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風起隴西》中圍繞追查蜀漢間諜機構靖安司内的魏諜“燭龍”展開情節,在《三國志·吳書·胡綜傳》裡則記述了一宗真實的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黃龍三年(231)十月,孫權指令中郎将孫布詐降來誘騙魏國上将王淩,并布下重兵伏擊王淩,然而就在這時,後方的京城卻發生了一起叛亂,緻使孫權首尾無法兼顧,一時進退維谷,陷入困境。而這件叛亂的始作俑者就是東吳内部的“燭龍”——隐蕃。

隐蕃(公元209年-231年),字不詳,青州人,頗有口才,能言善辯。此人來頭不小,直接聽命于魏明帝曹睿。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有一天,曹睿秘密召見他,讓他詐降叛入吳國,指令他一定要想辦法謀取吳國廷尉一職,伺機陷害、離間大臣,挑起吳國内鬥。

廷尉是什麼職務啊?自秦漢至南北朝,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又叫大理。每年全國斷獄最後都要彙總到廷尉;州郡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廷尉也常派官員為地方處理某些重要案件。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廷尉根據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諸侯王或大臣。禮儀、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廷尉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司法部長。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于是吳黃龍二年(230),二十二歲的隐蕃從曹魏叛逃,投奔吳國。

然而大帝孫權開始并沒把這個“歸義”的隐蕃當碟菜,沒有召見他,也沒給隐蕃一個陳述高見的機會。

隐蕃見孫權隻把他當作一般的投降者對待,為了完成使命,于是主動上書孫權,表達不滿。内容如下:

“下臣聽聞纣王無道,是以微子出逃;漢高祖寬明,是以陳平來投。下臣今年二十二歲,委身來投,放棄了在魏國的榮華富貴,歸命有道君王,多虧了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達。但下臣到了吳國已經有些時日了,您卻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樣,沒有特别對待我,使得下臣有許多好的言論和計策沒辦法告訴您。我在家中一日三歎,害怕自己這輩子就這樣度過。是以隻能冒昧的上書拜見聖君,懇求您能引見下臣一次。”

書信上達後,孫權覺得這家夥有點意思,便馬上安排會談。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見面後,隐蕃先是表示感謝召見,接着向孫權陳述目前的局勢,侃侃而談,風采翩翩,言辭頗有見地。

會談結束後,孫權詢問當時在場的右領軍胡綜的看法,胡綜回答說:“從上書看,隐蕃語氣誇大,很像東方朔;從剛才的表現看,隐蕃靈巧靈活,擅長詭辯,很像祢衡,但是論起才幹來,可能比不上這兩人。”

孫權又問可以任命隐蕃擔任什麼官職,胡綜回答說:“不可以讓他治理百姓,不過可以在京城裡給他安排一個小職位試試看。”

孫權尋思隐蕃剛剛談論刑獄時見解很深,于是任用隐蕃為廷尉監。牛啊,說進廷尉就進了!可見隐蕃是給孫權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好印象。

當官後的隐蕃又四處出擊,私底下憑借出衆的辯才獲得了東吳豪傑們的親善,其中左将軍朱據(前将軍、青州牧朱桓從弟)、廷尉郝普(此人出自荊州,原是劉備的屬下,劉備入川,留郝普為零陵太守。後來“歸義”吳國,官至廷尉)最為要好。尤其是這個郝普,他和隐蕃一樣屬于“歸義”之人,是以特别投緣,逢人便誇贊隐蕃有王佐之才。

很多江東士人見他剛來不久就當上了廷尉監,成了吳王的新寵,于是紛紛攀附,隐蕃府前,常常車馬雲集,賓客滿門,名氣大振,從衛将軍全琮以下官員都與他交往,對其傾心敬待。

但也官員不與其來往,覺得此人言過其實、巧言令色,非常反感他。

其中,對隐蕃最反感的莫過于太常潘浚。他聽說兒子潘翥和隐蕃應酬交往,還送禮給他,勃然大怒。他寫信責罵潘翥:“我受到國家的寬厚對待,應該立志用生命來報答,你們這些小輩在京都,應當時刻謹記恭順,親近賢士。仰慕良善,為什麼和隐蕃這樣來曆不明的魏國降人交往親密,還送錢糧給他?我在遠方聽到這件事,心中震驚,氣血上湧,惆怅了好幾天。你收到信後,立刻去見信使,接受我對你的一百杖懲罰,然後去把贈禮取回來。”

潘浚激烈的反應,起先讓人很不了解,直到後來隐蕃反叛被誅,大家才佩服潘浚的先見之明。

黃龍三年(231)十月,孫權指令中郎将孫布詐降誘騙魏國上将王淩。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王淩是巧施連環計誅滅董卓的司徒王允之侄。孝廉出身,早年做過曹操的掾屬。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拜散騎常侍、兖州刺史。參加洞口之戰,跟随張遼擊敗過吳将呂範,加号建武将軍,封宜城亭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淩參與石亭之戰,跟從曹休征伐東吳,被陸遜擊敗,但是在戰役中,王淩曾力挽狂瀾,因功曆任揚豫二州刺史,治境有方。齊王曹芳繼位,拜征東将軍,擊敗過東吳全琮的進攻,進封南鄉侯,授車騎将軍、儀同三司。

雖然嘉平三年(251年),因不滿司馬懿專政,聯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謀立楚王曹彪為帝,開啟了淮南三叛的序幕,最後事洩自盡,時年八十歲,被夷三族。

但是231年的王淩卻實在是東吳的眼中釘肉中刺,是以孫權派孫布詐降欲引王淩入坑,而王淩果然上當,準備領軍迎接孫布,一步一步走向孫權預設的伏擊圈。

隐蕃見事态緊急,于是倉促謀反,在京都發動叛亂,但因事機不密被剿滅在萌芽狀态,隐蕃失敗逃亡,最終被捉拿歸案。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叛亂雖然失敗,但是引起了王淩的警覺,王淩于是撤軍還魏,孫權無功而返。

孫權回到京都,聽說廷尉府拷問同黨,隐蕃一言不發,決定親自提審。

隐蕃說:“君上,大丈夫圖謀這種事,怎麼可能會沒有同伴?但烈士殉難,不能去牽連别人啊!”

至此直到死,始終閉口不答一言。

出斬時,年僅二十三歲。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事後,受牽連的大臣特别多。首先遭殃的是與隐蕃關系最好的郝普,孫權責問他:“你之前到處稱贊隐蕃,還為他鳴冤說朝廷屈才,促使隐蕃反叛,這都是你的責任啊!"

郝普見責自殺。

另一個受到牽連的是左将軍朱據,被免官禁足在家中,過了四年才被重新啟用。

隻有潘翥因為父親的提醒才免過一劫。

唯有胡綜被升為偏将軍,兼任左執法,暫時管理訴訟刑獄。

隐蕃學問好,口才好,是個人才。他的間諜任務,是以離間手段,除掉官員,不論死活,作用相近於謀刺。故有人視之為刺客,叫做:“言刺”。

這真是:漢中抓燭龍,建業反隐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水漫江東(2)——東吳廷尉監的“燭龍”案

文 | 阿寶嘎曆史

更多文章,歡迎點選關注“雲間大彭”公衆号

水漫江東(1)——陸遜為什麼必須死

新版《東邪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