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作者:匈奴狼山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3艘兩攻加起來高達12萬噸,已經超過全球現役的最大航母的體量,而且3艘全部服役以後,其規模已經是妥妥的全球第二。因為超級大國的同類艦艇,在好人号走水之後也隻有6艘處于現役狀态。而對比噸位處于全球第三的法國的西北風級,則基本不在同一個層次。現在已經服役的2艘兩攻已經開始公開對外展示其初始戰鬥力,不過第一外在觀感就是似乎缺了點什麼。缺項其實很簡單,就是缺了配套的STOVL固定翼戰鬥機。僅僅在上面操作海軍型的大型直升機和LCAC,還是明顯不如超級大國的同類兩栖攻擊艦攜帶上七八架F35B來的外在形象和戰鬥力更完整。實事求是的來講,4萬噸級的兩栖攻擊艦有足夠大的甲闆面積和長寬,是以配備上STOVL戰機,就可以當做中型航母,獨立于正規航母編隊進行特殊作戰。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這類陣容雖然對付世界級海軍不行,但是用來對付90%的全球其他海軍,執行沿海突擊任務還是夠用的;而且使用成本也相對更低。畢竟不是所有的海外行動都需要出動正規航母,即使出動正規的航母戰鬥群,有99%的任務也是威懾為主而不是直接進行實戰。當今超級大國其實正在拿着這類組合來當半個正規航母戰鬥群用。雖然主要的目的是對付另外一個世界級大國,明顯屬于真打起來不夠送的。但是長久來看,這種模式執行全球化的低烈度任務還是非常合适的。那麼在3艘4萬噸級兩攻都服役以後,到底要不要發展自家的STOVL戰機?這個争論并不算全新的,其實在幾年首艘兩攻剛剛顯露船身,其滿排噸位還在讨論到底有多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部分人認為這3艘兩攻的滿排噸位比西北風級大不了多少時,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就非常明确地斷定,這3艘新艦絕不會被黃蜂級小多少。西北風級雖然也不錯,但隻适合中等海軍。對一個有最終超過500萬噸潛力的新興海軍來說,4萬噸級也隻是此類艦船的一個起步噸位。而後來事實證明,雖然3艘兩攻都比黃蜂級或者美國集的全長要略短,但是其型寬明顯更大,是以滿排足夠有4萬噸是不需要懷疑的。既然有4萬噸,那麼絕對可以提供一個36米級的寬甲闆,6個固定起飛位置。如果需要滑跑起飛和降落,那麼都可以隔出一套150米級的跑道長度。導緻原則上發展綜合名額類似于F35B的新型号,其承載基礎已經完全存在。除了潛在的跑道和甲闆空間之外,其機庫和升降機的容積和提升能力同樣可以滿足類似于F35B的長期部署。但是最終還是在這些年裡沒有見到自家的,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STOVL戰機出現,首先在于這類型号的飛機,從來沒有進行真正的立項,最多進行了部分系統的技術儲備和早期論證。而過去沒有立項的根源,在于這類機型的研發優先度不高。并且也一直缺乏進行實際部署的海上平台。而現在海上平台已經有了而且有3艘之多,但是新的選項又來了。這就是比三艘4萬噸兩攻噸位更大、功能更全的平台似乎也有上馬可能性。而這種更新的平台極有可能具備中型電磁彈射和攔阻系統,可以在繼續操作大型直升機和LCAC的同時,安全起降30噸級的正規艦載機。一旦成為現實,自然是包括F35B在内,都完全不能對抗的新系統。全新系統既展現更強大的兩栖作戰能力,又充分發揮了電磁發射和回收實力已經在全球遙遙領先的優勢地位。其系統發展的風險性也比單純研發STOVL戰機來的更低。

已經有3艘4萬噸級兩攻了,那麼STOVL戰機到底還搞不搞?

那麼用更新的平台和配套的電磁發射的固定翼艦載機,可以完全代替代研發STOVL戰機嗎?其實對新興大海軍來說,對自身是完全可以的。因為彈射型戰機對任何STOVL系統來說,其戰力都是碾壓式的。不過還要注意到,從長遠來看,研發成功自家的STOVL戰機,可以開發未來的全球大市場。畢竟有至少二三十家海軍,都在幻想通過STOVL戰機實作自家的航母夢。如果不能最終開發成功全球第二種隐身化的STOVL,那麼這個未來的、萬億級的全球性需求,就會被F35B獨吞了。最後可以做一個小預測:這就是如果有第二批同樣的4萬噸級兩攻出現,就有上馬STOVL的機率;而如果下一步出現的是帶彈射的、噸位更大的更新平台,那麼15年内,隻會配套正規的彈射版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