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時期,為何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皇帝:奴才身份太高貴,漢族人不配! 清朝時期官場中有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

作者:藝述史

清朝時期,為何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皇帝:奴才身份太高貴,漢族人不配!

清朝時期官場中有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滿人對皇帝自稱奴才,漢人則是自稱臣,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岚》中的和珅一般是自稱“奴才”,紀曉岚則是稱“臣”,“奴才”這個詞雖然聽着不好聽,但在當時卻是人人都想當,這是為什麼呢?

縱觀曆朝曆代的臣子在皇帝面前自稱,基本上是延續了“臣”的稱呼。直到清朝滿人入關後,“奴才”的稱呼才風靡一時。

奴才在今天被看做罵人的話,難不成在古代反而是褒義詞?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奴”這個字:“奴婢皆古罪人也”,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清朝人梁章钜在其所著的《稱謂錄》中是這樣解釋的:“奴仆之所能”。

無論滿人入關前後,可見奴才都不是什麼好聽的詞,那麼為什麼滿人貴族紛紛以奴才自稱呢?

解釋清朝的奴才,就不得不提八旗制度,最開始努爾哈赤為了友善管理,在滿洲的社會層面以“旗”為機關進行整編,旗人平時是普通老百姓,戰時男丁們就必須無條件充當戰鬥力。

清兵入關後,逐漸還建立了蒙古旗和漢族旗,比如雍正心腹年羹堯雖然是漢人出身,但還是被列為漢軍鑲黃旗。

成為“旗人”,就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信賴,相當于皇帝的家臣、奴仆,是以當時的旗人以奴才來自稱,彰顯自己的地位,年羹堯在雍正面前就有資格自稱奴才。

反觀絕大多數漢族大臣就沒有這個特權,雍正時期,湖廣總督楊宗仁曾上書皇帝專程請安,為了套近乎,本是漢族臣子的楊宗仁别有心機的将“臣”改成了“奴才”,不料雍正并不買賬,拿起紅筆批改了這個奏折,在奴才兩字旁邊寫下了一個臣字,還批注到“稱臣得體”。

類似的事還發生在雍正的兒子乾隆身上,乾隆年間發生科舉舞弊案,乾隆派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查案,在呈報調查結果時,隻是因為稱謂就惹得乾隆勃然大怒:

奏折中本應該是“奴才天保、臣馬人龍”,兩人為了省略就寫成了“奴才天保、馬人龍”。

後來臣和奴才的稱謂使用就更加混亂了,有些滿人受漢族的影響一會兒自稱臣,一會兒又稱呼自己是奴才。

于是從乾隆開始,下令“凡内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在公事上滿人跟漢臣一樣自稱臣,但是私下裡還是要自稱奴才,從這時候開始在稱謂上才有所統一。

雖然奴才大有貶低人的意思,但是有趣的是,這個詞在清朝皇帝手裡卻成了精神統治的工具,明明是個下賤的詞,在當時卻是人人夢寐以求的。

誰有資格自稱奴才,誰就是被皇帝視為心腹,誰的未來就一片坦途,就像是雍正皇帝的幾個漢族重臣,張廷玉、田文鏡需要自稱臣,但是李衛則可以稱奴才,這一下子親疏關系就看出來了。

說到底,奴才的稱謂終究還是封建社會的餘孽,皇帝們利用這個稱呼就達到了鉗制人的目的,作為皇帝的家臣,滿人有自稱奴才的權利,但是漢人無論官做得多高,如何忠心,都不得自稱奴才。

這其實就是透露着統治者的潛規則,滿人自稱奴才貶低自己用來向皇帝表示臣服,時間越久奴性思維越根深蒂固,而漢人呢,地位連奴才都不如,說白了在稱呼上做文章就是統治者奴化專制的工具。

清朝時期,為何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皇帝:奴才身份太高貴,漢族人不配! 清朝時期官場中有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
清朝時期,為何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皇帝:奴才身份太高貴,漢族人不配! 清朝時期官場中有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
清朝時期,為何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皇帝:奴才身份太高貴,漢族人不配! 清朝時期官場中有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