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作者:澎湃新聞

葉榕 整理

“石榴,花勝于果,有大紅、桃紅、淡白三種,酷烈如火,無實,宜植庭際。”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對石榴如是描述。每年的五月因是石榴花開時節,故又有榴月之名。

石榴是漢代時由張骞出使西域從安石國帶回,古往今來有較多佳句贊詠。如唐韓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唐孔紹安《侍宴詠石榴》中的名句:“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曆代書畫亦不乏榴花佳作,其中有的以折枝花卉曲盡其妙,有的作為端午小景的時節花卉出現。如元人的《畫天中華瑞》軸,明代陸治的折枝榴花則有文徵明草書跋:江南五月綠枝勻,剪剪輕羅蹙绛巾。珍重東君憐寂寞,故将秾豔表餘春。

又到了五月榴花如火似霞的時節,《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推出的“故宮花信”專欄特此梳理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曆代榴花名品,以飨讀者。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榴花 澎湃新聞 圖

宋 趙昌 壽帶榴花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宋 趙昌 壽帶榴花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唐宋元集繪冊”

趙昌,生于970-1040年,字昌之,北宋畫家,廣漢劍南(今四川劍閣之南)人。工書法、繪畫,擅畫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蟲。初師滕昌祐,後來發展出自身畫風,沒骨花鳥自成一派,有徐熙、黃荃遺風。在北宋時期與宋徽宗趙佶齊名,是宋代花鳥畫壇的傑出畫家。

《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154件,《宋中興館閣藏畫》著錄其作品27件。傳世作品有《四喜圖》軸,圖錄于《中國名畫寶鑒》;《粉花圖》軸,圖錄于《中國名畫集》;《寫生蛱蝶圖》卷,相傳為其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寫生杏花圖》冊頁,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唐宋元集繪冊”

元人 花鳥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花鳥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錦雞一對,遊于花石間,另燕鵲各有一對,點綴着畫面。錦雞的羽毛鮮姘奪目,與盛開的花朵互相輝映,使得畫面更顯得色彩缤紛,華貴富麗。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花鳥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花鳥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花、鳥的用筆相當工細,有秀雅的氣質。葉面的填色,似較草率,已有多處模糊或脫落。 畫無款印,依舊題定為元人。

元人 畫天中華瑞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畫天中華瑞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石榴樹下,蜀葵盛開,栀子花也争相鬥豔,還有蒲艾、野菊點綴于樹石下。樹皮以點狀皴紋表現,有着蒼老斑駁的感覺。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畫天中華瑞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畫天中華瑞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花卉運用雙鈎填色法,線條活潑流暢。石頭染以冷豔色調的石青,更襯出花葉顔色的鮮麗精彩。

元人 天中佳景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天中佳景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作者款印。畫題雲“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節的别稱,故知此畫當為端陽應景之作。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元人 天中佳景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幅中凡繪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緻香囊。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 幅上方,另見道教的靈符四道,及鐘馗畫像一。按,符咒自黃帝時代起,即被視為驅鬼的工具。北宋神宗年間,也已出現印制鐘馗畫像的記載。不過,鐘馗圖像由歲朝除祟演變為端節迎福,卻須遲至明中葉。據此,“天中佳景”的作者絕不至早于明。

明 陸治 畫榴花小景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陸治 畫榴花小景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陸治楷書題:隆慶庚午(1570年)天中節。包山陸治寫。

陸治不僅長于山水畫,也能畫花鳥,所作花卉生意盎然,在吳派畫家中以能得宋人韻度,備受贊賞。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陸治 畫榴花小景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小景畫菖蒲、百合、石榴,兼用沒骨、鈎勒兩種方法,随意勾畫點染,構圖和設色均不落俗套,是陸治七十五歲老境成熟之作。“天中節”即是端午節,可知此為陸治應景之作。

明 陸治 石榴花開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陸治 石榴花開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陸治“寫生冊”

本幅有文徵明草書跋:江南五月綠枝勻,剪剪輕羅蹙绛巾。珍重東君憐寂寞,故将秾豔表餘春。徵明。

明 周之冕 天中佳卉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周之冕 天中佳卉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之冕,1521年出生,明代傑出畫家,字服卿,号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卒年不詳,活躍于萬曆年間。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周之冕 天中佳卉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周之冕 天中佳卉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周之冕 天中佳卉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之冕擅花鳥,注重觀察體會花鳥形貌神情,及禽鳥的飲啄、飛止等種種動态。善用勾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畫法兼工帶寫,人稱勾花點葉法。所作花鳥,形象真實,意态生動,頗有影響。寫意花鳥,最有神韻。設色亦鮮雅,家畜各種禽鳥,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具有生意 。特以嗜酒落魄,不甚為世重耳。又善古隸。

