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作者:軍史檔案

這可能是大陸近代規模最大的知識青年運動了,随着毛主席一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号,2000多萬知識青年就像一陣狂風一樣,席卷了整個中華大地,這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上山下鄉運動。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不過對于這次的運動,在當時很多人都不了解,隻是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跟随着毛主席的号召,參加了這次的運動,但是在多年之後,人們回首往昔的時候,才終于明白毛主席當年的所思所想,而在明白了這些事之後,都不由的被毛主席的高瞻遠矚所折服。

随着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相繼勝利,中國持續了數十年的動蕩時期終于結束了,在毛主席的上司下,全國人民都過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而和平的年代中,大陸的人口不斷的增加,新中國成立後沒幾年,大陸的青年人數就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峰,整個中國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在這樣的景象背後,毛主席敏銳的發現了一些問題。

當時大陸雖然在一步步的向前進,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不停的邁步,但是在城市中,我們依然沒有足夠的崗位來安放這些年輕人,這就導緻了當時的城市中,不少上過學的,知識的青年無所事事。但是在農村,這一個情況恰恰相反。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那個時候雖然在努力地向着工業國家轉變,但是農業依然是我們的支柱産業。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毛主席十分地重視農民的問題,而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廣大的農村地區有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各個農戶家裡無論是土地還是生産工具都不多,并且大多數人使用的生産工具十分老舊,落後,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一當時的情況,農民們幾乎沒有任何抵禦的手段,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毛主席在1951年的時候,提出要讓農民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今天老李家缺個犁耙,去找老王家裡借,明天老王家裡要用鋤頭了,就去老張家裡拿,誰家田裡出問題了,大家一起想辦法,形成一個個互幫互助的小組,毛主席提出的這個建議很快就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普及開了,而通過一個個試點的經驗總結,在1953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發展農業生産合作社,但是在大規模的開展合作社之後,一個重要的問題開始暴露,那就是缺乏會計人才。

那個時候農村裡幾乎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對于這種識文斷字,還要算數的工作很少有人能夠勝任,在沒有會計的時候,很多合作社都是靠農民們自己記錄,雖然這種粗略的統計十分容易出現問題,也經常給工作帶來麻煩,但是這已經是當時最優的解決方案了。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在農村合作社提出之後不久,毛主席就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那個時候,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毛主席就提出了上山下鄉的雛形,當時在毛主席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中國小畢業生的主要工作方向和工作途徑就是到農村來。也正是這個時候,毛主席提出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号。

當時在毛主席在提出了這個建議之後,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響應,畢竟因為那個時候城市裡工廠職位雖然在增加,但是始終無法跟得上當時人口的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所有人都想要為祖國的發展發一分光,出一分力。

幾乎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們的蘇聯老大哥在1954年開展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和以往隻是動員農民的墾荒運動不同,蘇聯這次在1954年到1956年的時間中,從城市抽調了超過27萬名青壯年勞力,這個舉動直接緩解了當時蘇聯農村勞動力短缺以及糧食短缺的雙重問題。

受到了蘇聯的影響,在1955年的時候,大陸第一批上山下鄉的隊伍就出現了,這是當時北京郊區的五名青年,他們想要為祖國多做一些貢獻,是以在得到了準許之後,組織了一支60人的隊伍,前往溫州的大陳島進行開荒。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1956年,大陸正式提出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号,并且将這寫進了我們的檔案中,這也正是上山下鄉運動的正式開始,可是雖然這個時候已經知識青年陸陸續續的開始上山下鄉,但是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一直到1968年前後才真正開始的,因為在這期間,發生了一起大事件。

在1956年前後,我們和蘇聯之間的關系越發地緊密了起來,主要是因為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蘇聯開始将我們視為戰略合作夥伴,這個時候的蘇聯開始對我們進行大規模的援建,著名的156計劃就是在這個時候的事情,當時蘇聯在原本給我們援建的計劃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加碼,這個計劃讓我們的工業化道路從最開始的踽踽前行,到跑步前進,是以在那段時間中,城市中的青年也漸漸的進入了日益增加的工廠中進行鍛煉和學習。

遺憾的是,因為蘇聯的野心被毛主席所發現,是以在60年前後,中蘇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并且在這個時候,三年自然災害發生,全國各地的糧食等農業産品大幅度減産,城市中的糧食供不應求。蘇聯也趁此機會,在我們的邊境陳兵百萬,要求我們還清所有的外債。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更糟糕的是,此時距離新中國成立已經十多年了,而在這十多年的時間中,我們對于人口的計劃沒有絲毫的限制,在多子多福的落後思想下,大量的新生兒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出生而到了1960年前後的時候,大陸的人口數量幾乎是以爆炸的方式開始增長,據統計,在1949年的時候,大陸人口數量大約是在5億左右,而僅僅過了11年的時間,到了60年的時候,大陸已經有了高達六億六千萬人口。

人口增多,蘇聯援建項目下馬,自然災害頻發,并且需要還蘇聯的外債,在這樣的困境中,上山下鄉成為了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上山下鄉的工作開始在上級有組織有計劃的情況下緩慢的進行着,但是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的多。

