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作者:微瑞細易歐

引言

水大魚多不僅僅展現在擁有魚的種類上,還展現在魚的産量上。魚的生命力真頑強,仿佛到了有水就有魚的地步,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路上,經過一片泥沼,在那裡炊事班長釣小魚,煮魚湯給生病的小紅軍戰士喝。在這人迹罕見的,鳥不拉屎的地方,怎麼會有魚的存在,是很多小魚,因為這個水體不大。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水大魚多之圖

如果水體大魚的種類更多,也往往有大魚存在。大家也清楚這種艱苦的環境是不可能有人帶魚苗放養在這泥沼中的,但這小魚是怎麼來的呢?還有,常聽到老人說去某個深山老林挖一個大池塘用來灌溉種植的果蔬或者灌溉新開墾的莊稼地,時間久了,池塘就會有魚了,大家都認為是野草種子變得魚,真的是這樣麼?難道大自然真的鬼斧神工?難道植物種子可以變異變成會動的魚?難道無中生有嗎?要想徹底明白其中原因,要讓我系統講解一下,要從魚類構造講起,講到人魚關系,講到動魚類繁衍方式,講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講到魚類傳播途徑。

魚類構造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魚類構造構造之圖

頭,軀幹,尾是魚類的一般組成部分。魚呼吸都是用鰓呼吸的,從口進入後經過鰓流出,水流方向正好與鰓闆中的血流方向相反,形成逆流交換系統能高效地既帶來氧又帶走二氧化碳.

大家可能會提出很多疑問,有些帶魚字的動物其實不是魚類,鳄魚,甲魚屬于爬行動物,鲸魚屬于哺乳動物。大家的知識很淵博,接着就會有人提出,非洲的肺魚不就是真的魚,它是用肺呼吸的,這個我要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在非洲有一種名為肺魚的魚類,這種魚除了可以用魚鰓呼吸外,還可能用魚鳔呼吸。由于當地特殊的氣候,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進入枯水期,此時河流的水會幹涸,原本在水中的肺魚就要依靠魚鳔中的氧氣來呼吸。同時它們還會将自己藏在淤泥中,并且進入休眠狀态。這才是魚類适應當地環境進化的真正功能。也就是說肺魚并沒有真正的肺魚,是因為它離開水,嘴巴也一張一合,離開水好長時間也不會死,就像長着肺一樣,是以人們稱它為肺魚。看來,單獨根據文字是沒辦法差別生物種類的。

人魚關系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進化樹之圖

根據有關科學家研究,人類是古猿進化經過三四百萬年的進化變來的,那古猿又是怎麼來的?目前比較公認的進化樹大緻認為,我們哺乳類動物來自于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的祖先是兩栖動物,兩栖的動物則都來自于海洋水生動物魚類。是以,人類其實是從遠古魚類進化而來的。這方面資料已經得到很我科學家論證,咱們聽之,也可以在讨論區讨論,因為篇幅限制,咱們講重點,不能一直糾結此處。

魚類繁衍方式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魚類繁衍方式之圖

魚類繁殖後代有三種方式,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卵生是雌魚将成熟卵産入水中,在水中受精繁衍後代。卵生的魚類,雌魚對卵無法進行保護,因而能發育存活的比例極小。由于長期進化的結果,卵生魚類的産卵量相當可觀。有些卵生魚産卵不多,如羅非魚,但雌魚将卵含在口内孵化,這樣也保證了後代的延續。包括草魚、金魚、大馬哈魚等品種,母魚産卵時會釋放資訊素引誘公魚,公魚則會撞擊母魚的腹部促進它排卵,排卵後公魚會在卵上受精。

卵胎生是指卵在雌魚體内受精,并在雌魚生殖道内發育,營養還是由卵本身提供,就像雞蛋中孵出小雞一樣。“蛋”在雌魚體内比體外安全,可以更好地保護後代。以這種方式繁殖的魚類主要有鼈、海鲫、食蚊魚,劍尾魚、鶴嘴魚和大多數鲨魚。公魚會對母魚進行體内受精,當母魚的胎斑變大、顔色變黑且肛門突出時,就會開始産卵。

