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行走百萃源

作者:齊魯壹點
青未了|行走百萃源
行走百萃源

若荷

從伊家村明亮的小巷裡出來,乘車約十幾分鐘,剛好到達百萃源。

一座彎彎的小橋橫架在前面,等走近了才發現,鋪展在眼前的竟是一個波光粼粼的水蕩。

隻是在這裡,這個水蕩顯得尤其循規蹈矩,不同于大江湖泊那樣繞山環村,亦不同于一般山泉小溪那樣曲折蜿蜒,而是寬窄有度,筆直如渠,仿若一條人工挖掘的袖珍“運河”。

四月的陽光,在水面跳蕩,仿佛碎金濺進眼眶,令人暈眩。岸有水草、蘆葦的簇擁,綠意在兩岸縱行,深邃、濃郁,于風中蕩漾。

在水上絲竹的樂曲中,如畫的倒影在身旁一閃而過。那些彎彎的橋索,就是它們彼此聯結的紐帶。

除了縱橫交錯的小路,規整成方的田地也擡高了幾分。經這條條河流的襯托,在這彼此連貫又水陸阻隔的地方,顯山露水地展示出一片片寬闊的土地,現出花草掩映的大田和一片片蘆葦。厚重的土地,讓人看了都想伸手插進土裡,捧一把放在手心,親近它贊美它。

這是對土地的敬仰與崇拜。人類對土地的崇拜,從來就不曾消失。

在這織水成網的地方,踏徑而去,迎面而來的還有一個個草苫的涼棚,就像古時十裡亭台搭起的驿站,讓人想起“雁啼雲背月,人語水邊村”的暖意,又想起“送君千裡,終有一别”的壯行,然而在這裡,前來遠足的人往往都嬉笑開懷。

水蕩中,一排黃色遊艇和橡膠筏靜靜地泊在岸邊,幾間草房矗立在離河幾米遠的地方,這便是水上漂流和觀光船隻管理處了。高摞的救生衣一件件發下去,十幾個人一組依次登上遊艇,飛速旋轉的螺旋槳排開綠綢一樣的水面,兩岸景物便迅速向後而逝。

風在青翠的葦葉尖上輕輕撥動,舞蹈着的水鳥啼出脆聲的鳴叫。如若在夜晚,想必它們還會和水波一起吟風弄月。

清涼的水汽在逆風的纏繞下,挾着水花兒撲人面頰,綠的目光在面前忽地朗潤起來了。

悠然、惬意地坐在觀光船上,放眼望,幾十米寬的水面,蘆葦在兩岸茂密生長,水蒲點綴在它們中間,水生植物在這裡已然織成了綠色屏障。

水流向南或向東洶湧滔滔。它們流動的方向,就是魚蝦、菜疏、瓜果最為鮮美的地方。除了蘆葦,還有菖蒲、香蒲、慈姑、梭魚草、水竹芋等也在這裡搖曳青蔥。

這裡不僅出産魚蝦,還盛産蔬菜、水果,還有家禽和植物的豔麗花朵。它們,像隐藏在深山不染俗世雜質的女孩,讓人看了便會覺得多了幾厘清新,幾分愉悅。

遊艇一路穿梭而過,船頭劈波斬浪,激起一道道翻騰的水花。一隻隻白鹭被槳聲驚起,在河面的上空盤旋踯躅。在這片廣闊的水域之上,藍天将白雲分割成一塊塊冰川。正午濕熱的氣溫,在這藍天白雲的冰川下變得清爽不已。