在1955年前後提出上山下鄉開始到1967年之間,在毛主席的上司下,知識青年下鄉的計劃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甚至在這中間,還有不少人是懷着崇高的理想,主動到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支援的。這些知識分子很多都是經過了那個艱苦的歲月,知道奮鬥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時間的發展。毛主席發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的國力不斷增強,和平時代到來以及日漸富足的生活讓很多年輕人都有些飄飄然了,在一部分年輕人身上,甚至已經看到了一些享樂主義的影子,他們沉迷于城市中豐富的生活,漸漸的忘記了艱苦奮鬥,甚至有些已經漸漸忘記了革命,他們對于農村地區的同胞甚至有一種輕視在。

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為了支援城市的發展,農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可是沒有知識分子的推動,農村的發展卻怎麼也快不起來,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情況都是正常的,是我們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毛主席卻敏銳的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以後的年輕人很有可能會否定革命先輩的成果,他們将安于現狀,失去冒險創新的精神,失去拼搏奮進的勇氣,而如果我們年輕人失去了這些寶貴的品質,僅僅隻是将一切都着眼于自己的舒适,為了安穩的日子,那麼這将會是一場災難。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是以在毛主席看來,這些知識青年必須要接受磨煉,就像那些士兵一樣,生活在戰争年代的士兵雖然遭遇了一些苦難和折磨,但是戰争時期給予他們的磨煉也是和平時期所得不到的,毛主席希望新一代的青年可以扛得起整個國家的發展,帶領着國家向着更強大的方向前進,是以在1968年的時候,大陸開展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

這次的上山下鄉運動和曾經有組織有計劃地上山下鄉運動不同,這次的規模之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城市知識分子終于體會到了在書本中無法學到的東西,曾經在城市裡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以為整個世界都是這樣豐富多彩的,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是他們當他們來到農村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一切和自己是不一樣的,這個世界上不止有燈紅酒綠的城市,還有蒼茫的大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車水馬龍的,也有塵土飛揚的。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舒适房間的房間,還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烈日灼人的農田,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們沒有見過的東西,并且他們也将會發現,這個世界并不如他們想象中那般完美。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在上山下鄉的過程中,許多知青遭遇了他們人生前一二十年都沒有遭遇過的事情,他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讓他們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沒有農業生産經驗的他們幾乎無法完成農業生産,他們的口糧幾乎全靠當地老百姓的接濟,在城市中,他們曾經看不起那些農民,但是在這裡,他們也嘗到了被人歧視的滋味,他們遭遇的打擊簡直可以說是噩夢級别的。

一些知青在城市裡的時候幾乎是被衆星拱月一般地捧在手心裡面,但是當他們面對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時候,卻無法支撐,曾經拿着書本和鋼筆的手如今握上了鋤頭和鐮刀,曾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他們如今在炎炎的烈日之下在農村進行勞作,無數知青對這種生活抱怨連天,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

曾經幼稚的他們開始在和人們打交道的過程中變得成熟,他們不再按照書本上的東西死闆的套用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開始學會了分析,開始學會了思考,他們對于問題的解決能力在不斷的提高,而且就像老話說的一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在這樣的生活中,他們對于曾經的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也學會了自立和自強,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了這樣的磨煉之後,他們明白了曾經的生活有多麼的珍貴,在讀書和農作之間,一部知青選擇了讀書,他們在傳回城市之後,越發的刻苦了起來,在後來八十年代的留學中間,曾經當做知青的人幾乎占了一大半。在有了這樣的經曆之後,許多文學作家的創作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他不再隻是描寫那些虛無缥缈的東西,他們的創作思路也有了極大的提升,就像曾經一位知青說的那樣,上山下鄉讓他們真正的了解了刻寫在農民皺紋中的艱辛,這條道路讓他從一個驕傲的學生變成了一個真正可以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人。

對當時的農村來說,知青們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發展,知青們給農村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并且他們帶來的知識和所見所聞讓農村的發展速度大大的加快了,許多進階知識分子利用他們自己的知識改造農村,大大的提高了農村的生産力水準。

上山下鄉對于農村的推動也不僅僅局限于生産力上,因為上山下鄉運動的發起,廣大的農村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知識的力量,我們廣大的農村開始重視教育,這對于農村教育的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毛主席為何号召千萬知青上山下鄉?時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遠矚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因為知青的上山下鄉,農村的醫療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因為上山下鄉運動的發展,赤腳醫生下鄉運動也全面展開,這不僅讓當時農村醫療水準有了巨大的提升,更是為後來我們廣大農村地區的合作醫療制度提供的堅實的基礎。

另外,在農村的所見所聞也讓很多知青真正地見識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為後來衆多鄉鎮企業的建設埋下了伏筆。就像當時毛主席所說的,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上山下鄉運動讓知青在實踐中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深刻地明白了什麼叫做群衆,明白了什麼叫做團結群衆,他們也明白了什麼叫做實際,上山下鄉運動用最真實,最樸素的方法讓新一代沒有經曆挫折的年輕人明白了什麼叫做實事求是。明白了勇氣與拼搏的重要性。或許在這期間有人受到了傷害,但是對于整個中國來說,這也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