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作者:紅小岩談古論今

新冠疫情肆虐下,各國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化石燃料産能過剩,急速貶值,乏人問津,令能源安全不再是迫切的議題。

事實上,早在疫情發生之前,能源争奪已在國際政治中漸漸褪色。例如美國出現頁岩革命,近年晉身最大産油國,是以美國理所當然地不再視資源豐富的中東為戰略首要目标。

以色列也是值得參考的例子。以色列建國後,除了四面楚歌,資源稀缺也成為國家發展的障礙。雖然以色列的軍力遠勝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但論資源,前者實在望塵莫及。能源安全即國家安全,以色列極依賴外國進口能源,加上面對區域的緊張政治氣氛,此方面飽受威脅。

但是,近十數年以色列受惠科技發達以及加上運氣,發現了用之不盡的氣田,頓時由區内資源最貧乏的中東國家搖身一變,成為“資源暴發戶”。初時發展能源事業不太成功,但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究竟這70年間以色列如何曆經高低起伏?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建國之初:能源産業成就有限,周邊政治動蕩成緻命傷

以色列于1948 年獨立建國,立即面對第一次以阿戰争。雖然大勝,但對四方受敵的新生國家來說,穩定發展為當務之急,要達此目的就要確定能源安全。

以色列先天條件不足,資源貧乏,是以當時十分努力勘察資源,鼓勵國内能源産業發展。1952年,以色列頒布了《石油法》,規管在岸及離岸氣田油井勘察及油氣生産,發牌予油企進行與能源相關之商業活動,成立政府機構以提供在此方面的技術支援,同時也對能源公司征收較寬松的稅率。

在以色列政府的推動下,1950至1960年代開始發現油氣資源。1955年,以色列首次在國土發現石油,于沿海平原南部發現Heletz油田;兩年後在Brur和Kokhav這兩個地區也陸續發掘了油田。是以Helez、Brur、Kokhav這三個油田成為了以色列當時主要的産油油田。天然氣方面,以色列在1958年于猶大曠野南部佐哈爾地區發現氣田,1960年于Kidod及1961于Kannaim發現氣田。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雖然以色列在此期間不斷發現新資源及持續勘察工作,由1950年代初至1990年代探索了約450個勘察井,卻難以發現可用資源,或發現的油氣田能源蘊藏量少得可憐,是以以色列在這段時間的能源産業發展不太成功。

在立國初期,以色列除了在勘察資源方面沒突破進展之外,周邊政治風險也為以色列能源安全構成負擔。前後40年,以色列與鄰近阿拉伯國家先後經曆了多次大型戰争及沖突!當然,戰争帶來了危機也同時帶來了機會。

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争中橫掃千軍,從埃及手上占領了加沙地帶及西奈半島。到1971年為止,以色列國内生産石油量達到頂峰,能夠自給自足,就是因為西奈半島蘊藏極豐富的石油。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上圖:以軍在6日戰争期間取得耶路撒冷。

可惜好景不長,經過1973年贖罪日戰争及1978年《戴維營協定》後,以色列逐漸歸還這塊肥肉給埃及,意味着以色列失去雄厚的石油來源,打擊甚大。縱使在1970年代親美伊朗政權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關系不錯,更成為後者的重要石油進口來源,然而随着1979年爆發德黑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倒台,甫上台的伊朗時任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立即切斷向以色列出口石油。幸好,以色列預期伊朗政局動蕩,已經未雨綢缪,預先建立半年的石油儲備,才免受威脅。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周邊國家的政局動蕩令以色列的能源供應變得不穩定,局限其發展長遠且可持續的能源政策。直到1990年代後期,以色列國内能源事業才見起色,主因是當時以色列改變政策,加速産業私有化,開放外資油企進入國内市場勘察及開發油氣田。自那時開始,在市場冒起的國内外能源私企有美國諾貝爾能源、以色列公司Delek Drilling及Avner Oil Exploration等等。他們皆在勘察化石燃料上取得成果。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1999年,這些能源企業在亞實基倫的西海發現諾阿氣田,此為以色列首個發現的離岸天然氣田;又在2000年于諾阿氣田附近發現瑪麗B離岸氣田。由此,以色列政府日益重視天然氣,欲加快産業發展,于2002 年在能源部下設天然氣局,更于2004年正式生産瑪麗B氣田的天然氣。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總體來說,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以色列在能源上開始自食其力。雖然離自給自足甚遠,但無疑是循着正面方向發展。

另一個有利因素,就是以色列與埃及達成能源合作。自《戴維營協定》後,埃及成為首個與以色列簽訂和平協定的阿拉伯國家,兩國關系雖時好時壞,但整體上四平八穩。在雙方各取所需下,終于在2005年簽訂了15年的天然氣供應協定,在2008起埃及每年向以色列出口17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使以色列接近6成天然氣供應來自埃及。

