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最終全軍覆沒,而日本聯合艦隊雖遭重創,但卻一艘未沉,每當回顧這段悲壯曆史的時候,總是讓人會有很多的感慨和歎惜!
1871年8月17日清晨,英國普利茅斯軍港,林泰曾指揮“超勇”艦,鄧世昌指揮着“揚威”艦開始了漫長的回國之行。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駕駛軍艦先後穿越了北大西洋_地中海_蘇伊士運河_印度洋_西太平洋,所經沿途各國,得知中國也有海軍,均鳴禮炮緻敬,沿途的華僑争相在海邊觀望祖國的海軍,稱這是“百年未有之光榮”。
在随後的數年間,這支由李鴻章苦心經營一手打造的當時号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可謂是風光無限。在中國寬闊漫長的海防線上,從北韓半島到南洋各國皆留下了其艦隊巡航的身影!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此時的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時期,相對于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是成功的,通過變革日本避免了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危機,迅速的推進了各方面往近現代的發展的程序,最終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同時也為日後的對外殖民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後盾。而此時當北洋艦隊在亞洲在像神一般存在時,日本無疑是羨慕嫉妒的,特别是發生長崎事件之後,日本既賠禮又是賠款,把北洋水師的影響力直接送上了巅峰,同時也讓日本在内心深處埋下了複仇的種子。此後日本舉全國之力全面發展海軍,先後購置了"松島","吉野″等新式戰艦。而此時的清政府官場A錢腐敗盛行,派系鬥争日益嚴重,海軍軍費嚴重不足,進而導緻再也無力添置新式戰艦。直至甲午海戰前夕,日本海軍在噸位、航速和速射炮等方面均超越了北洋水師,這也是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失利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正式打響,這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隊進行的一場大海戰。在經過5個小時的較量之後,最終以北洋水師的慘敗而告終,此役過後,北洋艦隊雖遭重創,但主力尚存,而李鴻章,丁汝昌等卻失去了再戰的勇氣,為儲存實力而退入威海衛,使黃海的制海權完全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但随着戰争的更新,清朝陸軍在戰場上的不斷失敗,陸基炮台相繼失守,進而使得日本海陸兩軍最終完成了對北洋水師的前後夾擊,以至于北洋水師腹背受敵直至全軍覆沒,這支曾經讓無數人看到希望并且引以為榮的北洋艦隊從此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縱觀北洋水師的失敗其實也是曆史的必然,而整個甲午戰争更多展現的是兩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較量,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當面對一個沒落腐朽的封建王朝,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日本與我們是鄰邦,但絕非友邦,翻閱曆史其實不難看出,中日甚至可以稱做世仇,但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随着祖國的日益強大,綜合國力的不斷的提升,堅信北洋水師的曆史悲劇絕不會重演!
#紀錄片大賞#《北洋水師》,《船政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