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做“華為代工廠”,小康股份的“機遇”與“無奈”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6月6日,憑借着問界M5亮眼的銷量,小康股份再度漲停,4月至今公司股價累計漲幅高達92.49%。正當小康股份牽手華為漸入佳境之際,二者之間的關系,開始暗流湧動。

時間步入6月,國内各大新能源車企5月産銷資料陸續出爐,比亞迪再度以約11.42萬台的亮眼資料位列榜首,其餘造車勢力諸如蔚來、小鵬等也如投資者所期待的實作了同、環比的正增長。

而在這其中,由華為與小康股份聯手出品的問界M5卻意外的成了一匹“黑馬”。資料顯示,5月份問界 M5 5月傳遞量達到5006輛,在同檔位車型中銷量躍至前三,累計傳遞數達11296台。

或受此消息影響,6月6日,小康股份股價再度漲停,截至收盤,公司股價報69.93元/股,漲幅報10%。将此次漲停計算在内,小康股份已錄得5天4闆。事實上,小康股份股價自4月27日觸及階段低點32.7元/股後便開始一路上揚,期間股價漲幅高達92.49%。

從某種程度上看,問界M5是華為第一款真正深度參與的車型,除了鴻蒙車機系統和HUAWEI DriveOne三電系統以及遍及全國的銷售管道,華為還包攬了問界M5幾乎所有部分的設計工作。至于合作的另一方,小康股份,主要工作則是負責生産。

一種論調開始在市場流傳,如今的小康股份似乎已經成為“華為代工廠”。對此,小康方面多次公開予以否認。今年1月7日,已卸任集團董事長、退居幕後的張興海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強調:“小康不是代工廠,也不做代工廠。”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線索顯示着,這場看似雙赢的合作中,不願做代工廠的小康汽車,或有着自己的“無奈”。

“華為”雙刃劍

華為成就了小康,這一點毋庸置疑。

“若沒有華為,賽力斯很難擺脫母公司低端形象的‘基因’,越入主流汽車市場視野。”今年年初,張興海曾對外如此評價華為與小康之間的關系。

這也是資本市場對二者合作的主要看法。

時間撥回兩年前,2020年,小康股份推出全新拳頭産品——賽力斯SF5,以求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沒有像公司想象般的那麼順利,即便是公司為之付出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賽力斯SF5依然沒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睐,2020年整年賽力斯SF5的銷量僅為732台。入不敷出的窘境下,小康股份當年由盈轉虧,全年大虧超17億元。

故事的轉折在2021年一季度悄然出現,2021年3月,小康股份官宣正式與華為達成合作關系,雙方簽署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備忘錄。

彼時有分析認為,二者的合作實為各取所需。小康需要華為的品牌力幫其打響名号,後者欲發力新能源汽車領域,需要有一個“實驗樣本”。

合作一拍即合,2021年4月20日,雙方攜手推出了第一款合作車型——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華為還為這款合作車型提供門店銷售管道。得益于華為龐大的粉絲群體,該車型一經上市便遭到了消費者的熱捧。

公開資料顯示,小康股份釋出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後,短短一周的時間内該車型的訂單量就突破了6000台,遠超去年同期。

華為的流量加持下,不僅是公司的産品變得好賣了,公司的股票也成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饽饽”,2021年上半年小康股份股價最大漲幅超過500%。

隻是這樣的美好并沒能持續多久,華為的品牌效應褪去後,消費者還是會回歸理性,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賽力斯SF5這款車型本身的産品力上。

而這款僅是加了華為噱頭的老産品當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胃口,這也導緻其面世後不久,銷量便開始逐月下滑,直到2021年年末該車型也才賣出了8169輛。

首次合作“折戟”,雙方開始尋求新的合作方式,問界系列出現了。

與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不同,問界M5的設計研發、生産制造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均由華為親力親為,這款車型也是以被消費者戲稱為“華為的親兒子”。

自問界M5于今年3月啟動傳遞以來,問界M5的單月銷量持續走高,僅用87天就實作累計傳遞破萬輛,創新品牌單款車型傳遞破萬最快記錄。

雙方的合作開始出現細微變化,因為在問界M5的設計生産中主要負責整車生産,有聲音将小康股份稱為“華為代工廠”。

隻是,對于這一稱謂,小康股份似乎并不買賬。小康股份表示,公司肯定不是代工廠,車的銷售收入屬于小康股份的。華為在主流商圈核心地段的門店,通過合作,小康的産品進入他們的管道銷售,就會大大減少公司前期的銷售費用的投入,每賣出一輛車,華為提取相應的銷售服務費用。

