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作者:林博士日知錄

連續的博士論文作戰,讓人疲憊不已,預定周一午飯後參觀布爾哈夫博物館,避開周末的人流。博物館坐落于了萊頓舊城中,四周便是古老的民居,門前窄道,僅容一輛車身的寬度。如果沒有谷歌導航的幫助,斷難找到一座榮獲2019年歐洲博物館大獎的荷蘭科學史博物館竟會藏身在這樣一個犄角旮旯的小巷裡。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博物館大門

進入館内,前台熱心介紹,提供地圖和明信片,并提醒有免費咖啡供應。館内建築風格樸實,木質房頂清晰可見,與大型民房無異,十分樸實。該館起源于1928年,當時的萊頓大學實體學家克隆姆林(C. A. Crommelin)與動物學家範德克勞(C. J. van der Klaauw),為了儲存萊頓大學的科學儀器,在舊學院醫院(the old Academic Hospital)的實驗室中建立荷蘭曆史科學博物館(the Netherlands Historical Science Museum)1947年,荷蘭政府接手博物館,并改名為國家科學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76 年正式定名為布爾哈夫博物館,紀念這位聞名歐洲的萊頓科學家赫爾曼·布爾哈夫(Herman Boerhaave,1668–1738)。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布爾哈夫

随着館藏的增多,1984年布爾哈夫博物館覓得新址,也即今天博物館的所在地。這座建築原是修道院,在宗教改革時期被市政府充公,改成黑死病醫院和瘋人院。布爾哈夫就是在此醫院進行臨床教學。1988年,博物館正式遷入,現有24個室内展廳。館内展出藏品主要為荷蘭從16世紀至今以醫學為主的科學成果。著名藏品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标本館、威廉·布勞的巨型象限儀、列文·虎克的顯微鏡、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制作的最古老的擺鐘,天象儀和望遠鏡和威廉·埃因托芬發明的心電圖的原型。

布爾哈夫博物館館藏衆多醫學儀器和标本。不過我是醫學門外漢,對于許多儀器連熱鬧都看不懂。各色福爾馬林液體浸泡的人體組織讓人不寒而栗,再加上四周無人的陰森恐怖氛圍,隻能草草略過。隻能簡述一下科學家布爾哈夫。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布爾哈夫雕塑

目前,筆者正居住在布爾哈夫街道,該街道入口處便矗立着布爾哈夫的雕像,猶記當時剛下火車,拖着大包小包,在雨中尋找住處,便遇到這座雕塑,心中便疑惑這人是誰?寓所西北方六百米處就是布爾哈夫的莊園,舊普爾海斯特城堡,寓所東南方五百米處便是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當時布爾哈夫乘拖船來往于其朋友的花園以及萊頓大學之間。如此機緣,要是還不知道布爾哈夫是誰?未免太過麻木。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布爾哈夫的莊園

布爾哈夫之是以遺落在科學史中,主要在于他的醫學創新性不夠,主要成績是臨床醫學教學。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卻蜚聲海外。有故事記載,一位中國清朝官員給他寄了一封信,位址隻寫了“傑出的布爾哈夫,在歐洲的醫生”("the illustrious Boerhaave, physician in Europe" ),結果該信如期寄至布爾哈夫處。布爾哈夫1690年畢業于萊頓大學,攻讀神學與醫學;1701年被聘為萊頓大學醫學原理的講師。布爾哈夫依循古希臘醫學,認為人體的纖維(固體)與體液(液體)都由原子構成,人體健康依賴平衡。倘若生活不節制,纖維變得太松或太硬,體液變得太稠或太稀,都會引起疾病。治病之道,就是恢複病人的體内平衡。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萊頓大學醫學中心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電子投影解剖台

布爾哈夫在萊頓大學附設醫院實施臨床教學,指導學生觀察各類疾病,這些學生回國後以萊頓為模型,在自己的國家推廣醫學教育。布爾哈夫使萊頓成為十八世紀前半葉歐洲的醫學重心,對西方醫學發展影響深遠,被稱為臨床醫學之父。當時全歐洲的醫學生都慕名前來上布爾哈夫的課,其中包括遊學西歐的彼得大帝和植物學家林奈。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骷髅與牆壁的數學公式投影

