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曆史,是一個國家發展和營運的見證,每一段曆史,都可以精準地反映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内的興衰,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曆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大陸古代最重要的一段曆史,就是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了。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我們都說中國曆史縱貫上下五千年,僅僅是封建社會這一個曆史階段就已經快占據半數,是以這段時間是最能說明中華民族發展和轉變的重要時期,這個時代最明顯的時代特征就是封建君主專制,是以,除了極具針對性的制度之外,君主,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環節。

所謂君主,其實就是皇帝,他是封建社會之中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也是那個時代改朝換代引發戰争人人都想做到的位置,因為古代皇帝掌管生殺大權,号稱天子,基本就是一個可以肆意改變規則的人,把握朝政,治理朝綱,維護國家穩定。

是以廉明的皇帝,所看重的并不隻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特權,而是維護天下的長治久安,是以皇帝對于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是以,就名稱方面也發生過許多的改動,秦始皇為什麼把“寡人”改成“朕”,有何深意?把字拆開讀就懂了。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君主的産生

其實大陸最早的時候是并沒有所謂的君主和皇帝的,但是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已經有了地位的高低,當時的社會并沒有形成系統化的制度和秩序,是以當時的部落隻是由血緣關系為紐帶所形成的部落。

是以最早期的時候,部落所獲得的資源尚能平均配置設定,是以當時部落中的地位基本是以經驗和年齡區分,但是這種情況并不能使部落中的新生代力量信服,于是很快這種模式就被取代了,其标志就是私有财産的産生。

在部落之中是否有上司和話語權,取決于是否為部落擷取了更多的利益,其中為部落做出的貢獻越大,就越具有上司權,族内的人就越發的言聽計從,在地位上就越發的接近後來的君主,比如當時帶領人類部落渡過難關取得勝利的炎黃二帝。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且不說二人本就是部落的首領,就其在戰争中的突出表現直接決定了二人的話語權,是以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上司者,而後更是帶領各自部落發展生産,走向強大,是以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君王和統治者的出現,其實是在後來的堯,舜,禹時期。

由于三位在部落中的突出表現,經過推選之後成為當時部落的上司者,但是大禹和其他兩位不同,前兩位地位的傳承都是由再一次的選舉和禅讓,而大禹直接将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并且制定法律,修建城郭,第一位君王,就這樣産生了。

此後統治者位置的繼承也就變成了直接傳給下一代,不再由推舉産生,被一家所壟斷,并且都是一個人說了算,作為而後的好幾個奴隸制社會階段,以至于後續的封建社會階段都是如此,并且對于當時第一無二的統治者,也有了專用的稱呼。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寡人的來源與含義

“寡人”這個稱呼隻用于先秦,當時的國家還處于奴隸制社會,我們知道,奴隸制社會經曆過三個朝代,夏,商,西周。在此三者之中,唯獨西周與其他不同,因為當時的周天子比較昏庸,是以導緻後來導緻了周王室統治的分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東周,即春秋和戰國時期。

在這段時期,由于周王朝統治的衰落和分封制的普遍,導緻出現了許多勢力強大的諸侯國,比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當時的頂尖諸侯王不僅有自己的勢力地盤,甚至還有自己的軍隊,是以在戰國時期,已經變成獨立分治的各個國家,也就有了當時的君主。

對于當時的統治者,他人稱呼的時候一般稱為某國的王,比如秦王,楚王,而這些所謂的君主,一般自稱“寡人”。所謂寡人,所謂寡,第一層意思就是獨一無二,象征着當時霸主和國君們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自視沒有能和他們平起平坐之人,是以自稱寡。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第二個意思是謙虛,這裡其實是秉承了中華民族一貫的優良傳統,具體意思大緻為“道德寡薄”之人,當然并不是說這位君王真的是功微德薄,無所作為,而是一種非常謙虛的說法,基本等同于我們現在所說的鄙人不才。

當然,除了寡人這種說法之外,還有孤,這種自稱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也是被經常使用的,并且後來也是被一直沿用了下來,但是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在秦始皇完成統一之前,孤這一說法是君主的自稱,但是到了秦始皇之後,意思發生了改變。

