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作者:傾城之殇

1971年11月15日,是中國外交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回到了聯合國。

當中國重返聯合國一事已成定局時,會議大廳内的中國代表團立刻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同時也是代表團團長的喬冠華在各路記者的長槍短炮前撫掌大笑,于是,一張經典的照片“喬的笑”誕生了。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然而,在潇灑自信的笑容背後,卻是一段艱辛而又漫長的鬥争之路。

一直以來,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的議題上,有支援我們的第三世界兄弟、有尋求合作機會的新興國家、也有不懷好意的反華團體。

随着中國國力的增強,西歐打開了與新中國交流的大門,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而在重返聯合國的議題上,隻有一個歐洲國家投下了反對票,這個國家就是地中海島國——馬耳他。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一 “聯合國鬥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全面勝利的前夕,各同盟國成立了聯合國,着手建立相應的戰後秩序。

中國是聯合國的發起國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代表中國行使國際權力的是國民政府。但在新中國成立後,應屬于新中國的聯合國席位被蔣匪僞政權非法占據。

衆所周知,聯合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礎。

但是,如果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東方大國不能成為其成員國,聯合國如何談得上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如果一個非法政權能在聯大裡鸠占鵲巢,那麼聯合國又何談權威性和合法性呢?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為了能奪回應屬于自己的席位,新中國政府開始了不懈的鬥争,但問題一直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而在背後阻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正是中國人民的“老敵人”——美國。

時間來到20世紀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上司下的蘇聯,在兩大陣營的冷戰對抗中取得了先機,而美國則深陷在越南戰争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天平正朝蘇聯一方傾斜。

為了能一改頹勢,美國決定尋找能制衡蘇聯的“潛在同伴”,于是将目光放到了因珍寶島戰役而和蘇聯關系進一步惡化的中國上,向中方抛出了所謂的“橄榄枝”。

對于美國而言,要想和新中國改善關系,就要和蔣匪政權完全切割,但美國人并不想這麼做,畢竟台灣是制約新中國的一枚重要棋子,完全切割并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是以美國開始炮制所謂的“兩個中國,兩個席位”。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但這種行為很快就遭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美國當局見狀,隻好另辟蹊徑,糾集一幫和中國沒啥利益瓜葛的偏遠小國,來為美國當局和台灣僞政權站台,馬耳他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二 依附者的前生

馬耳他是一個地中海島國,國土面積隻有300多平方公裡,全國人口數量僅有50萬左右,但馬耳他有着悠久的曆史。

根據現有的資料和相關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公元前5000年,馬耳他地區就已經開始有了大規模的人類活動,該島上的巨石廟是世界上最早運用拼接技術建成的建築,也是歐洲最大的石器時代廟宇遺迹之一。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然而,輝煌的原始文明并沒有讓馬耳他出現國家組織,公元前10世紀起,腓尼基人開始在馬耳他地區定居,大概過了兩百餘年後,希臘人來到了這塊島嶼,将馬耳他納入城邦體制之中。

而随着希臘文明的沒落,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國重新占領了這片土地。

但好景不長,羅馬崛起後,迦太基在布匿戰争中屢戰屢敗。

在戰神漢尼拔隕落後,迦太基人無力和羅馬抗衡,最終于公元前147年被羅馬所滅,馬耳他也被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之中。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馬耳他就淪為了地中海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各路統治者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羅馬人、蠻族、再到東哥特人,島上的居民可能一早醒來,就發現自己要向新的統治者納稅了。

長期的依附者身份很難讓當地人形成相應的民族意識,馬耳他群眾如一葉浮萍,在層出不窮的統治者手下飄搖不定,誰都能成為他們的“老大”。

公元11世紀,西歐已經進入到了中世紀鼎盛的宗教階段,天主教勢力如日中天,西歐大陸到處都是為宗教而戰的十字軍戰士和雇傭兵。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11世紀末,一群來自諾曼底的傭兵進入了南意大利,他們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王國。

馬耳他的本地人懼怕這個雇傭兵團的軍事實力,是以同意向傭兵團司令官羅傑伯爵納稅。

羅傑伯爵去世後,其子羅傑二世接管了父親留下的産業,并于1130年加冕為西西裡國王,并把馬耳他納入到王國的版圖之中。

在西西裡王國的統治下,馬耳他開始了軍事化和天主教化,有了宗教信仰的加持,馬耳他成為了十字軍東征的前沿陣地,島上居民成為了狂熱的宗教戰士。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時間來到了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基督教世界即将迎來新一輪的威脅。

1523年,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的聖約翰騎士團移居到馬耳他,和當地人一起組織了全新的宗教軍隊,并獲得了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認,騎士團也改名為馬耳他騎士團,成為基督教世界對抗奧斯曼土耳其的先鋒。

在1565年的馬耳他大圍攻中,面對奧斯曼帝國的十萬大軍,馬耳他騎士團利用堅固的海防和先進的火藥武器,輔以不畏死的宗教精神,打退了奧斯曼帝國的圍攻,殲敵30000餘人。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此戰過後,奧斯曼帝國終止了向西歐擴張的計劃,馬耳他則成了守護基督教世界的英雄。

