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作者:世界知識畫報
畢加索曾在多個城市生活過,西班牙的馬德裡給了他高等藝術教育的功底,巴塞羅那賦予他靈感和創作的自由,巴黎的光怪陸離開啟了他立體主義的探索,安逸的意大利生活賜予他愛情與創作上的新古典時期⋯⋯然而他永遠沒有忘記故鄉馬拉加。這個位于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終年被地中海日光覆寫的城市給了他生命最初的十年。

天堂般的城市

馬拉加是西班牙第二大地中海港口、坐擁第五大都市圈。也許是西班牙古迹太過豐富,安達盧西亞省又是文化曆史底蘊極其深厚的地區,馬拉加的光輝常被臨近的古城舊址遮蔽。擁有近3000年曆史的馬拉加位于地中海太陽海岸,一直以來都是經濟貿易發展的中心。在這裡,多種文化自由地融合發展,賦予城市靈動和活力。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劇場、伊斯蘭教的建築與美食、宏偉的基督教教堂、舒緩綿長的海灘,以及林立的現代高樓,共同打造着馬拉加的多彩紛呈與自由韻律。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陽光明媚的馬拉加海灘,空氣裡都透着浪漫閑适的氣息。

依山傍水的馬拉加曾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萊桑德譽為“天堂般的城市”。的确,它像一個自由奔放的天堂,曆史悠久卻絲毫沒有老态龍鐘的滄桑。城内散布着不同年代的古迹,舊城與新城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生活在這裡可以随時撫摸曆史的痕迹,也可以随時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與快捷。穿過矗立于古城中央的大教堂,領略完摩爾人修建的阿拉伯式建築阿爾卡薩瓦城堡,轉身就可以鑽進冰激淩店裡一解夏日的炎熱。氣喘籲籲地登上希布拉爾法羅山頂,小酌一杯清爽微甜的香槟,俯瞰全城,不遠處即是暗紅色的古羅馬劇場(也是鬥牛場),每當夏季八月節期間,這裡會上演精彩激烈的鬥牛比賽。劇場對面是著名的畢加索博物館,劇場四周高聳着現代化高樓大廈。遠處,太陽海岸的亞熱帶風光盡收眼底,畢加索早年畫作《馬拉加的港口風光》就取景于此,隻是蔚藍的港灣不再那麼空蕩,而是停泊了許多遊艇與船隻。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徜徉在市中心的馬拉加公園,郁郁蔥蔥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讓人心曠神怡。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海港美如畫

畢加索曾說過:“沒有體會過馬拉加陽光的人,就創造不出立體主義的繪畫藝術。”馬拉加的日光就像這城市的精神,奔放而自由。在陽光照耀下,碧藍的地中海海水與蔚藍的太陽海岸天空遙相呼應,整個城市美得像幅油畫。就像法國普羅旺斯的日光給了梵高無數靈感一樣,馬拉加的陽光也讓畢加索心醉不已。在他看來,陽光是有魔力的:照在城堡的古牆上,曆史的喧嚣與光彩一下子就鮮活了;照在畢加索家門前的梅塞德廣場上,啄食的白鴿更加妩媚了⋯⋯雖然年少的畢加索并不了解那種懵懂的感覺,但那顆想要創作的種子已經埋下,并最終在陽光的滋潤下裂變成不可複制的立體主義藝術。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街頭的畢加索肖像塗鴉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埃爾·卡門酒吧用畢加索畫像設計的宣傳海報,别出心裁。

馬拉加的十年

1881年10月25日,在馬拉加梅塞德廣場附近的一棟房子裡,一個嬰兒呱呱(gū gū)墜地,他是魯伊斯·布拉斯科和瑪麗亞·畢加索的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出生證明和洗禮記錄上的名字奇長無比,結合了各種聖人和親戚的名字。為了簡便,人們叫他巴勃羅·畢加索。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畢加索的父親布拉斯科是位畫家,曾擔任當地工藝美術學院的藝術教授和博物館館長,非常注重教育與學習。雖然據畢加索的母親說,畢加索是一個生來就會畫畫的孩子——甚至他會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piz,piz”(西班牙語 “鉛筆”lápiz 的簡稱),但是布拉斯科卻未把畢加索當成天才或神童,而是認真地培養他的興趣和技巧。

從7歲開始,畢加索正式跟父親學習人物畫和油畫。布拉斯科是位傳統的學院派藝術家,認為正确的訓練需要有規律地模仿大師。很快,小小年紀的畢加索就表現出對繪畫的熱情,他不覺得臨摹枯燥,也不覺得畫石膏模型乏味,可以在父親的畫室裡一坐就是一整天,畫個不停。

