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7次核爆後,美國從南太島國甩手就走

作者:新華社客戶
67次核爆後,美國從南太島國甩手就走

1954年3月1日,美國引爆代号為“喝彩城堡”的氫彈,這是美國在大氣層核試驗中試爆的最大核彈。(圖源:美國能源部)

近期,美國頻頻抹黑攻擊中國同太平洋島國的正常合作,不是妄言“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協定不透明”,就是拉攏盟友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表示擔憂”。美國種種颠倒黑白的抹黑攻擊,暴露的不過是美國以己度人的霸道作派。中國給太平洋島國送去的是合作共赢,而美國帶去的卻是無盡傷痛。

美聯社報道稱,自二戰以來,美國就把馬紹爾群島等太平洋島國視作領土。為了解核武器對海軍艦隊的影響、測試新一代核武器,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開展了“十字路口行動”“砂岩行動”“溫室行動”等一系列行動。

1946年至1958年,美國曾在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進行67次核武器試驗,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深重災難。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如果将這些核武器試驗的爆炸威力平均配置設定,相當于在12年時間裡,馬紹爾群島每天都要遭受1.6次廣島原子彈規模的爆炸。

不妨從親曆者的視角來看這一場場試驗,慘像叫人目不忍視。《紐約郵報》在《美國最大的核彈試驗摧毀了一座島嶼——以及這個人的生活》中報道稱,一位名叫約翰·安賈音的馬紹爾群島島民,目睹了美國在大氣層核試驗中試爆的最大核彈——“喝彩城堡”氫彈的爆炸。他回憶道,“如同從西邊升起了第二輪太陽”,放射性塵埃落在他和家人身上。後來,他的妻子和四個孩子患上癌症,第五個孩子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并于19歲死亡,第六個孩子則患有小兒麻痹症。

據《洛杉矶時報》報道,納吉·約瑟夫同樣是“喝彩城堡”氫彈爆炸的見證者,她描述稱核爆後一些島民出現了急性輻射中毒的症狀,他們的頭發一把把脫落,皮膚被燒傷,并且嘔吐。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稱,一名馬紹爾婦女親眼見證了核輻射給當地人帶來痛苦,她回憶起她看到的畸形死胎,“我看到了頭,就像葡萄”,另一個死胎一隻手臂扭曲、無指,另一隻手上則至少有六根手指。

美國的核武器試驗給當地帶來的不僅是直接傷害,還有非法人體試驗的連帶傷害。例如,美國政府錯誤估計“喝彩城堡”氫彈的爆炸威力,導緻周邊居民未能及時撤離,核爆數日後才将當地群眾撤走,後來,居民在美國軍方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傳回家園,但那裡的放射性水準仍然很高,隻得再次遷出。澳洲“對話”網站報道稱,暴露在核輻射中的馬紹爾人“成為醫學研究計劃的對象”和原子難民。《洛杉矶時報》報道稱,當時的美國政府檔案顯示,美國官員們決定讓島民重回家園,以便研究人員探索持續的輻射對人類的影響。

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終于告一段落,巨大的爛攤子又該怎麼處理?據英國《衛報》2015年報道稱,美國國會拒絕資助一項能夠使島嶼再次适合人類居住的全面去污計劃。美國軍人隻是簡單地刮掉了島上受污染的表土,并将其與放射性碎片混合,随後被傾倒在馬紹爾群島的魯尼特島的一個深坑裡,密封在358塊混凝土闆拼成的“穹頂”下。然而,這種措施隻是一種臨時解決方案,絕非長久之計。并且,馬紹爾群島的40個島嶼中隻有3個被清理幹淨,對當地居民的安置工作也無限期停滞了。現在,當地人和科學家警告說,氣候變化導緻的海平面上升可能導緻111000立方碼(約8.5萬立方米)的核廢料流入海洋。《洛杉矶時報》2019年報道稱,面對核廢料洩露的危險,馬紹爾群島的官員曾遊說美國政府尋求幫助,但美國官員拒絕了,稱“穹頂”位于馬紹爾群島的土地上,是以由馬紹爾政府負責。馬紹爾群島前總統希爾達·海涅曾表示,“我想,它(穹頂)怎麼可能是我們的?”“我們不想要它。我們沒有建造它。裡面的垃圾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9年5月通路南太島國時,把這個高危建築稱作“棺材”,對放射性廢料排入太平洋的風險深表擔憂。

美國留下的“爛攤子”還不僅如此。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與馬紹爾群島簽訂所謂“自由聯合協定”,其中包括允許島民搬遷到美國,并享受醫療補助與保險。但據Politico報道,對島民的醫療保護後來便破産了,即便他們真的來到美國,他們也會被排除在美國的醫保體系之外。

美國對馬紹爾人的賠償也是微乎其微。據美聯社2021年報道,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同意向馬紹爾群島提供1.5億美元的和解金,但這一數額遠遠低于清理所有放射性碎片所需的金額。各種估計顯示,美國造成的損失約為30億美元。然而,美國拒絕重新談判。《洛杉矶時報》報道稱,鮮為人知的是,馬紹爾人在過去30年裡試圖就核試驗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向美國尋求賠償。他們的訴訟在美國法院遭到拒絕,美國國會也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即便是當馬紹爾群島核索賠法庭作出有利于他們的裁決,判給他們超過20億美元的賠償金,美國也隻支付了400萬美元,并且後續也沒有什麼強制執行的機制。

核試驗的危害如此恐怖,贻害如此長久,美國當初是如何征得馬紹爾群島廣大島民同意的?據《華盛頓郵報》、Politico等媒體報道,1946年,美國一名海軍準将被拍到與當地島民進行會面,他利用當地群眾的基督教信仰,搬出《聖經》當中的故事,聲稱島民将如同《聖經》中“被選中的人”,并作出犧牲,而不斷完善的原子彈則将使人類在未來免于戰争。

顯然,美國自己是不願意去當這個“被選中的人”的。美國曾經不遠萬裡,把在美國内華達州核試驗後的130噸核污染土運送到馬紹爾群島傾倒。美國也絕非什麼追求“使人類在未來免于戰争”的和平愛好者。目前,美英澳在三方安全夥伴關系架構下大搞核潛艇合作,構成嚴重核擴散風險。在美國政客大談“保護島民現在和未來的福祉”前,不如先拿出更多切實行動清除美國留下的核試驗遺毒。

(文/何所憶)

編輯:邬嘉宏

來源:海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