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作者:華夏趣史檔案

一直以來,對于東漢末年的混亂時局,人們的印象就是後來的三國鼎立。隻不過,其實當時的中國并不僅僅是魏蜀吳這三家,還有一個所謂的國家,就是燕國。

當然,這個燕國并不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而是由一個叫做公孫度開創的遼東這塊地盤。

但問題是,顯而易見,此時在大陸境内有四個國家,為什麼羅貫中卻有意忽視這個燕國呢?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如果說羅貫中這個作者可能是孤陋寡聞的話,那麼學識淵博的孔明先生總不會如此糊塗,在洋洋三千字的《出師表》中,居然把遼東這個諾大的地盤也給直接忽略掉。

其實,燕國之是以被《三國演義》給邊緣化,甚至被剔除魏蜀吳之外,有着一定的曆史淵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事。

偏遠一隅毫無熱度

首先就燕國這個地盤的出處來說,就有點不正統。燕國當時并沒有獨立,燕王其實是董卓的下屬——公孫度這個遼東太守。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董卓的原籍,在今天的甘肅定西市的岷陽,在當時與羌族搭界,是一個非常邊緣化的地方,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開化。

當年董卓就是憑借着自己強悍的體魄 ,在當地成為一霸,就連羌人也對他無可奈何,以至于成為董卓的随從。

後來,西羌的民族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東漢政權為了維護在隴西的統治,開始想出以夷制夷的政策,于是,董卓就成為不二的選擇。

董卓在平定西羌的屢次暴亂中逆襲崛起,很快就成為東漢朝廷的一員猛将,官職也是一路飙升。最後成為河東太守,也算封疆大吏。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後來,董卓官拜中郎将,駐守雍州。當時羌人的勢力銳不可當。也算是天佑董卓,就在這個節骨眼,一天夜晚,天降流星雨,羌人感到這是上天在懲罰他們,軍心大亂。

董卓借此機會,率大軍直搗黃龍,從此羌人一蹶不振,董卓一時間成為朝廷的紅人。

随着董卓的實力不斷得到加強,漢靈帝病重期間,為了防止董卓尾大不掉,朝廷指令董卓交出兵權,給了一個閑差事給董卓,這就是明升暗降。

野心勃勃的董卓當然不肯就範,于是便自請河東太守,在一旁虎視眈眈眼看着朝廷的衰敗,伺機謀動。

中平六年,靈帝駕崩,少帝繼位,東漢王朝風雨飄搖。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在外戚和宦官争鬥關鍵時刻,董卓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便親率大軍清君側,浩浩蕩蕩回到洛陽主持大局。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後人批評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而實際上,董卓才是始作俑者。在這方面,董卓是曹操的引路人。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面對遼東這片未曾開化的土地,董卓指派公孫度擔任遼東的太守。

換句話說,公孫度這個遼東太守,原本就是來路不正,再加上地處偏遠,也就沒人多加關注。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那現在的視野來說,遼東這個地方之是以沒有被羅貫中提到桌面上作為四霸,說到底還是地段出現問題,相對于富庶的江南來說,公孫度的燕國真的沒得看。

遊離主流終被淡化

其實,公孫度的遼東被諸葛亮他們漠視,地段偏遠僅僅是一方面。這其中有個很大的緣故,就是公孫度從來沒有挑戰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隻不過是朝廷的遼東太守而已。

即便是後來董卓倒台,曹操又追随董卓的老一套,挾天子而令諸侯,僅僅是把朝廷的辦公地點搬到許昌,對于公孫度和他的遼東來說,僅僅是換個大掌櫃,皇帝還是一個人。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後來有分析說,燕國之是以被邊緣化,是因為魏蜀吳三國的制衡,這個判斷與曆史不符。

因為有着曹魏政權在北方稱雄,蜀國吳國即便是想吞并燕國,又談何容易?換句話說,這個遼東也好燕國也罷,隻不過是曹操的後花園,别人是不能染指的。

其實想想也是,偌大的遼東,在當時算得上是荒蕪的邊陲之所。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和森林,往東是遼東灣,瀕臨大海,對于魏蜀吳來說,實在是沒有軍事政治和經濟價值。

而對于曹操來說,董卓被滅,袁紹也成為驚弓之鳥,整個黃河流域都在他的掌控之下,相比之間,遼東的燕國就是自己的自留地,後花園,什麼時候想收,一句話的功夫。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也就是因為于此,就連曹操出去說話,也從來沒有把燕國放在眼裡。

因為在曹操看來,遼東就是自己的家務事,與孫權劉備沒有一毛錢的事。

而實際上,在魏蜀吳三國的博弈中,蜀漢也曾經有過南北夾擊曹魏的企圖,比如諸葛亮就曾經與北方的鮮卑聯誼,後來因為鮮卑族人出爾反爾,錯失良機。

與此同時,孫權也曾經與公孫度聯盟,照搬照抄諸葛亮的南北夾擊謀略,然而此時的公孫度覺得自己這樣簡直是引火燒身,孫權的計謀也随之落空。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在鞏固北方之後,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号稱百萬大軍前來長江流域,企圖一舉拿下江南孫權這個富庶之地。而對于劉備而言,曹操也根本就沒看在眼裡。

這是因為此時的劉備一沒有地盤,二沒有兵馬,壓根就不在一個水準線上。

搞笑的是,沒想到劉表卻給曹操送了一份大禮。劉表在驚恐中死去,兒子劉棕直接投降曹操。

曹操一聽大喜,因為擔憂自己沒有水軍,難以與孫權對峙。而現在劉棕的十幾萬水軍就有自己所用,這簡直就是天不滅曹。

也就因為于此,曹操開始膨脹,總覺得自己有着百萬之衆,再有劉備的水軍加持,想不得勝也難。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也算是命中有此一劫,曹操沒有想到,諸葛亮憑借着三寸不爛之舌,居然鼓動孫劉聯盟,在赤壁這個地方把曹軍燒了個底朝天,無奈之下,曹操收兵,逃回北方。

而恰巧就在此時,公孫淵篡位,妄自尊大自立為燕王。曹操一聽非常惱怒,聯想到自己原先曾經賜予公孫度永甯鄉侯,後者卻說,我在遼東稱王不香嗎?

曹操是何等心胸之人,可以說是睚眦必報。

他心想我奈何不了孫權,總是要找個軟柿子捏捏,于是燕國就成為這個軟柿子。在司馬懿的強勢下,所謂的燕國在半個月之内灰飛煙滅。

東漢末年實為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其實不管是第三國演義也好,四國争霸也好。

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天下合久必分,但終究要走向大一統,這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也是華夏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