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長1米,4.3億年前的“海蠍子”在我國發現

它形似蠍子,體長近1米,附肢長有鋒利的長刺……它就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明星動物”闆足鲎(音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聯合研究團隊在我國華南地區發現闆足鲎的一個新屬新種:秀山恐鲎。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闆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闆足鲎最早出現于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巅峰,之後走向衰落,于二疊紀末全部滅絕。

混翅鲎是闆足鲎目下的一個科級分類單元,這一類群的第三對附肢高度特化,具有長刺,形态誇張。混翅鲎獨特而極易辨識的附肢與現生鞭蛛的須肢相似,被認為可用于固定獵物,是混翅鲎較強捕食能力的展現。

然而,與其較高的曝光度相比,學界一直以來對此類動物缺乏深入了解,已報道的混翅鲎共兩屬四種,均依據來自志留紀勞俄古陸的少數化石标本建立,且近80年來一直沒有發現新的類群。

中科院南古所碩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員指導下,與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的秀山恐鲎,是混翅鲎一新屬新種,填補了混翅鲎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記錄。

秀山恐鲎體型較大,體長可達近1米。其第三對附肢特化增大,其上具密度較高的硬質長刺;後體及尾部似蠍。科研人員基于形态學與系統發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闆足鲎家族中的系統發育位置。張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