事情并沒有這麼簡單。

“隐身”的小康

5月下旬,有媒體報道稱,購買問界M5的使用者将“金康賽力斯”車标摳掉,貼上了“中國華為”、“HUAWEI”等标志。有車主稱,“換标後,簡直是注入了靈魂”。

小康股份董事長張正萍對此回應稱:産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如果産品不行,不管貼誰的标都不會有人買。問界M5的關注度這麼高,對于小康和華為雙方的合作來說,是一個激勵和肯定。

消費者的行為部分展現了一個“尴尬”的事實,雖然問界M5的銷量可觀,但是作為其主要生産方的小康汽車卻沒有吃到品牌紅利,反而愈加“隐身”。

據媒體探訪,如今問界M5的主要銷售門店中,銷售人員使用的話術大多圍繞“華為”展開,至于合作的另一方“賽力斯”或是“小康股份”則極少提及。在小康最需要打響的品牌宣傳層面,問界M5給其帶來的收效甚微。

據了解,問界M5的銷售過程中,華為門店主要負責試駕和産品宣傳介紹,後續使用者下單提車需要去賽力斯門店的使用者中心辦理手續。據《财經周刊》報道,一位賽力斯4S店員表示,使用者在體驗店裡下單後,雖然訂單處理都是他們使用者中心負責,但最後廠商的返利多半是給了體驗店而不是賽力斯廠商銷售這邊。

二者之間微妙的關系,也讓賽力斯與華為之間的合作模式産生了細微改變。從一開始的雙方都在台前合作逐漸變為——華為“賺吆喝”,小康“打苦工”。

在造車環節中,華為發揮着自身的技術優勢,将包括智能汽車數字化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在内的30多個智能化部件賣給需要的車企,“幫助”車企造好車,最後再借華為自身強大的管道優勢進行銷售并收取銷售費用。

很明顯,在這一過程中,華為所涉及的業務更加符合“輕資産”的營運模式。但對于小康股份來說,公司不僅需要承擔工廠建設、生産線改建等費用,還需要負責每一輛車從零部件采買、生産制造、傳遞售後等産生的各種開銷。

近兩年來,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以及原材料成本激增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未來如果連核心技術都對外購買,車企會更加無錢可賺。

新能源汽車賽道,重資産投入必不可少,小康股份該如何破局?突破口或在技術端,口中喊着不做代工廠的小康股份正在不斷加碼汽車技術投資。

公司财報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小康股份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高達-15.4億元,去年同期該數字僅為2.61億元。

實際上,自2020年開始向新能源車企轉型以來,小康股份始終“失血”嚴重。

根據公司過往兩年的财報資料顯示,公司2020年、2021年分别實作淨虧損17.29億元、18.24億元。直至今年一季度,這種情況仍未出現改善,甚至出現了惡化。公司财報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淨虧損由上年同期的5.32億元擴大至8.39億元。

小康需要錢。

小康破局猜想

近日,小康股份釋出公告稱,拟募集不超過71.3億元、總投資76.08億元,用于電動化車型開發及産品平台技術更新、工廠智能化更新與電驅産線建設、使用者中心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具體來看,小康股份拟投資47.48億元用于3款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和3款實用型電動汽車車型開發以及DE-i平台更新和一系列産品技術研發更新建設。6.33億元用于包括汽車生産線智能化更新改造、汽車零部件總成生産線智能化更新改造、高效高功率密度電驅動高柔性生産線建設三部分;2.27億元對線下店網系統進行擴充建設。

在此之前,小康股份已經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

2021年6月,小康股份曾完成總額高達26億元的定增。僅過去了四個月,2021年10月,小康股份又啟動了港股上市。但在今年1月底,小康股份以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情況為由,暫停了港股發行的相關事項。

某種程度上,近期小康的70億募資或是赴港上市暫停的權宜之計。從近十年的行業發展經驗來看,新能源汽車品牌想要做大,上市是必經之路。

拆分新能源汽車業務獨立上市在傳統車企間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2021年11月29日,廣汽集團釋出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決定将結合全資子公司廣汽埃安發展的整體狀況,拟通過對純電新能源汽車研發能力及業務、資産的重組整合,推進廣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實作對公司純電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深度整合和聚焦,擴充資本實力,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

不過現階段,賽力斯距離分拆上市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除了主營業務尚需培育外,其與華為之間的關系或也是阻礙其獨立上市的因素之一。

山雨欲來,細小的裂縫似乎已經出現。

2021年的年報中,小康股份對華為的幫助隻字未提。不僅如此,據南方商報報道稱,未來新生産的問界M5将去掉“賽力斯”尾标,也不會貼上“華為”尾标。而這也被消費者認為是自我營銷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上述賽力斯4S店店員還透露出一個資訊,“(華為)體驗店隻負責賣車,最後訂單還是要轉到傳遞中心,也就是賽力斯廠商負責。而且我們肯定是優先處理自己這邊的訂單。”

本文源自環球老虎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