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作者:大灣觀察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大公文彙全媒體記者記者盛大林(文)吳偉楠(圖)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2022年4月27日,“盛載物,盛滿愛——101缽子水禾田作品·張嘉寶衣着”展覽假澳門四季酒店四季茗荟“金沙藝廊”開幕,展覽将持續至5月29日。

這個别開生面的展覽,展出了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創作的101隻缽、100幅畫和100篇精短配文,部分缽子與水太太、時裝設計師張嘉寶設計制作的古風服裝搭配展出。

金沙藝廊的展廳并不大,但展覽小巧玲珑的缽子正合适。光線柔和的射燈下,缽子錯落有緻,個個流光溢彩。那些精美的陶瓷缽子上,繪有水禾田精心構思的水墨畫及其詩文,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四節氣”主題制品,陶瓷、國畫、古詩、節氣等多種各具獨特魅力的國潮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美輪美奂,得到了澳門文藝界的高度贊賞,也受到了澳門媒體界的普遍關注。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結緣“二十四節氣”出于偶然

因為疫情,水禾田近年待在廣州,偶然認識了一位惠州的陶瓷企業家,并受邀參觀了他的公司及其陶瓷制品。老闆問水禾田,你能在我的陶瓷上做些什麼嗎?水禾田說,如果你能做出100隻缽子,我就在上面畫100幅水墨畫。于是,水和田創作了一百○一隻缽、一百幅畫和一百篇短文,并在其中加入了二十四節氣。“随着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就想把國潮和陶瓷藝術結合起來”,水禾田說,“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兩個字,源遠流長,意味隽永,實在太美了!”

二十四隻缽子上的二十四節氣,猶如二十四幅風景畫,略略數筆,寥寥數語,水墨之中蘊含着詩意。比如“冬至”的缽上,畫面是一間寒屋之中,孤燈之下,一人獨坐,一碗熱茶,配文曰“今天黑夜最長。抱膝燈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白居易。”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而如此完美的詩畫組合又呈現于精美的陶瓷之上,委實集衆美于一身,令人陶醉。

雖然從事繪畫幾十年,但在陶瓷上畫畫還是第一次。“畫瓷與畫紙,使用的顔料不一樣,筆觸的感覺也大不一樣。”水禾田說,“陶瓷上的二十四節氣是水墨畫,在宣紙上有那種浸染洇潤的效果,但陶瓷的質地與宣紙太不相同。為了取得那種寫意的趣味,我也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我喜歡這樣的挑戰。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陶瓷,國畫,二十四節氣,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把這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水禾田也頗為自得。他說,陶瓷本身是有價值的,如果再有其他的藝術加持,陶瓷就有了附加值,也就更有價值,“很多老闆就不曉得這個道理”。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藝術伉俪聯手演繹“國潮”

夫唱婦随,舉案齊眉;藝術伉俪,亦為佳話。此次展覽,水禾田還通過與太太合作的方式,将中國古典的服飾藝術引入其中。水太太張嘉寶是一位時裝設計師,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服飾傳承頗有心得。為了配合此次藝術展,她以袍為主題,以江蘇南通的藍印土布為料,設計了數套民間藝術服飾,如藍印花布缽子衣着等。水太太的設計理念是保留古風并融入國潮文化,打造現代人都可穿着的服飾,期望推動年輕人關注及喜愛民間藝術服飾,傳承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讓現代生活更具詩意。這樣的思路及作品與水禾田的詩畫缽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水禾田對“國潮”情有獨鐘。他還有一個新的計劃,那就是“童話中的二十四節氣”,讓孩子與節氣對話,也用水墨畫呈現出來。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熱心公益并助力國際文化交流

水禾田是次展覽,亦是一個公益慈善系列之展。水禾田表示,在設計101個缽子時,已決定要到多地巡回展出,每到一個地方巡展,都将捐出十隻缽子,以資助内地少數民族地區推廣青少年藝術教育,令缽子在盛載物外,還可盛載愛,向社會發放愛心和正能量。本次展覽取名為“盛載物,盛滿愛——101缽子水禾田作品·張嘉寶衣着”,正源于此。澳門幾十位善長積極認購,已獲善款10萬澳門元,并已捐給澳門的“彩虹路”。此前,展覽已于廣州、上海地區展出,稍後還将移師香港、溫哥華、台灣等地展出。

四十多年前,中國内地啟動改革開放之初,“乒乓外交”曾經發揮獨特的溝通作用。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是以體育為媒介,而水禾田則是以藝術為媒介。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過“台灣風光”大型個人攝影作品展。接着,他又在台灣舉辦了内地風光攝影展,進而成為第一個在台灣舉辦内地風光攝影展的華人攝影家。當時,中國大陸與台灣隔離了幾十年,兩岸幾無往來,互相知之甚少,而水禾田用他的鏡頭增進了兩岸人民彼此的了解。随後,他先後在世界各地巡回舉辦了《黃河》《絲綢之路》《大運河》《台灣》等介紹中國的展覽,讓神秘的東方大國展現于世界各地。