胎生,包括月光魚、杜父魚等品種,受精卵在母體内發育。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鬼斧神工之圖

有一種魚是專業神槍手,它就是射水魚,射水魚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岸的一些紅樹林之中。這些小魚從表面上看去,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地方,但是他們最為神奇的地方,就是可以從水中噴出一股水流,直接把水面上停留的一些小昆蟲擊落到水中,然後把這些小昆蟲當成是自己的美餐吃掉。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射水魚之圖

有一種魚叫肺魚,非洲有的地方幹旱季節持續數月,這就迫使肺魚需要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完成生存,把自己變化成繭。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肺魚之圖

非洲肺魚不吃不喝藏在地下好幾年。非洲肺魚都會面臨嚴重的幹旱,通常幹旱季節會持續數月。當肺魚感覺到河流中或者田地裡的水源逐漸幹涸時,肺魚便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用嘴部開鑿出一個洞,然後鑽進去。這時肺魚會分泌出大量的粘液,這些粘液能夠幫助土壤完成結塊,并且它能封住洞口,隻留下肺魚的口部在外面。

有一種魚叫沙漠魚,它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在沙漠之中生活,全球隻有美國【死亡谷】才有這種魚,死亡谷地處北美洲地區海拔最低、氣溫最熱、地表最為幹旱的位置,其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隻有少數的生物能夠存活,例如響尾蛇和壁虎等。但是由于沙漠魚畢竟身為魚類,也是需要水源的,在死亡谷的谷底中有一個很小的小水窪,這樣一點點的空間之中竟然誕生了存活長達5萬年的生命。因為生存惡劣,食物極度缺乏,據說他們進化成不吃不喝也能存活幾年。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沙漠魚之圖

魚類傳播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泥土含有魚籽,當泥土遇到水并且有相應适宜的溫度條件。那魚籽就會自然孵化,而變成了幼魚。

第二種途徑是大自然的風,魚卵産在了水藻中,水面漸漸下落,在一個陰雨多風的天氣裡,這水藻有沒有可能吹跑,散落到某個水體,當環境适宜就孵化成魚。

水大魚多?深山老林挖池塘,平白無故生野魚,真能無中生有嗎?

飛鳥與魚

第三種途徑是天上飛的動物,有的去水邊喝水,有的要捕小魚,他們的羽毛有可能沾上水,水中又有魚卵,鳥類四處飛,因為機緣巧合,就來到了某個水體。

第四種途徑是烏龜四處爬行,青蛙四處蹦跳,小青蛇穿梭陸地與水體間,螃蟹四處橫行,蜻蜓幼蟲變成蜻蜓,總之是這些動物們身上沾有魚卵,它們也應了古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就是這些沾有魚卵的“鞋子”幫助魚兒“遷徙”。

第五種途徑是人類,人類要澆灌果樹或者農作物,人類也可能在不同的水體間活動過,人類自己的身上,或者用的裝置上沾有魚卵,這些都會幫助魚類“遷徙”,當時也有個别人喜歡放生一些水生動物,這些都在”幫助魚兒“遷徙”。

第六種途徑是魚類自己, 魚類喜歡逆流而上,下大雨,山上雨水流入江河,魚類有可能逆流而上就遊到某個水體中。

第七種途徑,第八種途徑,第N種途徑都有可能,請大家在論區留言,很多很多方式等待挖掘。

總結

講到這裡,大家可以清楚認識到了,有水就有魚是相對的,魚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當然也會有很多解不開的謎團,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也歡迎小夥伴動動發财的一陽指進行關注,收藏,轉發,解開心中疑惑,分享身邊趣事,我們的口号是生産快樂,傳播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