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的朝聖

一直向往的陝西之行終于出發了。

在這片黃色的、英雄的土地上有我念念不忘的大秦帝國,有我一生信仰的延安聖地,還是炎黃鼻祖的栖息之所,正是這些恢弘的曆史畫面在我眼裡揮之不去,陝西之行就賦予了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更成了洗滌靈魂的朝聖。

曾用兩年時間,讀完了孫皓晖六部十一卷五百四十多萬字的《大秦帝國》。仰望先輩們在光榮與夢想的征途上留下人生的卷卷篇章,我興奮不已,熱淚盈眶,偉大的民族,偉大的人民,雖然曆經劫難,但生命永恒。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激勵着我,我熱切盼望着親眼目睹嬴政的風采,向往這片神奇的土地。

披荊斬棘,宵衣旰食。秦始皇赢政三十七年艱難跋涉統一中國,雖然秦帝國統一中國十五年亡,但“秦制”從西漢東漢一直延續。秦帝國的偉大之處,不僅統一中國,更統一文明,統一文字,統一生産方式,統一了穩定的國家形式。 魂牽夢繞的兵馬俑終于震撼地展現眼前,千人千面的秦人,手中的戈矛已灰飛煙滅,但凝重的威嚴,剛毅的眼神,堅實的腳步,讓我依然感受到堅守的國土不可侵犯,守衛的父老妻兒不可欺淩。瞬間,我的眼淚充盈眼眶,鼻子酸處。浩瀚的一二三号坑,矗立的千百将士,豪邁地向我走來,吟唱着“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生,百年國恨,滄海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甯,秦有銳士,誰與争雄”。

秦帝國突然滅亡,有兩個原因。一是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不惜以累積民怨為代價追求宏大功業,修路治水建宮,導緻颠覆性惡變,這是秦滅亡的直接原因。二是在“凡有血氣,皆有争心”的時代,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十二年後冒出星星之火,也就不足為怪,這是當時社會的土壤,也是時代精神。秦始皇驟然消逝于曆史的天宇,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幕深刻悲劇。

導遊解說的話語在我耳邊響起“嬴政是以戰争結束戰争,統一中國”。毛澤東評價秦始皇是“偉大的暴君”。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僅49歲。十三歲即王位,二十二歲親政,戰國在位二十五年,秦始皇在位十二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是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更是中華文明的開創者。

與波瀾壯闊的曆史相比,人的生命何其短暫,幸福着的人們常常忘了我們從哪裡來,忘了曾經的英雄,拯救我們于火海。

延安,窯洞,小米,南瓜湯,這些樸素的詞,串出了一個艱難的民族,一個英雄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站立在延安楊家嶺,走進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居住的窯洞,那幾個平方的“房間”,就着一張簡陋的辦公桌,一張床就是他們的家。1935到1948年,延安作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為中國人民解放鬥争的總後方。十三年間,經曆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整風運動,大生産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曆史程序的重大事件,由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在這裡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在這幾個平方裡運籌帷幄改變世界格局。我們不能忘了窯洞,更不能忘了延安精神,決不能忘了,我們從哪裡來。看着窯洞,我眼前浮現出老一輩革命家穿着破棉襖,點着煤油燈,指揮千軍萬馬的場景。

前者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者是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豪邁。任何民族都需要英雄,是他們史詩般的壯舉塑造了中國。這讓我想起毛主席在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管主席這句話是開玩笑還是調侃,我相信任何人都毋庸置疑,他們是華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煙雨蒙蒙中,我們到了黃帝廟,軒轅黃帝的陵前。這是祭祀的天氣,我們踏着青石闆,仰視華夏五千年鼻祖軒轅黃帝,仿佛看到黃帝在涿鹿與蚩尤大戰,十個回合,終于禽殺蚩尤,統一中原各部落。軒轅,姓公孫,後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黃帝統一華夏,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在這片神奇,英雄的土地上,黃帝統一華夏,結束中原各部落互相攻伐的局面;秦始皇統一中國,以戰争結束戰争;毛澤東建立新中國,推翻三座大山壓迫。偉大的軒轅黃帝,秦始皇,毛澤東,都在陝西,中國的心髒,奠定中華。

朝聖之旅,讓我一路唏噓,一路感慨,偉大的民族,英雄的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脈代代相傳的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文字、文明傳承至今。

傳回的路上,我們到了小平故裡,中國改革的 計師,扭轉中國命運的鄧小平故鄉,看到農家小院裡的小男孩如何走出蜀道,如何幾經周折,如何力挽狂瀾,讓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人的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如宇宙的一粒塵埃,瞬間灰飛煙滅,然而,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生命,串聯起來,延續着,傳承着,推動曆史的車輪。獨特的中國元素,邁着氣壯山河的步伐,沿着一帶一路,擠進世界列強。

朝聖之旅,讓我重新認識生命,重新認識人的價值和活着的意義。不能忘了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