在之後的曆朝曆代中,“孤”主要是用作封建統治者允許下的封王自稱,比如三國時期,漢朝統治衰落,曹操強迫漢獻帝封王,自稱孤,孫權一統江東,自稱孤,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也是以孤自稱,雖說算不上君王,但是稱呼還在,而寡人,卻被秦始皇廢除了。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秦始皇的野心

其實戰國後期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已經是變得無比的強大,而後嬴政回歸之後,剛登上秦國君主的位置,就開始實施自己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标,所謂秦王掃六合,僅用了九年時間,秦始皇就完成了對于全中國的統一。

而後,秦始皇要做的并不是将原本分裂的六個國家簡單地滅掉,而是要在各方面實作完全的統一,而後秦始皇的一系列做法一直到今天還被我們沿用着,正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秦始皇在完成大一統之後對方方面面都做了标準化的統一。

其中包括文字,貨币,度量衡等等,當然,還有對自己的稱呼,早年的寡人,秦始皇已經是瞧不上了,因為當時的土地,是被七個國家平分,尚且自稱寡人,如果現在完成統一之後再運用以前的稱呼,那豈不是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是以在朝中大臣的幫助之下,秦始皇想出了另外一個霸氣的稱呼,因為在秦始皇之前,從未有過實作完全統一的人,縱使是之前的三皇五帝,也未曾完成像他這樣的創舉,是以說,他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遠超三皇五帝的,是以将皇,帝兩個字結合。

是以别人對于他的稱呼就由秦王變成了秦朝皇帝,這個霸氣的稱呼直接貫穿了一整個封建王朝,而秦始皇作為封建王朝的開山鼻祖也是完全受得起這個稱呼,畢竟是開啟了一個新的社會形态,也算是曆史的新紀元。

但是雖說完成了統一,在自稱方面秦始皇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因為謙虛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即使你的功勞很大,也要很謙虛,如果再以皇帝自稱,那是非常不合适的,就算是你要表現自己的偉大功業,也應當含蓄,而不是像皇帝這般直白。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朕的産生與含義

而對于秦始皇來說,這種豐功偉績自己可以說是想低調都沒法低調,是以經過一番的深思熟慮之後,将“朕”這個字作為了皇帝的專有稱呼,這裡我們需要明确的是,秦始皇這裡的操作知識用作,而并非創造,也就是說,“朕”這個字其實早就有了。

但是在秦始皇确立使用之前,朕這個字還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且意思比較簡單,就是我,我的意思,但是在秦朝之後,在李斯的建議之才,“朕”變成了秦始皇乃至以後皇帝的專用自稱,并且全國上下隻有一人能使用。

如果平民擅自使用,就會被冠上亵渎皇帝或是謀反的滔天大罪,是以在秦朝法令下達之後,能夠自稱皇帝的,隻有一個人,是以它的第一層含義其實就是“我”隻不過在秦朝之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為專屬稱呼。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字形上的含義,其實這個字,如果通過字形解讀的話,又會産生另外一層含義,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字型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是看不出什麼來的,要想将“朕”從字形方面解讀,就要還原他數千年錢的字形。

最早的時候,左半邊的月除了形狀不同之外,其本身并沒有發生改變,而右邊的關則不同,在古代的時候,傍邊的字型形狀大緻為下面兩個吃飯的叉子狀,上方一個人字,旁邊各自有一撇,這裡的意思表示就很明顯了。

旁邊既像月,又像日的的東西代表這世間萬物,而右邊的兩個叉子狀的東西則是代表天下的軍隊大權,至于上面的人則是指位置居于軍隊之上,與日月同輝的皇帝,同時也是掌握着軍隊的絕對權力,除此之外,人上的兩撇,代表這并不是一般人。

秦始皇為何把“寡人”改為“朕”,有什麼深意?将字拆開讀就懂了

基本可以了解為,是被保護或者是受到天地保護的特殊人物,是以隻要将字形還原到古代,“朕”用來當皇帝的自稱可以說是低調又奢華,怪不得沿用了數千年之久。

總結

其實古代,每一個字的變化和使用都凝結了許多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隻不過由于事情的發展和演變有些含義被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