,也就是說突厥語的白人奴隸組成的近衛軍,改造成了以肉搏為主的重騎兵。

但是他的改造并不成功,在後來和獅心王理查的戰鬥裡,面對英法騎士的沖擊的時候,雖然沒有發生全線崩潰,但是還是打不過歐洲騎士,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拉伯馬雖然是一種以速度見長的好馬,但是負重能力不行,不如歐洲的佩爾什馬,雖然馬木魯克騎兵的裝甲變厚了,但是沒法厚到歐洲人的程度,因為馬馱不動,是以在白刃戰中,還是落了下風。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是以說來說去,馬還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像今天的發動機一樣,是一切軍事裝備的基礎。

那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當然就是去尋找好馬,那麼當時還有什麼馬,比阿拉伯馬跑得更快,負重能力更強呢?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卷耳馬,馬瓦裡(Marwari)馬,中世紀最好的戰馬,平均身高1米55,最高的甚至接近1米7,堪稱馬中的極品,在薩拉丁之後,被馬木魯克的将領拜爾斯引入了埃及,組建了一隻超級重騎兵,卡薩迪亞衛隊。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印度卷耳馬

說到這裡,估計有很多讀者會很驚奇,印度居然也産好馬?

是的,印度不光有大片的雨林,也有廣闊的沙漠,在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拉賈斯坦邦,一個半幹旱的平原地區,盛産王公和好馬,因為這兩者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

而它的首府齋普爾,有很多美麗的皇宮和城堡,是印度的西北部,最值得旅遊的地點。為什麼這裡會有這麼多名勝古迹呢?因為一個成功的文明,一定會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古代離不開一匹好馬。

為什麼這種好馬能傳到了埃及?因為穆斯林是一個熱衷于經商的民族,在中世紀,印度洋幾乎就是他們的内湖,阿拉伯人在印度沿岸建立了大量的貿易點,憑借着季風,他們的帆船,絡繹不絕的來往于紅海和印度洋之間,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于商業,直到幾百年以後,葡萄牙人的到來,才改變了這一切。

(〔美〕阿夫納·格雷夫:《大裂變:中世紀貿易制度比較和西方的興起》,鄭江淮等譯,中信)

有了這種好馬,就相當有了強勁的發動機,那就可以造出一流的戰鬥機和坦克,于是馬木魯克的騎兵們,頓時鳥槍換炮,他們在原來鎖子甲的外面,現在可以再披挂一層,有冷煅的鋼片制成的劄甲,這個防護厚度,已經超過了金軍的鐵浮屠。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馬木魯克騎兵

不僅僅如此,他們的戰馬也披上了更厚的鎖子甲或者劄甲,他們也開始使用又長又重的騎矛,近戰武器也變成了嶽雲和金禅子最喜歡用的那種鐵錘,這玩意是對付重甲騎兵的利器。

這一改以後,他們就變成了活脫脫的早期金軍的更新版,由印度卷耳馬組成的超級重騎兵,擔任鐵浮屠,以及由阿拉伯馬組成的輕騎兵,扮演拐子馬,那麼他們的戰鬥力現在如何了呢?

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率領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的時候,他們發現,傳統的騎士沖鋒,再也不可能輕松的打垮馬木魯克的軍隊了。

雖然十字軍最終的失敗,有很多原因,但是十字軍無法再在白刃戰中獲得壓倒性優勢,是一個關鍵原因。除掉那些攻城戰和陰謀詭計之外,在1249年4月6日雙方的正面沖突裡,馬穆魯克的重騎兵,幾次打垮了十字軍的沖鋒,最後法王路易九世憑借個人的勇敢,指揮法國步兵利用重弩穩住了陣腳,才沒有一敗塗地。

中世紀最好的戰馬,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呢

不過這場戰争最後,還是以十字軍的全軍潰敗,法國國王被俘結束的。

十年之後,公元1259年9月12日,13萬蒙古大軍在旭烈兀的親自率領下,兵分三路,浩浩蕩蕩地離開了巴格達,開始向地中海進軍,第一個目标,在新聞上天天看見的,叙利亞的北部重鎮阿勒頗。

讀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了,你之前不是說,旭烈兀派了郭侃去攻打塞普勒斯,順便征服叙利亞和巴勒斯坦,怎麼又變成了旭烈兀親自率領了13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叙利亞呢?

說起來這裡面還真有一段公案,關于郭侃的故事,是記錄在《元史》和《新元史》裡面的,起初也沒有什麼人覺得不妥,因為在鴉片戰争以前,中國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中東的地理和曆史,是以《元史》裡說什麼就是什麼,反正對于明清的學者來說,基本上等于天書。

可是鴉片戰争爆發以後,洋人來了,他們不僅僅帶來了鴉片,也讓天朝的知識分子們知道了,原來夷狄也是有曆史的,甚至還是有文化的,于是一些飽讀詩書的秀才舉人們,也開始關心起外國人的八卦了。

其中有一個叫做丁謙的舉人,生于1843年,卒于1919年,恰好有條件接觸了洋鬼子們的歪理邪說,然後他就寫了一本叫做《蓬萊軒輿地叢書》,專門考證了一下,中國古代的17部正史,13部雜史中,中原王朝和夷狄征戰交往的曆史,然後他就發現,《元史》中的《郭侃傳》很可疑。

為什麼他覺得可疑呢?丁舉人引經據典的指出了很多問題,不過大部分都需要很專業的曆史和地理知識才能了解,我就不引用他的原文了,簡單的給大家歸納出最有說服力的兩條:

第一,郭侃的級别隻是一個千戶,也就是一個正團級上司,怎麼可能安排他去指揮一場軍團級别的戰役?

第二,郭侃的進攻方向也有問題,如果要去攻打塞普勒斯,為什麼又要到沙特阿拉伯去兜個大圈子?這完全是南轅北轍呀。

是以他覺得《郭侃傳》不可信,再加上郭侃一個人攻下了好幾百座城,打的十字軍和穆斯林哇哇亂叫,外國人的曆史裡都沒有記載,是以不光是丁舉人覺得可疑,我也覺得有點誇張,是以我們還是用波斯人拉施德的《史集》,作為我們故事的主線。

不過蒙古人圍攻阿勒頗的戰役,郭侃肯定是參加了,因為在這場耗時40天的圍城戰裡,起決定作用的,又是來自中原的砲兵,至于其他的故事,就全都是有争議的了。

是以我們還是用大家認可的曆史,來講這個關公戰秦瓊的大戲,不過主角再次換人,既沒有十字軍,也沒有郭侃,而是正宗的蒙古騎兵,對戰更新版的鐵浮屠和拐子馬,而且雙方的兵力數量也基本相等,那麼這場發生在今天的以色列,或者說巴勒斯坦的戰争,最後是什麼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