肥碩的魚兒從水下頻頻探出身體,以尾拍打着水花兒,在人面前撒歡,仿佛是一出早有預謀的表演,恰到好處,又十分偶然,給人送來一份永遠無法複制的快樂。

它們躍出水面的刹那,潑刺、潑刺的聲音也相繼傳開,于是百萃源,又到處撒滿了歡聲笑語,兩岸美景與水上誘惑,引得遊人目不暇接。

除了這樣的河渠,隆起的土地上,一行行果樹已安家落戶,遠遠的,你看不清果樹的品種,但有從業人員介紹:蘋果、梨、葡萄、櫻桃、冬棗、蜜桃……

在這果樹覆寫的地方,與之一同牧放的還有當地的土雞,這樣的養殖方式,在科學上叫立體養殖,土地因家禽的糞便得以肥沃,家禽則以覓食草籽、草蟲為生。

青草叢生的大田則用來牧放鵝鴨。我探頭朝樹林裡望了一眼,看見紅羽、黑羽的雞們正在草叢中悠閑散步。在這幽深的水上森林裡,它們的世界無聲而又靜寂。

青未了|行走百萃源

選擇家禽在果樹林裡放牧的好處是它們生長緩慢,肉質鮮美,飼料成本低,不僅可以收獲禽蛋,還可以有效消滅果樹上面的蟲害。

面對突突而來的遊艇,這些散養慣了的雞們一點兒也不害怕,依然站在草沒雞腹的地方,晃動着雞冠尋找草叢中的美食。除了牧養的雞鵝,河中的野生動物亦在這裡安然生存。

成對的野鴨與我們不期而遇,卻并不懼我們的幹擾,仍然安靜地浮于水上,一對對,一雙雙出行,并且親密地交頸,毫不避人地公開它們的戀情。魚兒則和魚蟲、水草共生,撷取豐富的營養物質。

對于水,它的生命是流動的。流水不腐便是這個道理。百萃源,既有百樣葳蕤青蔥的植物,又有潺潺不竭的水源,好支撐它一年四季的豐盈收成。

這裡氣候舒适,溫和宜人,既不延誤桃李開花,又不耽擱鳥兒過冬,更不誤及機農作物和瓜果蔬菜的長成。很難想象,在這雨水不豐的北方,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堪比江南的水鄉?

百萃源的糧食和蔬菜,就是汲取了當地深井裡的水分,才得以健康茁壯生長。它成全了高高的蘆葦,成全了低矮的水草,成全了嬉戲水間的野鴨、白鹭,成全了各種各樣的水鳥,在這裡栖息,在這裡作巢,讓挾着青綠的葉片做它們的婚房,做生命裡的堅實的保障。當燕子翻飛,白鹭起舞之時,這裡正現出一片盎然生機。

有人說,到百萃源,就永遠不怕天空和環境污染,不怕瓜果和蔬菜污染,此言不虛。這個多立體式養殖基地,以生态種植、綠色養殖為主,從田頭,到水源,實作全程科學管理和環境養護,提倡環境教育和綠色出行,為開發生态旅遊提供了基礎條件。

同時與旅遊者、經營者、當地居民等的協調合作,達成互信互利的良性合作機制。他們的承諾,就是在糧食、蔬菜和瓜果的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一滴濃藥,一粒化肥,用自己種植的大豆磨碎撒到地裡給蔬菜供給營養,從源頭改良土壤,将無污染、無農藥、最健康的蔬菜輸送出去,安全抵達每一個市場和入口,安全抵達百姓的飯桌。

提起百萃源,附近的村民就會想起一個人,這個人,先在當地經商,積累資金後回饋鄉裡,他就是桓台縣伊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繼俊。他的事迹在當地可謂是一個傳奇。他不僅上司鄉親把村莊治理得“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院落整潔、馬路通暢”,還帶領村民發展農業旅遊、特色鄉村餐飲,走向創業和緻富的道路,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當了一回勞工,徹底過了一回不出村口就可以找工掙錢的瘾。

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着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而伊家村,幾年前村裡還街道髒亂,污水橫流,許多廢棄的房屋旁雜草叢生,村莊顯得格外破敗,如今是錯落有緻的新居,窗明幾淨的家院,花草點綴,薔薇繞牆,一幅生機勃勃的新農村風貌。

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現代化的村居,别墅式的房屋設計,進入庭院,院子是村民放置用具的地方,跨進客廳可以看到樓梯和兩側的房間,一道花牆将别墅與外界隔離開來,既保障了社群的安全又友善人們在園子裡散步,聯系感情。環境靜谧,行人悠然,路邊花叢點綴,路面幹淨整潔,俨然一幅現代化桃花源般的鄉居畫卷。

走在院中曲折的小路上,欣賞着開着粉的、白的、深紅色花的低矮的花卉,幾株樹木間雜院中,空氣中散發出陣陣醉人的清香,村委辦公室,接待室、閱覽室等等就環繞在周邊,桌椅闆凳布置的井井有條,擦拭的幹幹淨淨,科技圖書、文學書籍擺滿書架,湧現着鄉村文化的氛圍。隻是與村中民居比起來,建築外觀不但不豪華看上去還有一些簡陋。

