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電氣行業“鼻祖”維爾納:他像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

作者:中工網

來源:解放軍報

原标題:德國電氣行業“鼻祖”維爾納——(引題)

“他像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主題)

曾梓煌 田瑞傑 王晗

德國柏林,一家博物館裡,一台鏽迹斑斑、顔色暗沉的指針式發報機,靜靜“橫卧”在白色絨布上。文物下方貼牌,記載了德國科學家維爾納·馮·西門子的一段發明故事。透過這件文物,觀衆仿佛穿越時空,來到100多年前,看到了風華正茂的維爾納如何絞盡腦汁地研制這款劃時代産品。

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人對維爾納有不同的“畫像”:有人說他是天才設計師,有人說他是聰明軍火商,還有人說他是創新推動者。維爾納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他始終保持着樂觀積極的生活态度。他曾說:“我更多是生活在未來,隻要未來對我露齒一笑,我就樂于承受它的磨砺。”維爾納出生時,是一個“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逝世後,汽車和地鐵已經走進大衆日常生活。維爾納的發明成果給世界帶來諸多改變——第一台實用型直流發電機、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台電梯……這些産品使西門子公司聲譽卓著,也讓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他的姓氏成為電導的标準國際機關。

天才設計師——

把自然科學所獲得的成果,變為生活中有用的東西

維爾納出身德國漢諾威農民家庭,家裡有12個孩子。小時候,維爾納對數學、建築學等課程極其感興趣,表現出驚人天賦。但家境拮據,他中學畢業後選擇了辍學。

“到軍校去繼續學習這些課程,還不需要交學費。”迷茫之際,曾在軍隊服役的老師給維爾納提出建議。

19歲的維爾納考上了柏林一所軍校。3年軍校學習生涯,他每天不是上課,就是泡在圖書館裡,“他好像沒有什麼其他愛好,也沒有太多朋友,唯一讓他感興趣的是拼命學習、不分晝夜實驗。”

“我有一種渴望,把自然科學所獲得的成果,變為生活中有用的東西。”若幹年後,功成名就的維爾納回憶說。

也就是從那時起,維爾納有了一個成為發明家的夢。下課後,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搞發明,還曾因為實驗事故導緻聽力嚴重受損。

24歲時,維爾納違規參加一場決鬥被捕入獄。幸運的是,監獄管理十分人性化。當他申請在監獄裡進行小型發明研究時,典獄長同意了。于是,他把牢房布置成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

期間,維爾納開展一項電解試驗,在一把鋅白銅茶匙上面成功鍍了一層金,并将這種先進的鍍金方法申請了發明專利。有了這項發明專利,維爾納不僅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還得到國王特赦。

一個雪茄煙盒、幾塊錫闆和鐵片,能拼成什麼?維爾納這樣作答:可以發明一台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指針式發報機。

當時,常用的發報機發出電報後,要将摩爾斯電碼轉換成字母,電報發送效率不高。維爾納的改進十分巧妙——指針式發報機接收信号後,指針可以直接訓示相應字母,省去了轉譯步驟。這項發明,很快在普魯士國家電報網的競标中勝出。

19世紀30年代,世界上主流電報采用的是有線傳輸。然而,架設在電杆上的電線極易遭到破壞,采用地埋方式又找不到性能好、價格低的絕緣材料。

維爾納決定創新一試。一次機緣巧合,維爾納弟弟從英國寄來了一種馬來西亞塑膠樣品。多次實驗後,維爾納發現,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絕緣材料——用無縫的橡膠裹住裸線後,電線地埋的絕緣問題迎刃而解。憑着這項發明,維爾納承接了當時歐洲最長的一條通信線路鋪設項目。

一次次看似偶然發明的背後,是維爾納夜以繼日的艱辛探索。1844年,法國工業博覽會展出的多種前沿技術和産品,令維爾納備受啟發。歸來後,他感慨地說:“隻有掌握豐富的科學原理,才有可能開啟下一次技術發明。”于是,他果斷停下手頭工作,開始埋頭苦讀,不斷汲取專業知識的營養。

那段時間,28歲的維爾納經常跑到柏林大學“蹭課”,到工程學會參加理論研讨。他一邊學習前沿科學理論,一邊反思過往的失敗案例,并撰寫了大量論文。那段沉澱的時光,也為維爾納的後續發明創造奠定了基礎。

