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

作者:神奇地圖

安圭拉(Anguilla)是英國的海外自治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y),位于大、小安地列斯群島的交彙處。英屬維爾京群島(BVI,第77期)和聖馬丁島(法、荷分占,第87期)之間。由一個長紡錘形的主島和周圍若幹小島組成,總面積約96平方公裡,人口約1.5萬,相當于中國的一個小點的鄉鎮吧。

以下内容是我吃了幾顆桑葚後寫的,不證明其真實性,大家随便看看~~

英國在加勒比海的海外領地,除了蒙特塞拉特(第80期)這個倒黴蛋因為火山爆發而以吃英國本土的救濟為生外,其它幾個像開曼群島、百慕大、BVI,日子基本上都過得不錯,靠着大英帝國數百年的金融基業,玩皮包公司、離岸信托什麼的,雖說吃相有點不雅,總歸還是把錢賺到了兜裡。而安圭拉相對而言,是一個較為平庸的存在。唯一讓這個島與其他的島有點不一樣的特色的話,就是安圭拉的多次獨立不成的曆史,是以這期主要講講“安獨”的故事。

1650年(清順治七年)英國人在占領了聖基茨島二十多年後,進而占領了安圭拉。但是這個地方确實條件不好,威脅太多了。先是附近島嶼的印第安人,前面講聖盧西亞的時候提到過加勒比印第安人,這些人來自于南美的印第安原住民相當的彪悍,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一度将英國殖民者的據點摧毀殆盡。接着是來自歐洲的殖民者,法國、丹麥、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殖民者在此混戰,安圭拉在1745年(清乾隆十年)和1796年(清嘉慶元年)兩次被法國人襲擊。最後就是無處不在的海盜了,除了英國的官方海盜外,還有多股野生海盜在此出沒。是以,直至19世紀初,英國人在安圭拉的殖民地才穩定下來,這期間的殖民套路跟其他島嶼基本一樣:開辟甘蔗種植園,引入非洲黑奴強迫勞動,生産歐洲市場需求的糖、朗姆酒。。。

為什麼是19世紀初這個時間點呢,這與歐洲大陸的局勢相關。拿破侖雖然戰敗,但法國的整體實力還是擺在那裡,加之曆經了數百年的混戰,歐洲列強也想假裝做個斯文人,這樣的結果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加勒比海的局勢在歐洲以英法等國主導的多份國際條約的形式确定了下來。1825年(清道光五年),英國人正式将安圭拉劃到了聖基茨管轄,成為了一個松散的聯盟,此舉第一次引發了種植園主的不滿。

但沒過幾年,新的問題出現了,19世紀,由于工業的大發展,勞動力的解放成為了歐美的潮流,原來的奴隸種植園模式走不下去了。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英國人終結了安圭拉島上的奴隸制種植園,如此一來,原本就不滿的種植園主幹脆就将土地賣給了以前的奴隸們,自己回了英國,這本質上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任由奴隸們自生自滅的做法。

接下來的百年間,由于安圭拉島的長期幹旱,多次發生大饑荒,經濟水準也遲遲難以提高。本來是聖基茨和尼維斯殖民地的一部分,但後者根本就不願意為安圭拉提供必要的援助,于是乎,島上的居民們多次要求脫離這個松散的聯盟自治或者獨立,但英國政府根本就不理這茬。這是第二次安圭拉的獨立傾向。

時間進入到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再以無法維持原來龐大的殖民體系了。對于早就不滿的安圭拉人民而言,1967年他們驅逐了聖基茨和尼維斯警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并宣布獨立,建立共和國,這是第三次的獨立嘗試。不肯妥協的英國政府直接幹預了此次獨立事件,但也給予了稍許妥協,而後曆經了十幾年的鬥争,直到1980年才正式脫離聖基茨-尼維斯聯盟,成為直屬英國的海外領土。至于徹底拿到自治權,成為海外自治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y)已經是2002年的事情了。

安圭拉農業不發達,主要經濟依靠旅遊業和金融服務業,以及部分居民前往附近較為發達的BVI和聖馬丁等地打工。在加勒比地區,與其他的英屬海外領土相比,安圭拉的旅遊業和金融服務業競争力較為一般,也不至于像蒙特塞拉特天天向倫敦哭求援助,也就成為了現在平庸的局面了~~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
亂談島嶼 (110)安圭拉(Anguilla)"安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