環境的安排代表着主人的心境,坐在村委辦公室裡享受着室内的清涼,品味着圖書閱覽室裡的書香,你能感受到一種人心的凝聚和積極樂觀的心态。它讓人發現,越是高品位、超優雅、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越能顯示出它的高規格和所謂的“奢華”。所有的設施和規劃,都集中在為村民謀福利上。

青未了|行走百萃源

2016年,經王繼俊反複考察認證,以綠色生态養殖為目标的百萃源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在桓台縣荊家鎮伊家村落成,經與村民搭成的土地流轉協定,公司先後流轉土地2100餘畝,種植各類采摘果樹300餘畝、有機小麥200餘畝、有機蔬菜50餘畝,栽種綠化苗木20000餘株……

截至目前,整個基地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生産工廠中的房間3.5萬平方米。而這些項目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就是他們當地的村民。這一舉措得到村民的真心擁護。這樣的舉措,免去了他們既不能侍弄土地,又舍家撇業到異鄉打工之苦。

曾經的打工時光,讓那些跟随了幾輩人的土地幾近荒蕪,經過土地流轉,百萃源擁有了土地使用權,村民則在通過基本崗位教育訓練後成為了公司的員工,不但有效解決了剩餘勞動力問題,而且還讓土地流轉後的村民獲得雙重收益,他們由農民變成了員工,用同樣的勞作和付出,展現了不一樣的報償與價值。

2017年10月,桓台縣鄉村旅遊協會在百萃源舉行成立大會,協會的成立,把分散的旅遊資源要素凝聚起來,更加促進了企業的抱團發展。他們團結起來,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一起奔向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共同目标。

在老齡化的中國,有這樣一個人群,他們老了,孩子們卻不在身邊。生存的需要把他們從老人們的身邊帶走,而那些需要耕種的土地,需要看管和收獲的莊稼,卻都被無奈地扔給了這些守望家園的老人。不光是孤獨的莊稼地,羁絆他們的還有兒女托付的幼小的孩子。

當村莊建起了大型托幼機構,建起了現代化農業生産線,這些老人生活與娛樂,生産與工作,就都有了歸處。我在百萃源各區大田裡散步時,曾經看到兩位年齡約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正在田間勞動,看我們從田邊走過,他們直起原本彎着的腰杆,拄着手中的鐵鍁目送你從旁邊走過。

你從旁邊走過,有他們慈祥的目光望着你,會讓人感到靜谧的時光更安祥,更溫馨,有他們管理的田塬,你會感到禾苗生長的更茁壯、更旺盛,是他們,給了這片廣闊家園的無聲的守望。

初夏時節,其他地方的瓜果還沒有落花,百萃源早熟的西瓜就已經上市了。壘球大小的西瓜,不是匍匐在地上,任其随秧蔓生長,而是懸挂在瓜架上,用草兜嬌慣地兜着。一壟壟瓜架惟恐擔不起它們的重量,因而捆紮得低矮結實。

這種小小的西瓜,在這裡被叫作“紅玉”,就像一個鄰家女孩的名字,聽起來就楚楚動人。那天的西瓜,和其天生麗質的主人一樣,一個個安靜地挂在架上,正為将來眉目如畫的自己,安度自己的碧玉年華,就連皮白個大的脆瓜,也擁有了一個洋氣的雅稱——“伊麗沙白”。

五月到百萃園,不僅是來賞花、觀景,還要品嘗甘甜早熟的西瓜和脆瓜。

那“十裡相送”的涼亭,在這裡派上了用場,那石的桌凳,被休憩的人們團團圍坐。當遊遍十裡“水鄉”,一片沁着香甜的瓜果送入口中,你便知道了這涼亭的好處。

它不是見證别離的長亭、短亭,而是轉門為來往遊客搭起的驿站,一邊緩解勞累,一邊釋放心靈,以求一份安适從容的心态。一片香甜的瓜果送入口中,好像能品咂出葡萄酒香的滋味。

在園中工作的大姐看你兩手吃空,忙端起一塊誠懇相讓:“再吃一塊吧,這瓜可甜呢!”看看同行的遊客,都是欲罷不能的醉意。

為友善人們遊覽,這裡的園區分别給以恰當的命名,如“西瓜種植基地”“南陽月季基地”,“向日葵花田”“荷文化長廊” 等等。另有“觀光悠閑度假村”。深咖色木牌豎在田頭,用箭頭标出南北方向的旱路水路。