醫學是人類最低限度進行自我認識的科學。館内現有重建的布爾哈夫時代的解剖教室(Anatomical Theatre)。這座建築形似圓形劇場,最底層是解剖台,四周為層層環繞的七層看台,教授居中解剖,學生在看台上圍觀,看台設計極為局促,想必可以容納更多觀衆,讓來之不易的解剖現場被更多人看到。看台欄杆上,豎立着各類動物的骨骼标本,最上一層則是人體骷髅,暗含上帝造物次序。當時的歐洲仍然籠罩在宗教的迷思之下,研究人體結構必須打着贊揚上帝的旗号才能為人接受。據說當時這些骷髅手舉幡旗,旗上用拉丁文寫着:“生命短暫”“凡人必死”“不論貧富貴賤結局都一樣”等宗教警句。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解剖教室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解剖教室活動

如果說醫學是近代科學想要認識自身的雄心,那麼天文學則是測量世界的沖動。解剖教室之後就是天文館藏,介紹日心說到地心說的轉變。其中有一座精緻的太陽系模型,模拟太陽系各行星運轉,屬于當時鹿特丹一位市長的收藏品。館内藏有文藝複興時期荷蘭地理學家與出版家威廉·揚松·布勞(荷蘭語:Willem Janszoon Blaeu,1571年-1638年)的大型象限儀和地圖。布勞曾随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從事研究工作,1633年開始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繪圖師,為荷蘭海外擴充服務。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象限儀

一位熱心老爺爺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這座高達兩米巨型象限儀的收藏過程和使用方法,據說是花大價從英國倫敦購回,老人感歎許多遊客匆匆而過,卻不知其背後的故事,甚為可惜。大約看到我們觀察仔細,才主動上前為我們講解。可惜英文水準太差,并沒完全聽懂。從電子投影展示的曆史地圖演變發現,歐洲從11世紀便開始繪制以地中海為核心的世界地圖,到16世紀時繪制的地圖與當代地圖大緻相似。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布勞繪制的歐洲地圖

在天文館藏之外,是各種從植物到礦物的收藏。對外殖民的過程也是科學家發現新的認識對象的過程,館中記載了一對植物學家在海采集标本的艱辛過程。由于早先在自然多樣性博物館中早已見識各色标本,此處的展覽并未用心觀察,倒是HT耐心地通過了電子屏上的藥劑師考試小遊戲。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1566年,大明王朝同時期的地圖

除了宏觀認識宇宙之浩渺和地球之博大,當時的荷蘭人還向微觀世界進軍。布爾哈夫博物館收藏有從十七世紀的單鏡顯微鏡到二十世紀的電子顯微鏡。其中必須提到代爾夫特商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 1632-1723),他經常出現在國中生物學教材之中,曾以自己手磨的單鏡顯微鏡觀察動植物與各種微生物,向人類揭露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據說,他的研究報告投到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發表時,還引發一陣騷動。因為他對鏡片磨制與觀察的方法密而不宣,而使部分人懷疑其報告的真實性。十七世紀的荷蘭是顯微鏡觀察研究的重心,列文虎克一共制作上百座顯微鏡,館中保留六座,看着十分簡陋。

人類認識一切的沖動——訪荷蘭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

列文虎克和他觀察到的動物精子

在館廳結束處展示了阿爾斯通的晶片,這也是荷蘭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整個館内制作了大量的互動遊戲,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大量的醫學知識。館後建有水流公園,幫助孩子了解水流運動的原理。疫情期間,暫未開放。整個博物館展示了文藝複興以來,荷蘭科學家把握人體、自然、地球、宇宙運作規律的雄心,讓我見證了人類擺脫宗教束縛,用自己的理性力量認識一切的澎湃求知欲。

參考文獻:

1.王浩威,李尚仁,李宇宙,遊文治:《醫生的意外旅程:拜訪世界知名醫學博物館》,新新聞,2000年。

2.布爾哈夫維基百科詞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