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作者:南國今報

“我發現第4塊了!”5月22日上午10時許,柳州市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的一座長亭内,幾張長桌前圍坐着約20名兒童,他們手裡拿着錘子、鑿子等工具,對着面前一塊硬泥土不斷地敲敲打打,不時有人發出驚喜的叫聲,這是怎麼回事?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原來,這是博物館舉辦的公益社教活動——模拟考古,也是本次文博旅遊藝術周的系列活動之一。孩子們在社教老師的指導下,認識考古發掘中常用的工具,并借助它們在“土塊”中慢慢挖掘出“恐龍化石”,并參照模闆拼裝起來。活動面向6歲-18歲的少年兒童,5月18日,主辦方開放了20個名額供預約,結果當天就報滿了。還有一些家長給孩子報了個“替補名額”,并趕到現場圍觀。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當日上午,社教老師向孩子和家長簡單介紹了博物館的由來,以及本次體驗活動的流程,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後将活動用的“全副家當”,人手一套地發放到孩子們手中。記者看到,每人手上的小工具為塑膠制成的錘子、鑿子、小刀、刷子、放大鏡,他們要用這些工具,從一塊巴掌大的石膏“土塊”中,挖掘出零散的“恐龍骨骼化石”,然後再把它們拼裝成完整的樣子。而這些“恐龍化石”,則有三角龍、霸王龍、劍龍等,随機發放,拼裝好後可以帶回家。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僅過了10多分鐘,7歲半的“小棉花”就率先把全部“化石”都挖出來了,雖然她笑稱自己是“暴力拆解”,但挖出來的“骨骼”卻都是完好的,在旁的大人都不由啧啧贊歎。不過,在拼裝環節,心急卻有點缺乏耐心的她,就得和爸爸一起完成了。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據現場從業人員介紹,模拟考古是一種體力、耐力、腦力并重的體驗活動,需要小朋友有一定的力量将模拟土塊敲碎,挖掘出動物骨骼;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思考能力,才能将零散的部件組裝成一個完成的“恐龍化石”。

通過活動,既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學習考古知識,增長曆史文化知識,并感覺考古專家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培養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三角龍、霸王龍、劍龍……這群“小考古家”在白蓮洞大有“收獲”

“這些活動非常好,隻要搶得到名額,我們都會參加。”家長陳女士說,她的兒子陳昱昊今年8歲,好奇心很強,對各種能長知識的趣味、公益活動樂此不彼。此前,他還參加過幾次類似的手工活動,所不同的是,他充當的是“志願者”角色,即主辦方先召集小志願者進行教育訓練,到了活動當天,現場執行活動的“從業人員”,教小朋友們動手的“老師”,都由他們這些小志願者擔任,全程沒有大人參與。

陳女士也希望,今後有條件的時候,也多舉辦一些類似的“雙重考驗”活動,讓孩子們既提高動手能力,又能增強社會責任感群組織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