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定了三條祖訓,後世卻一條都沒有做到,這是為何?

清朝入主中原後,曆經順治康熙兩朝終于統一了全國,康熙帝為了穩定政權,便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出了三條祖訓:①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②後宮不得幹政;③永不加賦。如果後世能謹遵這三條祖訓,相信清末也不會簽訂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可惜清朝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康熙帝定下的祖訓除了他自己和兒子雍正帝以及孫子乾隆帝能夠恪守外,以下諸代皇帝都無法嚴格遵守,清朝祖訓也成了笑話。

清朝定了三條祖訓,後世卻一條都沒有做到,這是為何?

永不加賦

“永不加賦”這條應該是最容易做到的,這是康熙五十一年定下的祖訓,全文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是康熙帝對賦役制度的改革措施,将丁銀稅額固定、不再增收。後來雍正帝在這基礎上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由此封建社會中百姓的徭役開始向賦稅轉化。但盛世時國庫充盈,尚能遵守“永不加賦”的祖訓,到了嘉慶帝當朝期間,光鎮壓白蓮教起義就曆時九年花費一億多兩白銀,不加賦稅哪能支撐起這龐大的開支。雖然國家正常賦稅确實沒有增加,可除了正常賦稅之外加了不少其他捐稅,很多官員也趁機橫征暴斂,百姓民不聊生。

清朝定了三條祖訓,後世卻一條都沒有做到,這是為何?

後宮不得幹政

“後宮不得幹政”這條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且清朝中前期大多數皇帝繼位時都已成年,是以後宮沒有幹政的機會。直到鹹豐帝英年早逝後,留下了年僅5歲的獨子,才讓後宮有了幹政的機會。雖然鹹豐帝恪守祖訓留下了八大顧命大臣輔政,奈何娶了個權力欲望特别大的老婆,即後來的慈禧太後。慈禧太後為了一己私欲完全不顧祖訓,聯合慈安太後和恭親王奕訢打壓顧命八大臣,可憐的八位大臣不是被賜死,就是被革職流放,最後清廷形成了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輔政的體制,如此一來後宮不但幹政了,而且還直接掌政了。

清朝定了三條祖訓,後世卻一條都沒有做到,這是為何?

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

“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這一條就沒啥好說的了,清末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數不勝數,割地賠款無數,真正算起來清朝入關以後的十位皇帝中隻有順治、乾隆、嘉慶三位皇帝沒有丢失寸土。康熙帝簽了《尼布楚條約》割讓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給沙俄;雍正帝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割讓貝加爾湖以南的10萬平方公裡土地給沙俄;道光帝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鹹豐帝簽訂了《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地區給英國以及烏蘇裡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土地給沙俄;同治帝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新疆及帕米爾高原的45萬平方公裡土地給沙俄;光緒帝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遼東半島給日本;宣統帝更厲害,直接把清朝江山丢了。然而除了末代皇帝溥儀外,入關後的其餘九個皇帝都得以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這條祖訓完全不影響這些丢失領土的皇帝入列祖宗靈位。

清朝定了三條祖訓,後世卻一條都沒有做到,這是為何?

從表面上看,康熙帝定的這三條祖訓是十分有血性的,奈何子孫後代不争氣,對祖訓的執行程度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