鄉村美,首先是文化美,鄉村旅遊,需要的是文化引領。從悠然的河渠渡船而去,你可直奔瓜果基地嘗罷瓜果,沐着月季的花香和田園風光,收起沉迷于花容麗影的手機,去探望一眼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各種食材,掐一把地裡生長的新鮮韭菜,聞一聞濃郁的韭之味,也能令資深美食家為之陶醉,純正,且無蔬菜安全之憂。

青未了|行走百萃源

人來于水中,無不喜愛山水,有水的地方,才是風景最美的地方。在祖國大江南北,水和山可以成為一景,水和植物也可以成為一景。水養育了水中的植物,養育了莊稼和居住在水邊的人們,土囤積了湖泊,也肥沃了厚重的土壤。

水給人的不僅僅是四季裡的溫暖如春,還有綠色的崛起,生命的意義,它是農業的命脈,是全面建設小康的強大力量。原水的健康,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以,水與人類的情感連接配接更為緊密。

在距百萃源農業生态基地不遠的地方,有個著名的湖叫馬踏湖,它位于桓台縣境東北部,湖中有五賢祠、魯連井等十八處名勝古迹,以“北國江南、魚米之鄉”而著稱。百萃源,就是利用了馬踏湖濕地生态環境的優勢,清理淤泥,淨化河道,引水入渠,将原本單一的田地和濕地打造成清新亮麗的農業生态基地。

他們以農村旅遊開發為主,農業自動化種植為輔的發展思路,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農業生态旅遊的宏偉藍圖,實作了生産生活方式轉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如我從一本宣傳冊上看到的那樣:一望無際的田野、寬闊清澈的河流,從視野的盡頭彙入百萃源景區,仿佛進入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美麗幽靜的環境令人流連忘返。

第一次去百萃源,我就想到了馬踏湖,這裡盛産葦、蒲和葦蒲制品,馬踏湖,也因出産金絲鴨蛋而走進千家萬戶,讓人熟知了這個“北國江南、魚米之鄉”。

清朝初年,有人去南方經商,其間引進蓮藕在馬踏湖一帶種植,自此,各種美食制作方法陸續傳開,金絲鴨蛋、姜末涼拌白蓮藕,就是北方人家常見的家常菜。有人甚至做得一手上好的蓮藕粉、蓮子羹,而成為擺賣茶品的招牌。

夏末秋初,北方溫差較大,正是人體潤燥護肝的時候,一碗桂花蓮子羹溫中散寒,補心益脾,暖胃止痛……蓮藕的好處家喻戶曉。當地人喜愛蓮藕,若家中貴客臨門,取上好的蓮子羹沖沸待客,再多的寒喧,也趕不上這一碗羹湯裡的情感濃郁而滾燙。

我曾在馬踏湖民俗風情旅遊節上欣賞過舞蹈《放荷燈》,邊舞邊歌,詩意朗朗,當地人們在長期辛勤勞作過程中,聚集了民間的智慧,以肢體語言與詩歌文學的樣式,表達對天地日月的崇拜和對新時代、新生活的感恩。

如今的馬踏湖給百萃源注入了新活力,當地政府圍繞百萃源開展各種旅遊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給打造當地人民的綠色生活奔向小康帶來了動力,富裕了的鄉村青山秀水柳暗花明,人居環境和公德心建設一片生态、祥和的景象。

等把整個百萃源遊覽下來,再回到來時的小路,站在彩虹般的廊橋最高處,目光俯瞰前方的時候,它眉清目秀的全貌,頓時又把我吸引了,震撼了。

視野的開闊,加強了風景的縱深感,從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河流波光粼粼,田地纖陌縱橫經緯分明,好一幅鄉村振興的秀美畫卷!

這幅畫卷,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争力為導向,堅持農業高品質發展為目标的。

他們的當家人王繼俊說得好,隻要我們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文化興盛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賦予鄉村振興高品質、持續發展的深厚内涵,那麼我們打造品牌鄉村旅遊、建設美麗鄉村的舉措,定會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一路飛揚。

(圖檔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中華散文》《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滿族文學》《名作欣賞》《青島文學》《延安文學》《少年文藝》《山西文學》《青年作家》《黃河文學》《時代文學》等知名報刊,作品編入國小國文課本、高中國文試卷和中學生拓展閱讀課本,入選《中國散文年選》《中國精短美文精選》《中國好散文》《中國散文排行榜》等選本。著有《悠悠茶香》《像一片葉子一樣成長》《高天上的流雲》等多部散文集。曾獲“沂蒙文藝獎”“齊魯散文獎”“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中國金融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

壹點号若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