實際上,現在的水禾田仍然扮演著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幾十年來,他一直往來于兩岸四地以及世界各地,就是為了促進港澳台與内地的文化交流,也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下一步,他計劃用報紙作為繪畫的媒體,在報紙上呈現港澳台以及各地的風物。水禾田認為,報紙具有時代特色,在報紙上畫出當地景點,會有豐富的層次感,而澳門将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之一。水禾田說:“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有世界文化遺産,倘能結合報紙創作,别具意義及價值。”

陶瓷缽完美呈現“二十四節氣”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公益展覽驚豔澳門

水禾田“打通”多種藝術

水禾田既是畫家,也是攝影家,還是一位作家。幾十年來,不斷穿梭于多種藝術之間。從“畫紙”到“畫瓷”,也有一定的跨越性。水禾田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欣賞一幅畫作,可以從畫中感受到韻律感。欣賞一首曲子,也能從旋律中感受到畫面感。”水禾田說,“藝術既然是相通的,就應該去打通它們。多種藝術融彙貫通了,藝術就會上升到新的境界。”

水禾田認為藝術應該來自生活,也應該走進生活,讓生活藝術化,也讓藝術生活化。而陶瓷就是一種高度生活化的藝術。“藝術不應該高高在上”,水禾田說,“我的所有藝術都是為生活服務的,為大衆所喜歡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40多年前,水禾田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攝影展,每幅照片下面都配有簡短精妙的文字,這一創新曾有三毛眼前一亮并在報上發表文章。細賞水禾田的陶缽作品,每每感受到文學藝術等多方面修養的融合。缽上的水墨畫,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這樣的構圖與巧思與攝影藝術的取景異曲同工。二十四節氣“冬至”缽上引用的“抱膝燈前影半身”和“想得家中夜深坐”,這兩句詩出自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這首詩并不被人熟知,但水禾田信手拈來。“寒露”缽上的配文則曰:“有霜自然寒,名由此而來。獨在異鄉,遙知兄弟登高處,倍思親,少一人在。”此文所引詩句出自王維17歲所寫的成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水禾田沒有直接引用,而是拆散重組,選取字句,别有一番意味兒。沒有深厚的古典文學造詣,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文學再創作。

“畫照片”,是近年美術界流行的一種現象,也一直備受争議。所謂“畫照片”,主要是指照着照片繪畫或者畫繪得像照片。作為攝影家兼畫家,水禾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藝術創作不竭的源泉,寫生是畫家積累創作素材、汲取藝術營養的重要方法,但用攝影記錄生活并作為繪畫藝術的素材也未嘗不可。他說,“把照片的景象畫下來,必然會注入畫家的情感,包括對生活的了解,畫出來的作品與照片肯定是不一樣的。”

三毛寫水禾田的文章:一幅水禾田

愛友水禾田之可愛在于他極度自然與樸素的性格,跟他相處的感覺是完全釋放與自由的。

水禾田的行蹤遍及台灣、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歐洲及中國大陸,這和他熱愛旅行與攝影有極大的關系。一個酷夫妻間的苦行者,用相機诠釋了他所關愛的生命與大地。

事實上,這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能文、能畫、能拍、能設計,這一切又一切,使這份攝影工作的先覺條件更具潛力與内涵。

我喜歡水禾田所有的攝影作品集,最先出版的一集是兩天前才在香港見到的,喜歡他精選的圖檔,更愛在每一幅畫之下所附的短句。事實上,一幅照片有它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加添照理說是不必要的,但是,在這本攝影作品中,水禾田寫出了一個攝影工作者對藝術的真誠看法與心得,其中有一句話說:“我感覺,每一件事物,在它的深處,一定有其真正的偉大和永恒,是以我狩獵......”就憑着這句話中所蘊含的心靈之美,他眼中所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和芸芸衆生,便被賦予了尊重和贊美,更何況他具備高水準的技巧。

出版攝影集是寂寞的,它很難成為流行書籍,但是畫面的價值,在我主觀看來,更富“再創造”的本質和功能,一幅照片,在不同年齡與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眼中,所看出的故事,比較文學作品是更千變萬化的。

不記得那一位作家說過,一件作品的偉大固然在于作者,但是,讀者的再創造又給它添加了不同的生命。在這短短和匆促寫成的短文中預祝水禾田攝影生命永不停止。

水禾田簡介

水禾田,真實姓名潘景榮,攝影家、畫家、作家、導演。1946年出生于廣東南海,畢業于香港,長期從事攝影和藝術創作,作品曾于中國、新加坡、東京、加拿大、美國、澳洲、菲律賓展出。作品被美國波士頓MIT美術館及澳門賈梅士美術館收藏。1985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1988年獲香港藝術聯盟第一屆攝影家獎、2005年獲中國上海馬爹利頒藝術家年獎、2006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産中心邀請參加拍攝計劃,為大陸攝影藝術做出很大貢獻。曾于香港《快報》《星島日報》《香港經濟日報》、加拿大《星島日報》等多份報刊撰寫專欄。近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并于其“水禾田制作室”進行攝影、繪畫等創作。

每日浏覽更多新聞資訊 關注香港大公文彙傳媒集團官方頭條号:大灣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