明 袁尚統 天中得喜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袁尚統 天中得喜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袁尚統,生于1570年,逝世年份不詳,字叔明,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其傳世作品有《遠溪秋興圖》軸、《曉關舟擠圖》軸、《桃園洞天圖》扇頁、《古木群烏圖》軸、《枯水寒鴉圖》軸等。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袁尚統 天中得喜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袁尚統 天中得喜 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袁尚統草書題:天中得喜圖。甲午(1654年)清和,寫于竹深處,袁尚統。

明 剔紅石榴花紋圓盤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明 剔紅石榴花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藏

盤圓形,漫淺式,圈足。盤内滿雕石榴花5朵,盤外壁環雕石榴花8朵。足底光素黑漆,為後髹底。在足内左側隐約可見針劃“大明永樂年制”款。

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典中可知早在西漢以前大陸就有石榴了。作為吉祥物,石榴自六朝時代就是多子的象征。石榴及石榴花作為祝福多子的吉祥圖案在中國工藝品上被廣泛運用。

清 蔣廷錫 石榴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清 蔣廷錫 石榴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蔣廷錫“寫生花卉冊”

清高宗行書跋:一般總是無香氣,色則原分白與紅。筆仿石田寓取舎,清乎豔者别其中。

清 陳舒 畫天中佳卉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清 陳舒 畫天中佳卉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舒,字原舒,号道山,江蘇華亭山。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官布政使參議。工花鳥、草蟲,似不經意而多姿趣。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清 陳舒 畫天中佳卉 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名“天中佳卉”,天中即端午節,故所繪均為陰曆五月時節花卉,如石榴、夾竹桃、萱草等,再配以奇石。畫花卉或以沒骨法體染而成;或先鈎後填彩,然筆意疏簡,饒有韻緻。

清 鬥彩石榴花紋罐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清 鬥彩石榴花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

罐撇口,短頸,豐肩,圈足。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外部鬥彩裝飾。瓶身繪兩組對稱的石榴花卉紋。無款識。

此罐造型隽秀,構圖疏朗,瓶身隻繪折枝石榴花,簡潔醒目。釉上彩以紅綠彩為主,頗顯清新雅緻。

清 竹柄紗地堆绫加繡花鳥石榴扇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清 竹柄紗地堆绫加繡花鳥石榴扇 故宮博物院藏

扇作石榴形,竹柄刻花葉紋。扇面以細薄的暗花紗為地,地紋為牡丹花,正面用五彩絲線刺繡折枝花卉和小鳥,背面以堆绫繡同樣的圖案,兩面同紋而異趣。正面刺繡針法整齊,以套針繡花瓣、枝幹,以斜纏針繡花葉,針腳細密精緻,絲線柔潤的光澤使古樸雅緻的扇面增添了些許亮麗。扇背面的堆绫繡绫片暈染自然,剪貼精妙,既蓋住了正面針腳,又襯顯出畫面的立體感。

民國 溥儒 花卉四屏 軸 石榴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民國 溥儒 花卉四屏 軸 石榴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溥儒(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滿族,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笃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

溥心畬得傳統正脈,受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他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創造出新,開創自家風範。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後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榮華富貴之後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畫中營造的空靈超逸的境界令人歎服。《光宣以來詩壇旁記》雲,“近三十年中,清室懿親,以詩畫詞章有名于時者,莫如溥貝子儒。……清末未嘗知名,入民國後乃顯。畫宗馬夏,直逼宋苑,題詠尤美。人品高潔,今之趙子固也。其詩以近體絕句為尤工。”

本幅有溥心畬行草書題:五月榴花自引風。臨白陽山人筆,心畬。

民國 金靜芬 彩繡榴花白頭圖 軸

故宮花信|榴花:隻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民國 金靜芬 彩繡榴花白頭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軸由民國時期刺繡名家金靜芬繡制而成。作品在本色緞地上彩繡石榴、白頭翁、湖石和花草等紋樣,采取二至三色間暈與退暈相結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針、疊繡、平套針、散套針、纏針、打籽、釘線等針法。畫上以墨線繡“榴花開到三千歲,青鳥飛來也白頭。燦選女士金靜芬寫”,朱繡“金靜芬印”、“燦選女士”印章。

此畫吸收了清代畫家恽壽平“設色沒骨法”的風格,兼取工筆,既重視寫生,又強調傳神。物象真實,設色淡雅,清潤明麗,去盡鉛華。花鳥的逸趣、湖石凹凸明暗的質感躍然繡面。作品構圖平穩,暈色自然和諧,紋樣刻畫細緻入微,充分反映出金靜芬高超的刺繡功力,為其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