不畫畫的時候,畢加索就在梅塞德廣場附近玩耍,這個熱鬧的廣場是畢加索童年活動的核心區。廣場被馬拉加豐富的曆史遺迹包圍,離馬拉加大教堂隻有幾分鐘的步行路程,離著名的塞萬提斯劇院也隻有幾步之遙。如今人們千裡迢迢來拜訪的古羅馬劇場、吉布拉法羅城堡以及阿爾卡薩瓦城堡曾經都是畢加索閑逛亂跑時穿梭而過的日常景觀。他最喜歡在馬拉蓋塔鬥牛場湊熱鬧,看熙熙攘攘的人對當日的比賽品頭論足;他喜歡在彎彎曲曲的小巷裡穿行,聽巷道裡傳來弗拉明戈的響闆和吉他聲,那些跳舞歌唱的女郎成了他日後作品的靈感之源;他還喜歡坐在廣場上看鴿子啄食,将它們的一靜一動、羽毛的紋路與翅膀的形狀都深深地印入腦海。有時候他也會跑到海邊,光着腳在沙灘上走來走去。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毗鄰阿爾卡薩瓦城堡的古羅馬劇場遺址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大教堂是典型的文藝複興建築風格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畢加索童年時期常在梅塞德廣場玩耍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街頭常能遇見弗拉明戈舞者熱情奔放的表演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Calle Larios大街是西班牙最美麗的步行街之一

1891年,畢加索的父親得到阿科魯尼亞美術學院教授的職位,一家人跟着父親離開了馬拉加。14時畢加索以優異成績考入巴塞羅那美術學院,後來又求學于馬德裡皇家美術研究院,19歲隻身前往心心念念的巴黎,開啟旅行與藝術的一生。畢加索在馬拉加生活了10年,因為種種原因再也沒有回去過。然而,馬拉加的童年場景與日常所見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9歲時,畢加索在父親未完成的鴿子素描上塗鴉,父親不由驚歎兒子畫技的精湛。多年以後,年近70的畢加索創作出版畫《鴿子》,被用作1949年巴黎保衛和平大會的海報。那隻白鴿随海報很快翺翔于歐洲各大城市,不知道它的原型是不是梅塞德廣場上的某一隻鴿子呢?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畢加索博物館不大,永久收藏了畢加索的250餘幅作品,其中有不少其早期作品。上圖為畢加索9歲的素描塗鴉《公牛和鴿子》,下圖為《孩子和鴿子》(1901年)。

永遠的故鄉

信步在馬拉加市中心,處處都有畢加索的影子。梅塞德廣場上一條大理石凳上端坐着畢加索的青銅像,是西班牙雕塑家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埃爾南德斯于2008年創作的。銅像是老年畢加索的形象,他慈愛地看着廣場上的人來人往,手裡一如既往地拿着一個素描本,寫寫畫畫的一生在故鄉繼續延續。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梅塞德廣場上的畢加索雕像

梅塞德廣場附近的畢加索出生地自1983年以來改建為畢加索出生紀念館。一樓是臨時展廳,有畢加索家庭生活中的有趣文物及畢加索家族的紀念品,還有他和父親布拉斯科的許多作品。樓上有間模仿當年環境的房間,陳列着畢加索受洗禮時穿過的禮服及其父親的繪畫用具。三樓是圖書館和研究中心,有大量關于畢加索及其作品的資料。1998年,這座曆史建築被畢加索基金會接管,并由西班牙國王和王後正式宣布重新開放。如今,畢加索出生紀念館成為畢加索基金會的總部,也是畢加索藝術研究中心,定期舉辦國内和國際的展覽和會議。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畢加索基金會建築外景

不遠處馬拉加的舊街區裡由l6世紀宮殿改建而成的畢加索博物館藏品更加豐富,畫作幾乎覆寫了畢加索各個創作時期的風格以及他晚年的探索,有15歲時在巴塞羅那為妹妹創作的《小女孩和她的洋娃娃》,有為愛子保羅所作的《戴白帽子的保羅像》,還有去世前兩年完成的《浴女》。除繪畫作品外,博物館還展示有畢加索的版畫、陶瓷作品、插畫書籍等,這些作品時刻提醒着我們,畢加索不隻是立體主義大師,他對于古典主義繪畫的熱情階段性燃燒,随着個人情感世界和探索風格的轉換而改變,他時而尖銳、時而和順,時而繁複、時而簡約。永遠在探索,永遠在嘗試,永遠在藝術的花園自由地飛躍,這就是畢加索作品的無窮魅力。

馬拉加,畢加索眷戀一生的“白月光”

遊客在畢加索博物館附近的紀念品商店購買畢加索畫作明信片

畢加索不僅為馬拉加留下許多珍貴的作品,成為馬拉加的驕傲,更為這個城市注入了藝術的基因——他永遠活在馬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