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王朝更疊、江山易主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正常現象,統治者們在上位之初都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長久,子孫後代可以将國家治理的繁榮昌盛,成就萬世不拔之基業;當然,這些都是皇帝們心中的理想和目标,有理想是好的,起碼會為了這份理想做個勤政愛民仁君。

布衣天子朱元璋從底層群衆中走來,他親身經曆了元末的亂象,登基為帝後,也怕自家出現不肖子孫;他找來劉伯溫,問他大明何時會亡,劉伯溫說:國運六百半,這位大能的話飽含深意,隻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一、宦海沉浮

劉基,字伯溫,浙江南田人;少時由父親教授讀書識字,是當地有名的天才少年,十二歲就中了秀才,在鄉間頗有名氣;兩年後,劉基進入當地府學繼續讀書,不僅博聞強記,還能在了解文義的基礎上加進自己的見解,很快就成為師長們的重點培養對象。

離開府學後,劉基拜師名士鄭複初,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其他流派的名家典籍,劉基都能從中汲取提升自身的知識,正是這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雜糅了百家學術,開闊了思維和眼界。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基的勤奮努力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獲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契機;那一年劉基赴京趕考,參加會試,一舉高中,因為兵亂無法接受朝廷任職,三年之後才正式去報到。

元朝統治中原時對漢人進入國家管理系統是名額限制的,即便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也處處被壓制,是以高中進士的劉基進入朝堂後隻得了一個八品小官;不過劉基并不在意官職高低,隻要是能為民辦事,功名利祿都不重要。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劉基勵志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可是豪紳地主和貪官污吏并不能讓他如願,他能清理一個、兩個玩忽職守的官員,卻無法改正這些不良風氣;而且劉基的行為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雖然上司能庇護他一時,但無法抵抗更大的背景勢力,憑他一人之力是無法改變的。

無力改變現狀,劉基也不願意與他人一樣擺爛躺平,他的做法和想法與朝堂上同僚意見相左,這樣的君主和朝堂不是他想要輔佐的,君子不立于危牆,與其天天提防政敵陷害,劉基直接交了辭職書,卸任隐居了。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二、終遇明主

辭官後的劉基在村中做了一段時間的教書先生,閑來和友人們一起談談時局和國事;偷得浮生半日下,半隐居的生活很是惬意,劉基的才學早就名揚天下,與之往來的也都是各方學者和方外人士,大家以詩會友,都是相見恨晚的感覺。

元朝末年,中原地區的天災人禍頻生,哪裡都不是淨土,面對浩浩蕩蕩的農民起事,朝廷再次啟用劉基;浙東地區匪寇猖獗,劉基想要誅殺方國珍衆人,以絕後患,但方國珍重金賄賂官府得以招安,劉基再也忍受不了朝廷的腐朽氛圍,再次辭官回鄉。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基少年成名,本應該受到朝廷重視有一番作為的,奈何元朝皇帝沒能看到劉基身上的閃光點,錯過了一位堪比諸葛亮一般的人才。

朱元璋是衆多反元勢力中的一員,他有一定的眼界,常年在軍中積累了不少行軍打仗的本事,這位平民皇帝自己沒什麼文化,卻對名士賢能十分敬重,當他聽說南田先生劉伯溫是個非常難得的人才時,就想着一定要将此人收歸麾下。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劉伯溫二度入仕都沒能實作自己的抱負,他雖有才卻不想跟着庸碌無為的君主;朱元璋為了能讓其出山,也是拿出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禮賢下士,劉伯溫也被朱元璋的誠心打動,随着新主一起逐鹿天下。

有了良辰輔佐,朱元璋的宏偉藍圖更加清晰明了,劉伯溫也充分展現了他才華和能力,在很多關鍵時刻幫助朱元璋分析情勢,制定作戰計劃,使朱元璋的部隊加快了統一江南的步伐,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三、神級預言

文臣武将都是國家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将開疆拓土,都是真刀真槍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而文臣謀士卻在功勳背後默默付出,很多時候,戰場和形勢的預判需要有人統觀全局進行分析,越是反複推敲過的戰術陣法,越能在戰場上發揮出作用,也會減少己方傷亡。

劉伯溫就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他的很多神之預言都應驗了,對于已經登上高位的朱元璋來說,曾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們都擁有着不亞于他的功績,如果想要造反,他也未必壓得住。

像劉伯溫這樣絕頂聰明的人怎麼會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呢?從朝堂上的變化和人事變更他就明白,皇帝是忌憚他了;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高位上的人不再是當年請他出山的吳王了,天威不容觸犯。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一次君臣談話,朱元璋讓劉伯溫占蔔大明的國運,結果顯示是300年左右,他不敢直接告訴皇帝,隻能玩了一個文字梗,告訴朱元璋大明國運六百半;奈何皇帝陛下沒文化,這種涉及國運的事又不能随便和大臣們談論,以為六百半就是650年,樂呵呵接受了。

劉伯溫看清了朝堂形勢,在合适的時機選擇告老還鄉,朱元璋當然是欣然接受的;退休後劉伯溫離開了朝堂,沒多久因病去世了;曾經跟随朱元璋潛邸卧龍的舊部中,劉伯溫算是善終的,他算出大明的國運,也算出了自己的命運,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國之棟梁。

朱元璋:大明何時亡?劉伯溫:國運六百半,可惜朱元璋沒聽懂

總結:

狡兔死,走狗烹,曆史上開國君主對有功之臣趕盡殺絕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時候是臣子做事飄了,惹怒了天子受罰;有些時候是臣子的能力太過突出讓統治者忌憚而被清理,當年并肩作戰時情誼早就消磨殆盡了,如今也隻剩下君臣之别了。

劉伯溫以的他品德和才能征服了朱元璋,又及時洞悉皇帝的想法,在保全自己和家族的情況下功成身退,雖然朱元璋的做法讓人不禁心寒,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身居高位,很多時候決策和行為都不能随心所欲,比起李善長等人,劉伯溫真的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