聰明軍火商——

要從戰場上尋找創新靈感,更要在戰場上檢驗武器

1855年9月,克裡米亞戰争期間,在英法聯軍圍攻下,位于克裡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岌岌可危。千裡之外,俄國沙皇眉頭緊鎖,緊盯着作戰地圖心急如焚。

資訊傳送快慢,決定着戰場勝負走向。作戰室裡,發報機嘀嗒作響,前線戰況和後方指令快速上傳下達。這次,沙俄軍隊使用的通信裝置及線路,正是維爾納的一項“作品”。

時針撥回至1849年。一次偶然機會,維爾納結識了沙俄派至歐洲考察電報通信項目的一位要員。經他介紹,沙俄從維爾納的公司采購了一大批通信裝置,并給他送上一份“大禮”:為沙俄鋪設一條從芬蘭到克裡米亞長達10000多公裡的電報線路。

鋪設如此漫長的通信線路,無人幹過。不過,憑着前期為普魯士提供服務的經驗,維爾納面對這個“大單”沒有猶豫。克裡米亞戰争爆發後,他的團隊以最快速度完成通往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電報線路,打通了軍方的通信鍊條。

這一通信線路的及時開通,為沙俄軍隊早期的幾次勝利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曆時349天的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也如同一場“直播”,使全世界深刻認識到戰地通信的重要性。

軍事領域的競争,是最為激烈殘酷的競争,很多先進科技,往往最先運用到軍事領域。維爾納始終認為,要從戰場上尋找創新靈感,更要在戰場上檢驗武器。西門子公司成立後,維爾納的繼承者們一直秉持着這一理念。

二戰期間,維爾納的孫子赫爾曼·西門子成為公司“掌門人”。他敏銳抓住商機,為德國的坦克、戰機、潛艇研發出電氣裝置和發射裝置。活塞式戰機Ta-152使用的,正是他們團隊研發的自動駕駛儀。一名飛行員試飛後作出這樣評價:“Ta-152戰機的可操控性,讓其他德國戰機變得黯然失色。”

戰争結束後,憑着在電氣領域的數十年積澱,他們相繼推出一系列世人熟知的産品——

“德國軍工代表作”212型正常潛艇,采用了燃料電池柴電動力系統。這款潛艇的電動機和AIP燃料電池,均由西門子公司打造。

德國明星坦克“豹Ⅱ”,自問世後倍受追捧,成為10多個國家陸軍重要裝備。其中,“豹Ⅱ”坦克的火控系統,打着西門子公司的标簽。

“羅蘭”防空飛彈雷達系統、TUR低空監控雷達……西門子公司還是多款先進雷達的生産商,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創新推動者——

要想不斷推陳出新、保持發展後勁,離不開一流的技術人才隊伍

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企業發展往往符合“幂律分布”——“頭部企業”搶占最多收益、獲得快速成長,其他企業則碌碌無為、慘遭淘汰。

如何成為“頭部企業”?維爾納認為,發明創造才是關鍵。在制定公司發展方略時,他曾發出這樣的豪言:“要堅持做到一年兩萬項發明革新。”

1866年,維爾納研發出了第一台實用型直流發電機。他敏銳察覺到,這種發電機如同一個“總開關”,将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變化,釋放無窮的可能性。于是,維爾納開啟了新一輪的創新實踐——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台電梯……随着一項項發明相繼誕生,西門子公司一躍成為電氣領域的“龍頭”企業。

用現代眼光看過去,維爾納打造的這些産品極具創造力和挑戰力,“他像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維爾納的創新思維總是盯向未來,即使遇到各種挫折與磨難,他都不會輕言放棄。維爾納在寫給妻子瑪蒂爾德的一封信中說道:“我更多是生活在未來。隻要未來對我露齒一笑,我就樂于承受它的磨砺。”如今,“絕不為短期利益犧牲未來”的智語镌刻在公司大廳最顯眼處。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着眼未來,要想不斷推陳出新、保持發展後勁,離不開一流的技術人才隊伍。”維爾納高度重視企業人才培養,在他看來,員工的創造力和工作動力是企業成功的基石。1872年,他在公司創立養老撫恤基金,是現代“養老金制度”的前身;實行的“利潤分享方案”,即今天所熟知的“股權分紅”……這些先進人才管理舉措,有力推動了員工的創造積極性,也推動着一個個富有創意的産品成功從圖紙走向生産線。

從柏林舍内貝格大街上的一個小作坊,成長為世界聞名的電氣“頭部企業”,維爾納創業成功,闡述了一個道理: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也唯有創新才能使企業永葆活力。

責任編輯:王天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