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

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苦,做人又實誠,是以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兩家的小日子過得也算富足。

兄弟倆感情很好,一直沒有分家,弟弟住前院,哥哥住後院。鐵轶的媳婦栾氏出身于書香人家,鐵山媳婦鄭氏是郎中的女兒。妯娌倆感情也不錯,鐵氏兄弟出門走商時,妯娌倆就聚在一起聊天做針線。

這年春上,妯娌倆去廟裡上香,回來途中有隻小奶狗一直跟着倆人。弟媳鄭氏覺得小狗讨人喜歡,就跑回家裡養着。小狗通體雪白,鄭氏給它起個名字叫“棉花”。棉花機靈調皮,平日裡沒事兒也經常往後院跑,嫂子栾氏也挺喜歡它。

棉花每天晚上都會趴在鄭氏的門口睡覺。别看棉花是小奶狗,警覺性挺高,晚上院裡院外有動靜,它就“汪汪”叫幾聲,兄弟倆覺得養隻小狗也挺好,起碼二人不在家時,棉花也能看家護院。

這天,兄弟倆又外出收藥,去的地方比較遠,起碼兩個月才能回來。當天半夜,棉花突然跑到後院西牆處,沖着牆外叫喚。鄭氏以為有賊,擔心嫂子安全,就穿上衣服跑去後院,這時,嫂子栾氏也起來了。鄭氏問嫂子發生了什麼,栾氏說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是院子外面有野物路過吧。妯娌倆在院子裡呆了一會兒,棉花也不再叫了,二人便各自回屋睡下了。

第二天晚上,栾氏端來一碗雞湯,說是給棉花喝的,犒勞它看家護院的功勞。棉花很喜歡雞湯,不一會兒就喝光了。當晚,棉花躺在屋門前睡得很香。從此以後,每隔五六天,栾氏都會給棉花弄一碗雞湯。

時間過了一個多月,這天晚上,栾氏又把雞湯端來了。碰巧棉花在村子裡玩耍,還沒有回來。鄭氏對嫂子說:“嫂子,你就把碗放這吧,一會兒棉花回來,我給它喝。”栾氏回後院後,鄭氏把雞湯放在門邊的闆凳上。

過了沒一會兒,棉花從牆下走水口鑽了進來,鄭氏笑罵着:“你個小家夥兒,現在性子野了,老是不着家,改天不要你了。”棉花以為鄭氏在逗它,搖着尾巴跑了過來,結果不小心把闆凳撞倒了,雞湯灑了一地。鄭氏罵道:“你個調皮鬼,這麼好的雞湯讓你浪費了。”說完拿了個餅子扔給棉花,棉花吃下餅子,依舊趴在了門口。

當晚二更時分,棉花突然“汪汪”叫了兩聲,然後向後院跑去,鄭氏連忙起身,跟了過去。鄭氏一進後院,就見到西牆有個人影翻牆而出。鄭氏大驚,趕緊把嫂子叫起,告訴她家裡進了賊。誰知嫂子的反應并沒那麼大,沒有表現出驚訝的神色,這令鄭氏很意外。

幾天後,栾氏又端雞湯過來。睡到深夜,鄭氏肚子不舒服,起來去茅房。開門後見棉花趴在門口,睡得死死的,鄭氏從茅房回來,棉花竟然還沒醒。鄭氏用腳踢了踢它,依然沒動靜。鄭氏的父親是郎中,從小耳聞目染,是以鄭氏也懂些藥理,她發現棉花這個樣子就像喝了迷藥一般。

見到棉花這個樣子,又想到棉花灑了雞湯的那晚發生的事情,鄭氏心裡起了疑心。她悄悄進到後院,躲在僻靜處觀察。大概過了半個時辰,互見嫂子的房門慢慢打開,一個影子走了出來,看這影子的身形像個男人。那影子走到西牆,翻牆走了。這下鄭氏明白了,原來嫂子竟與人私通。給棉花的雞湯裡面肯定放了迷藥,就是要迷倒棉花,放止自己的醜事敗露。

鄭氏知情後沒有張揚,幾天後嫂子給棉花端來雞湯,鄭氏悄悄留了半碗。第二天,鄭氏帶着那半碗雞湯回了娘家。鄭氏的父親是個經驗豐富的郎中,他聞了聞雞湯,又仔細看了看湯底的渣滓,最後斷定這湯裡放了大劑量的迷藥。鄭氏叮囑父親不要将此事說出去。回家後,鄭氏也沒有表露出來,嫂子再端雞湯她也讓棉花全喝下去,心裡則盼着丈夫和哥哥趕緊回來。

一個月後,鐵轶和鐵山兄弟倆回來了。當天夜裡,鄭氏将了解的情況同丈夫說了,鐵山聽後吃了一驚,雖然他很難相信嫂子與人私通,但他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會無中生有說謊話。思慮了許久後,鐵山心裡有了主意。

兄弟倆在家呆了半個月,又出發了,走後的第三天,栾氏又給棉花端雞湯。當夜二更,鄭氏輕輕打開大門,鐵轶和鐵山兄弟倆閃了進來。三人輕手輕腳來到後院,躲在僻靜處,過了片刻,西牆有個人影跳了進來,到了屋門口輕叩了兩聲,栾氏開門将人放了進去。

鐵轶氣得滿臉通紅,拳頭握得“咯咯”直響。一刻鐘後,鐵轶暴起,沖過去踹開屋門沖了進去,鐵山緊跟着進到屋中。栾氏和奸夫衣衫不整,楞在當場,鐵轶上去把那個男人一頓暴揍,然後兄弟倆将二人捆了起來,送交了官府。

奸夫淫婦伏法後,鐵轶娶了蔡氏為妻,兄弟倆依舊住在一起,兄弟相親、妯娌和睦,後來都有了子女,一家人其樂融融。那隻可愛的白狗棉花,一直呆在鐵家,鄭氏隔幾天就給它熬雞湯喝,隻是這時的雞湯裡沒有放迷藥。

編後語:

栾氏與人私通,就算沒有棉花和鄭氏發覺,也會在其他方面敗露。這就是所謂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奉勸已婚婦人,還是潔身自好為妙,不要一時心癢,走上歧途。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
民間文學:一碗雞湯辨奸情明朝時,陝州城郊有姓鐵的兄弟倆,哥哥鐵轶,弟弟鐵山。兄弟倆是貨商,常年四處倒騰貨物。兄弟兩人肯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