可惜依賴愈深,傷害就愈深。2011年阿拉伯之春,埃及政權變天,通過革命上台的穆斯林兄弟會敵視猶太國度,終使兩國關系破裂,也對以色列天然氣進口帶來沉重打擊。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時任埃及總統穆爾西指令政府調查以色列與埃及的天然氣協定,并控告埃及前石油部長法赫米及商人侯賽因·薩利姆密謀以低于市場價格售賣埃及天然氣給以色列,令國家損失數以億計美元。在以埃兩國關系愈發緊張的情況下,翌年埃及切斷對以色列出口天然氣,重演1970年代末以、伊關系的劇情。

過度依賴進口天然氣所帶來的傷害,令以色列決心開發及生産國内能源,想達成能源的自給自足。

重新出發,一躍成為能源暴發戶

其實在阿拉伯之春爆發的前一兩年,以色列就發現了兩個天然氣蘊藏量極豐富的氣田,成為國内能源安全和區域能源格局的轉折點,改變了以色列的命運。2009年1月,諾貝爾能源再次聯同Delek Drilling等油企,在海法西面的海底發現塔馬爾氣田,其探明儲量達2400億立方米;次年在塔馬爾氣田以西30 公裡發現利維坦氣田,這油田蘊藏的天然氣量更進一步,近6000億立方米。

加上周邊的小氣田,這段時間以色列發現的天然氣量總共超過9000 億立方米。若不出口的話,這意外之财足以供應國内天然氣超過半個世紀。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以色列國内天然氣用量約為110億立方米。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上圖:以色列離岸天然氣田一覽。

在勘察資源上獲得巨大成功後,以色列立即發展這些氣田,不但滿足國内天然氣需求,更把它們出口到鄰近阿拉伯國家。埃及切斷對以色列出口天然氣的第二年,塔馬爾氣田已迅速地投産,并向國内市場供應天然氣。

以色列出口天然氣的首個目的地是約旦。在2014年,以色列和約旦溴業公司及阿拉伯鉀鹽公司達成天然氣合作協定,由2017年始對約旦每年出口天然氣;到了2016年,諾貝爾能源與約旦國家電力公司簽署15 年的天然氣合約,由2020年起每年對約旦出口利維坦氣田天然氣。

以色列向鄰近資源短缺的約旦出口天然氣,乃為雙赢局面。其後同樣出口天然氣到埃及,可謂風水輪流轉,坐擁不少天然氣資源的埃及竟然要進口以色列的貴價天然氣,當然,埃及也是為了就阿拉伯之春時切斷以色列天然氣供應的舊賬達成和解。2018及2019年,由美國及以色列組成的油企聯盟與埃及私營公司Dolphinus Holdings達成天然氣合約,由2020年至2034年這段期間出口850億立方米天然氣到埃及,總值195億美元。

時至今天,以色列已大大減少依賴進口能源,能源自給自足率明顯提升不少。國際能源署的資料顯示,在1990年以色列隻有3%的能源來自國内,其餘97%能源來自進口;但到了2018年,以色列國内生産能源占整體能源供應大躍進至31%,進口能源則大約占69%。最新資料未能覆寫利維坦氣田的供應量。

四面楚歌的以色列,為何能立足中東,并一飛沖天?

上圖:1990年至2018年以色列能源主要組成。

在以色列的能源結構轉變中,我們也可看出以色列努力走向能源自給自足的大趨勢。在1990年,以色列約有77 %能源消耗來自石油産品、20 %來自煤,其餘來自可再生能源。在1990年代以色列石油及煤的來源較集中,參考國際貿易資料網站,大概超過一半石油來自俄羅斯及埃及,但到了千禧年以後,石油來源轉為阿塞拜疆及哈薩克等裡海國家;至于煤方面,由那時至今基本上主要來自南非、哥倫比亞及俄羅斯。

到了2018年,以色列的能源結構有明顯轉變,石油類産品、煤、天然氣分别貢獻38%、20%、39% 的能源用量,可再生能源則維持3%左右。2017 年時石油來源已分散至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及俄羅斯等等。随着自家生産的天然氣崛起,天然氣漸漸取代了石油,以色列能源部更揚言在2025年之前完全取代煤炭。

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能夠慢慢實踐能源自始自足,擺脫周邊緊張地緣政治及資源稀缺的困局,主因是發現足以用上半個世紀的化石燃料。進而確定能源安全,進而保障國家安全。天然氣成為造王者,又是未來被廣泛使用的環保燃料,使以色列在能源上無後顧之憂,自然對其國際政治戰略産生深遠影響。

若你還想更為深入地了解以色列,可以去觀看《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本書作者以自己家族的故事為引子,通過親身經曆,深度訪談,曆史文獻,私人日志以及信件等方式,呈現給讀者一個以色列的“全景”大曆史,并引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中東地區的紛争淵源進行了梳理,寫就了一部豐富多彩的以色列史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以色列建國史發展史的作品,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的正版連結購買↓↓↓

《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 ¥68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