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讀 | 陳巧珠:一碗斑竹野山茶

作者:學習大軍

斑竹之于我,一直是個神秘又美好的存在。

悅讀 | 陳巧珠:一碗斑竹野山茶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一個村子以斑竹為名,即便再小、再偏僻,就憑着這名字,讓人感覺着村莊的神秘與美好。斑竹随風搖曳,故事嘩啦啦相傳。我一直抱着這個懷想,期許着與斑竹相遇。我遇到,遇過一茬茬的斑竹人,可他們說現在的斑竹村已沒有了斑竹,隻有漫山遍野的野山茶。我心想一定要去看看這沒了斑竹的斑竹村,去品一品那裡的野山茶,聞一聞茶香裡是否有遠古潇、湘妃子氣息。

今年三月伊始,蕉城區赤溪鎮斑竹村讓春風給我捎來一縷清悠的茶香,那是一份真誠的邀約。一場花開,一葉春秋,開始了我一碗茶的旅程。山村在雨露浸潤中緩緩蘇醒,雲霧的裙裾在山腰飄逸,一望無盡的綠裝點着連綿起伏的大山。漫步于人迹罕至的山巅,空氣裡彌漫着暖暖的濕。山水在季節裡蘇醒,我在大碗茶中蘇醒,一同蘇醒的情景,彼此有着許多朦胧的會意,山巒、鄉村、茶園,就是一首首朦胧詩。山巅的雲霧,是野茶遮羞的青紗,村莊的炊煙,則是茶人日子的檀香……可朦胧的一切,總在大碗茶中澄靜,開采這片荒山種茶的人身影還在那他曾披荊斬棘的山路上穿行;采茶人背簍就擱在那塊裸露的岩石上;一袋袋的茶青,就是從這背回斑竹。

悅讀 | 陳巧珠:一碗斑竹野山茶

詩滋于有詩意的地方,好茶也生于有品質的好地。斑竹村的野茶或長于岩頭石隙、路邊嶺頭,這些地方一概是岩石經過歲月的風化疏松成土,夾雜着碎石碎片,粗粝不堪成了野茶的園地。茶籽落地,生根成樹,她們不像修剪的茶樹那麼嬌氣,雖然矮小,可枝丫遒勁的韌性仿佛潛伏着不可想象的殺傷力,根脈穿透過堅硬的岩石碎片,深深紮進土地。四季變化當設定的程式,風霜雪雨作為插曲,抱定岩頭汲取天光雨露精華,孕育片片嫩葉。我情不自禁地輕輕地走近,俯身看着嗅着茶樹一片片新葉。鮮綠的成了老茶、嫩綠的是新茶、毛茸茸兩小标槍,這可是頂級的茶青。一樹三種茶葉,我頓時感歎:茶樹不老青葉易老,一個節氣錯過,嫩茶青也就變成老茶婆。捏着三色茶青,端詳着時日所賦的命運與價值,嗅了嗅,分不出什麼味感,便放進嘴裡咀嚼,澀盡甘來,口口生津,真是好茶。

悅讀 | 陳巧珠:一碗斑竹野山茶

茶從發現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傳說神農氏在郊遊時,以釜鍋煮水,一陣風吹過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嘗百草的經驗,判斷為藥物,故茶以藥用始傳。可這一藥,别于其他,飲之回甘,提神解乏,于是就常采常飲,茶葉成了衆飲之首。對于出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的我來說,茶是最熟悉不過的,在我們家鄉茶葉就叫“茶米”,家裡來了客人,必先端上一碗“茶米”泡的茶。三五朋友飯後閑聊,必定擺出茶具,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侃大山。茶是雅俗共賞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我們的平常生活是如此貼近,而琴棋書畫詩酒茶,說的卻是另一種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悅讀 | 陳巧珠:一碗斑竹野山茶

世間萬象千變萬化,萬物的生長在如今的人類看來如動漫播放,朝種夕長,要花長花,要果結果,甚至想讓植物高大就高大。而随茶香飄逸而出茶性、茶品、茶道變化不了。茶本心本性天然而成,天風吹拂,天光普照,天露沐浴,地氣養氣、地水提神,皆為天地和諧,精華所至,于是要出好茶走不得捷徑,除了好茶青,好工藝,還得心藝相通。斑竹茶人遠離塵嚣,躬耕勞作,不受外界影響,順天應時,遵循古法,采茶、制茶似乎在與時間賽跑,采準時點,不遲不早。殺青、揉撚、萎凋、發酵、幹燥每一道的工序充滿都有着斑竹人技藝與心性在其中。看其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斑竹人祖輩制茶是這樣過來的,今天這裡依然如此,他們憑赤子之心,遵循自然之法,以光陰制茶,一年一年周而複始。

在山澗掬起一捧山泉,清冽,甘甜,解渴,卻覺得缺失點什麼。在茶館泡一壺茶,幾個朋友天南地北,也感覺缺點什麼。想想,斑竹山野裡的一碗茶,則什麼都不缺了。茶人之心、茶藝之道、人間煙火,山間野趣,樣樣融于一葉沉浮,即便是神仙追求的自在,高人追求的雅緻一樣能随風而達山野,斑竹村的這碗茶一定能茶香萬裡。

作者:陳巧珠 來源:大夢蕉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