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作者:談話曆史

都說虎父無犬子,對劉備而言,他的兒子劉禅卻恰恰相反。

自古以來就一句俗語,叫做扶不起的劉阿鬥。劉禅是一個辜負了父輩期望,耽誤了國家發展的昏庸君主。但這些是曆史的真實嗎?

如果不看三國演義,而是翻一翻三國志,你會發現劉禅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無能,他是頗有政治才華,甚至還對蜀漢後期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如果說劉禅是天生愚鈍的,他卻在諸葛亮死後繼續統治了蜀國數十年?如果說劉禅是大智若愚的話,為什麼曆史上對他的評價都是負面的?

真正的他是什麼樣的呢?

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得非常好: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劉禅他本人的性格還有他的政治人生,就非常符合這一句話。

劉禅的出身雖然很好,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注定他不會穩定的成長。

特别是他的父親劉備,一直處于颠沛流離的戰鬥之中,對劉禅并沒有想象中的友好,甚至在遇見危險時,抛棄了還沒有長大的劉禅。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派曹純領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跑。一路上為了躲避追兵,友善自己逃跑,劉備将妻子和兒子一一抛棄。

當時,多虧了趙雲,襁褓之中的劉禅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得以幸免。

在人才濟濟的蜀國,劉禅的學識才能顯得十分不起眼。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五月,劉禅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

劉禅年紀較小,對國家大事也不清楚,再加上諸葛亮的光環,是以在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诏,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這也就導緻了,劉禅對國内的大事做不了主,不僅如此,蜀國的大将也不怎麼聽他的,讓他

十分沮喪。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劉禅愚蠢嗎?就好像我們現在一樣,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起碼是個國中生。而且,劉禅小時候還學過武功,身強體壯,隻是沒有而已。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渭濱病逝。如果劉禅無能,那此時的他應該慌張異常,而曹魏也會立即率軍前來攻打蜀國。

劉禅是怎麼做的呢?劉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軍吳壹為車騎将軍,假節鎮守漢中。

按照諸葛亮遺留下來的遺诏,讓丞相留府的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通過這件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劉禅一點也不笨,甚至很聰明,明白現在蜀漢最需要的是什麼。

延熙三年,越隽郡當地的夷人作亂,聽聞此事的劉禅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并對越隽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隽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本來就偏距一方的蜀國,在北伐失利的情況下,還能穩定當地的統治,并進行發展,不得不承認,劉禅還是有能力的。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那為什麼蜀國會滅亡呢?劉禅應該承擔多少責任呢?

景耀六年夏,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領大軍進攻蜀地,劉禅于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人前往拒敵。

蜀國大将姜維率衆将鐘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

劉禅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于涪拒敵,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占據險要,很快戰死在綿竹。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劉禅再次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谯周力排衆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谌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禅不同意, 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禅還是不同意。

最終,不知為何,劉禅聽從谯周的建議,向司馬昭投降,受封為安樂縣王。自此,蜀漢滅亡。

後人看史,對此則大多稱劉禅為扶不起的阿鬥, 認為蜀漢之是以會亡,全是後主劉禅之罪。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有人認為,蜀國當時的軍隊還能接站,也有老将願意以死相拼,可劉禅甚至還沒有努力一試,就将父輩打下來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讓,實在是窩囊。

但是當時如果真的沒有投降,而是舉國之力搏命一戰,蜀國真的能浴血重生嗎?

首先,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已經是兵臨城下了, 而且魏國出兵十八萬,反觀蜀國,全國兵力 統算 起來,不過十萬,還是分散在全國各地。

再加上作為益州大門的漢中都已經失守,整個成都平原已經呈現在魏軍面前,一馬平川,如果投入兵力,蜀國沒有那麼多士兵,除非全民皆兵。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其次,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耗費了蜀國大量的國力。此後姜維又九伐中原,連年征戰,耗空國庫 。

此時,雖然劉禅的休養生息政策讓整個蜀國的生氣得到恢複,但恢複程度有限。

“民有菜色”形容的便是蜀國的國民,确實已經到了人民貧苦,疲憊不堪的地步了。

回到劉禅這裡,可能對他自己來說,在看到目前蜀國這種情況下,哪怕是他想打,在思考了一下結果後,最終還是放棄了。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當然,這跟劉禅本身的性格也有關系。司馬昭就評論劉禅此人: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說劉禅此人是無情的。

他自小喪母,成年後喪父,中年又喪妻。雖然是皇帝,他的話語權不大。直長到27歲,都有相父諸葛亮輔佐,凡事不用操心。

如果是已經統一天下後,讓劉禅用來發展,想必他是可以的。但是三國時期,戰鬥是家常便飯,一個平庸的皇帝,注定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被淘汰。

我叫劉禅,都說我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我也很無辜

等蜀國滅亡後,劉禅被抓到了洛陽,理所應當做他的安樂縣公了。

這時,為了保命的他,更在宴會上說出了後來将他定為千古罪人的名句: “此間樂,不思蜀也。”

結尾:

西晉泰始七年,劉禅死在洛陽。20世紀60年代,劉禅墓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大冢。

由于洛陽市文物部門經濟上的捉襟見肘緻使劉禅之墓已經夷為平地。

然而,民間也流傳着其它說法,劉禅墓在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與安陽市交界處的“阿鬥寨”附近。當地相傳阿鬥寨是劉禅被司馬昭父子秘密羁押之地。

資料來源:

《三國志》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