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盛頓依然看不見東南亞

5月12日至13日,美國和東盟在華盛頓舉行美國—東盟特别峰會,雙方發表聯合展望聲明,将雙方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拜登稱,此次峰會将開啟美國與東盟關系的“新時代”,但拜登政府并未利用好這次機會向東盟國家釋放務實利好。

去華盛頓開會意味着什麼?

美國數次強調此次是曆史上首次在華盛頓召開美國—東盟峰會,似乎意在強調這是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重大“獎賞”。

東南亞各國一度要求特别峰會線上上召開,但拜登政府執意要“在華盛頓迎接各國上司人”。華盛頓對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上司人來說,都意味着更遠的路程和更緊張的日程,換言之,就是更多的煩惱和不舒适。

印尼總統佐科不得不放棄總統專機,選擇印尼鷹航的商業航班,經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印尼總統府發言人表示,如果使用專機,就要經停兩次,派出兩支先遣隊。類似的情況還有寮國,寮國總理坎潘10日深夜從萬象瓦岱機場啟程,去泰國素萬那普機場轉機搭乘商業航班赴美。與之相比,奧巴馬選擇在加州舉行美國—東盟峰會,特朗普總統提議在拉斯維加斯舉行峰會(因疫情取消),都盡可能照顧了各國上司人的旅途艱辛。

華盛頓依然看不見東南亞

美方禮賓接待做法也令人費解。印尼總統佐科和夫人耗時24小時于當地時間晚9點40分抵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在場竟沒有任何一位美方進階官員前來迎接,印尼網民對此頗有微詞。印尼外交部随後發表聲明,稱特别峰會不同于雙邊會晤,高棉首相洪森、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沙必裡和越南總理範明政抵埠時均無美方高官迎接,美方并未特殊對待佐科總統。印尼方雖意在為美國緩頰,卻暴露了美方對東南亞國家上司人的真實看法。拜登總統如通路上述任何一國(盡管他從未如此做過),絕不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

美方選擇華盛頓的另一個理由,是可以讓東南亞國家上司人與美國國會兩黨議員和内閣高官直接溝通,展現美國各界對東南亞的“一緻立場”。美方為此在13個小時内密集安排七場活動,不斷突出雙邊關系的重要性及重複美國對東盟的支援,意在通過峰會展現美國并未遺忘東南亞。但行勝于言,口頭的好意說一次和說七次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相反,務實合作隻要做一次就會大有不同。冷戰後,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秩序早已得到廣泛支援,具有堅實的合法性基礎,東盟國家更看重的是美方用實際行動展現的誠意。

熟悉的配方

在華盛頓,美方宣布為美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投入1.5億美元,比去年底美方向東盟提供的金額增加了0.48億美元,不過,隻是拜登政府此前送出國會的援烏“租借法案”所涉金額的約1/267。

美國對東南亞所提合作倡議日益陷入路徑依賴境地。白宮公布的“事實清單”顯示,美國将從氣變、教育、海上執法和抗疫四方面推進與東盟合作,基本延續特朗普時期美國與東南亞合作的基本架構,東南亞國家最為關心的經貿合作、基礎設施、供應鍊等議題依然着墨不多乃至付之阙如。對于美國來說,這四個領域既能展現出美方積累的“優勢”,又可以把大部分實際投入留在美國。1.5億美元中的40%(6000萬美元)将用于加強美國海岸警衛隊在“印太”地區的部署、裝備和人員配置,東南亞國家僅可從中分到一些公務船及人員教育訓練機會。

華盛頓依然看不見東南亞

美國駐東盟大使約翰尼斯·亞伯拉罕

拜登在12日的晚宴上公布約翰尼斯·亞伯拉罕為新任美國駐東盟大使。亞伯拉罕是奧巴馬的“子弟兵”,自2007年開始就為其助選,尤其在弗吉尼亞州“44年來首次紅翻藍”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奧巴馬時期長期在白宮任職。拜登勝選後,亞伯拉罕擔任其過渡團隊執行主任,後就任國安會幕僚長。拜登向東南亞國家首腦介紹,亞伯拉罕所說即是他和拜登政府所說,以示親密和重視。美國駐東盟大使自2017年1月就開始空懸,期間臨時負責的代辦都已更換過兩次,如此要緊職位5年多無人擔任。新的到任者雖是總統股肱,卻毫無駐外外交經驗。拜登對其的任命更像是對亞伯拉罕多年付出的政治酬勞,與美國上一任(2014年至2017年)駐東盟大使妮娜·哈奇格恩(Nina Hachigian)如出一轍。哈奇格恩大使出身智庫,克林頓總統執政末期在國安會任職,2012年任奧巴馬競選團隊負責亞太政策的聯合主任,特朗普總統就職前一天卸下大使職務。

被暫停的東南亞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美國看待東南亞就如同播放一部視訊(video),随時可以按下暫停鍵和播放鍵。這場一波三折、大費周章而充滿象征意義的特别峰會就如同美國給東南亞國家按下的暫停鍵:按我說的做,我沒說的别做。

但東南亞國家真正關切的恰恰就是美國沒說的那部分。近年來,拜登政府地緣政治加價值觀外交的組合拳從底層規則層面挑戰了冷戰後以東盟為中心的亞太秩序,要徹底改變原本謙抑、共生的區域合作基調,企圖打開大國激烈競争乃至對抗的閘門。而東盟國家一再強調開放的地區主義和不選邊站隊的立場,避免成為美國挑動的對抗的犧牲品。例如洪森在華盛頓稱,高棉想成為美國的朋友,但不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在本次特别峰會公布的聯合展望聲明中,東盟方頂住壓力,堅持其在緬甸和烏克蘭問題上的既定立場,沒有讓美國騎劫議題。事實上,高棉、印尼、泰國在峰會前發表聯合聲明,表态将邀請所有成員國參加下半年相關峰會,被外界解讀為對抗美國拒俄邀烏的霸道要求。

華盛頓依然看不見東南亞

但在“印太經濟架構”問題上,東盟就難有如此影響力。美方未在本次特别峰會上公布拜登于去年10月美國—東盟峰會上首次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顯然是想留給自家主導的“四邊安全對話”(Quad)峰會。“印太經濟架構”始于東盟,而大機率終于Quad,愈發成為美國的“家法幫規”,凸顯東盟在該問題上難以置喙,東盟中心地位遭到削弱。盡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華盛頓再次重複其一貫主張(可以視為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心聲),希望“印太經濟架構”具備開放包容的特性,但目前看起來東南亞國家的核心訴求不會被考慮,美國無意改變其排他性做法。

多數東盟國家上司人選擇在兩天行程結束後立即返國,在美國沒安排任何後續行程。他們兩次見到拜登,累計總時長達4個小時,但卻幾乎沒有機會和拜登單獨會晤;他們見到的每一位美國官員和商界人士對東盟評價都很高,但得到的實際投入聊勝于無;他們在具體問題上将東盟立場寫入了案文,但對美方主導的颠覆性重構亞太秩序的行為卻難以正面抗衡。

在華盛頓,東南亞依然沒有被看見。

作者丨劉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丨劉立平,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