然而,成功保護基督教世界遠離戰火的馬耳他,并沒有得到歐洲世界的尊重。

1798年,拿破侖率領大軍遠征埃及,指令遠征艦隊在馬耳他靠岸尋求給養,此舉破壞了馬耳他保持中立的原則,騎士團大統領自然反對法國艦隊靠岸。

拿破侖遂以此為借口,指令軍隊強登島嶼,驅逐島上的騎士團成員,正式強占馬耳他,将其變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外擴張的橋頭堡。

又一次淪為附庸讓馬耳他人意識到,要想安安穩穩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要麼有足夠強的實力,要麼有夠粗的大腿。所謂的中立,就像古代皇帝賜給大臣的丹書鐵券一樣,和空頭支票沒有太大的差別。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但是對于馬耳他而言,變強可謂是天方夜譚,抱大腿才是王道。

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法蘭西第一帝國被反法同盟終結,随後新政府簽署了《巴黎條約》,馬耳他被劃分給了英國。

馬耳他從此抱上了日不落帝國這條大腿,成為大英通往印度的地中海要塞,不僅安全得到了保障,還在航海貿易中賺了個盆滿缽滿,小日子漸漸滋潤了起來。

三 新時代的依附者

但是,馬耳他的貴族飯也沒能吃太久,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一地雞毛,隻能依賴馬歇爾計劃為自己續命,各殖民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6月,英國迫于壓力,頒布了《蒙巴頓方案》,确定了印度的獨立地位。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沒有了印度,馬耳他失去了經濟中轉站的意義,但軍事意義尚存。

英倫四島遊離在歐洲大陸之外,對歐洲的歸屬感不高,自完成資産階級革命以來,英國一直奉行所謂的光榮孤立和歐洲大陸制衡戰略,是以需要一顆楔在地中海地區的釘子。

而馬耳他處在地中海中心,東臨土耳其海峽,西靠直布羅陀,其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是以對于英國來說,無論如何,英國都需要把馬耳他緊緊抓在手裡,進而保護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

對于馬耳他人而言,沒有經濟中轉站帶來的巨大收益,繼續抱英國的大腿已經沒啥意義,不如效仿其他殖民地,先跟着兄弟們鬧一手獨立再說。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衆所周知,英國人從來不做虧本生意,殖民地若想獨立,要麼爆發民族革命,将英國人完全驅逐,要麼就老老實實坐下來跟宗主國談判,簽訂一些不平等的獨立條約。

馬耳他地少人稀,在軍事上無法與英國對抗,隻能選擇第二種方式。

經過數年的讨價還價,英國人終于從馬耳他手裡拿到了不錯的價碼。

1964年,英國政府和馬耳他簽訂了共同防禦與援助協定,該條約規定:馬耳他的國防将由英國軍隊全權負責,同時英國國防部還會協助馬耳他進行軍隊和警察隊伍的建設,提供軍事和貸款援助。

此條約的簽訂對英馬兩國都有着廣泛的作用和影響,對于失落的大英帝國而言,該條約有利于維護英國國際戰略地位和在地中海沿岸的利益。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首先,共同防禦協定把新生國納入到了英國體系之内,同時也納入了西方陣線。這有利于保證新生國家不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而轉入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之中。

第二,原殖民地内部保留的軍事基地有利于英國控制國際戰略與交通要道。有利于英國在各地采取軍事行動,進行武裝幹涉,戰後英國利用馬耳他的軍事基地,對中東和北非進行了3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幹涉。

對于馬耳他而言,此協定把他緊緊綁在了西方陣營的戰車上,讓馬耳他失去了為自己做選擇的權力,政府官員和政客們失去了自主交涉的意圖,隻能讓國家淪為西方勢力的馬前卒。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自上世紀60年代英國工黨勢力崛起後,英國内部開始盛行一股反思風潮,并采取戰略收縮的外交政策,對于英聯邦成員國和前殖民地的援助大幅度縮減,此舉令馬耳他當局大為不滿,決定在“市面”上尋找一位新的金主。

而這位金主,就是正與蘇聯“激戰”正酣的美國,彼時美國也想要接管這個被英國抛棄的小弟,雙方一拍即合,美國許給馬耳他大量“利益”,而馬耳他也不出意外的,在國際事務上一直堅持為美國站台。

這種背景下,馬耳他成為了美國帳下的一條忠犬,在在聯大會議關于中國重返聯合國的議題上,馬耳他暗自揣摩美國的意圖,投下了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在投下反對票的一幹國家裡,除了諸如日本、澳洲等美國的“鐵杆盟友”外,其餘國家都和馬耳他一樣,是清一色的邊緣小國。

而這也充分說明了新中國重返聯合國是大勢所趨,馬耳他的反對票不過是以美國為首反華勢力的最後掙紮。

而在新中國成功重返聯合國後,馬耳他政客們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昏聩操作,美國人許給他的利益成了一張空頭支票,自己變成了任由人擺布的棋子,還在國際議題上得罪了一個擁有廣闊市場的新興國家。

而随着英馬兩國防禦協定的到期,馬耳他決定不再與英國續簽,選擇沒有霸權主義傾向的意大利作為新的國防合作對象。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你知道誰投的嗎?

并一改往日的跟随者形象,采取獨立自主且中立的外交戰略,并向中方伸出了橄榄枝,近年來,中馬兩國的關系穩步發展,雙方在經貿、醫療等方面的合作愈加緊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效果。

參考資料

1、央視網:《1971重返聯合國》

2、中國報道網:《中國是這樣重返聯合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