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牦牛出天祝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白牦牛出天祝

上帝祝願白牦牛。攝影:王守輝

一群白牦牛在雪地裡慢慢移動它們的腳步,或者發出三兩聲砰砰聲,比如海螺的聲音,低沉而穿透。他們搖晃着身上的雪和草屑,驚動了野兔疾馳的弧線。鬃毛撿起閃電,打開了隐藏在生命深處的藏語密碼。

白牦牛不是白色的,它的嘴、角和蹄子都是黃色的紅色,粉紅色的皮膚上有許多小黑點。白牦牛性格溫順狂躁,安靜下來像處女,狂躁向上有雪崩。白牦牛在山中和雪地裡長得不守規矩,喝着雪山的聖水,聽着鳥兒和綠蟲的叫聲,還有一隻螞蟻的心聲,開着在驕傲和決心,猶如一株雪牡丹在高原上綻放。就像它的皮毛一樣,它的靈魂是白色的,純潔的,充滿污垢,空虛而動人。

甘肅天竺的白牦牛起源于昆侖山到燕蓮山的野牛,被古人馴化。馴養的白牦牛,耐寒和饑餓,即使在零下20攝氏度的冰川雪中,也能在冰雪上承載超過200磅的重量,平靜。白牦牛走過白雪皚皚的草原,穿過河溝,測量歲月,一路走來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它保留在廣闊的地球的每一個蹄印中,被太陽和月亮密封,保留了前進的遊牧民族的體溫。

納中草原從鹽連山一直延伸到天竺縣、丹馬鄉地區,每一根稭稈的露珠都閃耀着悠久的故事。唐正冠十五年,唐宗房女文成公主與沱藏王松贊幹部結婚。文成公主一行人從長安出發,通過賬号,留下了當地的糧食、水果種子和紡織技藝,當地人民感受到了他們的青睐,在文成公主出發後,特意派人去上天許白牦牛為其嫁妝。文成公主将這一舉動埋藏在心底,一路向西,播下了中藏友誼的種子。白牦牛肩負着和平的使命,在漫長的歲月裡演繹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種在了這片土地上。

白牦牛和牧羊犬在一起很長一段時間,産生感情。記得一次轉移,幾隻小牛跟不上牛群,我們很着急。父親說,在水邊找一塊草來休息他們,他們會跟上牛群的步伐。媽媽離開了那些小牛犢,幾天之內,牠們就真的找到了我的巢穴。後來,我問父親這件事,父親說藏牦牛認出了一個帳篷。我從父親的話中知道,白牦牛又粗又忠實。

在天竺,白牦牛喝着礦泉水,吃着蟲草媽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填滿了廣袤而孤獨的草原。白牦牛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中,它的絨毛鮮豔、柔軟、溫暖,用白色牦牛絲絨,羊毛做成它美麗而結實、優雅。白牛肉細膩,脂肪含量低,富含高蛋白,是當之無愧的美味佳肴。

在天竺,白牛肉、白牛奶的做法也很時髦。将白牛肉切成腳,切成長條肉,幹燥并熏制為牛肉幹,可以用牛肉幹面條制成。将牛肉幹放入木鎬或坩埚中,用斧頭砸碎,用野洋蔥塗油,加水,幹蘿蔔和配料,幾分鐘後煮沸下一片。牛肉幹,野洋蔥和幹蘿蔔香味散落在小巷裡,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白牦牛制成的酥油可以用作零食。"Sintaiai"(藏語,意為西藏小吃)是先将面條灑入沸水中,糊狀,将白牦牛酥油,咖喱(奶酪)和白糖放在一起,整個過程要不斷攪拌。藏族家庭吃"仙泰艾",一般要放涼,切成薄片,放進熱茶裡,喝茶,再在仙泰艾上慢慢悠閑地回味吃。

白牦牛的毛發容易染成各種顔色,冷兵器時代,刀槍,旗幟上的尖刺和帽子上的紅騾子,大多由白牦牛毛制成。白牦牛的厚厚皮毛可以做成各種地毯,氈墊,牆毯。牆上的毯子圖案大多是寶藏,神話和民間故事。随着旅遊業的發展和白牦牛文化内涵的挖掘,白牦牛粉塵、角梳、角刀、牛頭圖騰等精美工藝品的普及旅遊市場,其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日益明顯。

如果想知道白牦牛的曆史,可以去納中地區尋找岩畫。這裡的岩畫大多是牧民放牧的場景,白牦牛或躺着或奔跑的姿勢栩栩如生。那些風雨剝落的岩畫,給後來的人們打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