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億,美國真的重視東盟嗎?

作者:直新聞
1.5億,美國真的重視東盟嗎?

直新聞:美國宣布向東盟投資1.5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資金6000萬美元将用于投入與海事相關的項目,你對此怎麼看,是否有指向中國的意圖?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沒錯,而且我認為美國也根本沒有避諱過這一點。

這一次“美國-東盟特别峰會”發表的“共同願景聲明”中,一個字都沒有提及中國,但根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拜登試圖通過這筆1.5億美元的投資向東盟各國上司人表明,美國将聚焦于“印太”而非歐洲,聚焦于所謂“中國的長期挑戰”而非持續更新的俄烏沖突。

老話說得好,新聞要放在一起看才有意思。4月28日,拜登要求美國國會準許一項330億美元的追加撥款法案,用于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5月9日,國會衆議院将拜登提出的330億美元加碼至398億美元。

雖然該法案目前在國會參議院暫時受阻,但我們已經能看到,一邊是給烏克蘭一個國家398億美元,這還不算此前累計援助的38億美元;另一邊則是給東盟十個國家1.5億美元,與此同時拜登還義正言辭道:“印太”才是美國的焦點。

這種違和感不在于拜登說的是錯的,2011年11月,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在接下來的11年裡,美國不斷向亞太以及“印太”區域進行戰略傾斜。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在去年10月就宣稱,太平洋雲集了美國海軍60%的作戰力量。

是以不是美國不重視“印太”,隻是美國不重視東盟罷了。美國聯邦政府資料顯示,即便在向東盟所處區域全面傾斜的11年裡,美國總計向東盟十國援助115.6億美元,11年的累計額還不到對烏克蘭398億追加撥款法案的三分之一。正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在此次特别峰會前談到,美國曾以堅定的步伐專注于東亞或是“印太”事務,但很快就被“其他緊迫的挑戰”分散了注意力。

那這次拜登政府會有所不同嗎?英國《金融時報》寫道,拜登承諾的1.5億美元目的在于對沖中國影響力的增長。對于美國而言,中國影響力的增長折射出華盛頓的決策者長期以來對于東盟的重視不足,而1.5億美元的投入與其說是在改變這一點,某種意義上不如說是這種“重視不足”的延續。美國不是因為多麼看得上東盟才發起此次特别峰會,而是因為忌憚于中國基于經貿對東南亞所産生的影響力,才要急切地讨好東盟,既不肯付出真金白銀,又偏偏要對東盟作出一副“隻有我才關心你”的姿态。

1.5億,美國真的重視東盟嗎?

直新聞:那東盟是如何看待美國的拉攏呢?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一方面,“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是東盟國家的整體共識。例如目前東盟主席國高棉首相洪森在會見拜登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明确公開指出:“高棉不會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高棉的政策是堅持和平并遵循東盟的中立立場。”

這種中立立場首先建立在經貿的務實考量之上。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連續第13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達8782億美元,占東盟GDP的26.14%。而美國則是東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3622億美元,占東盟GDP的10.78%。

這即是為什麼去年三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明确說道:“我們不可能選擇任何一方,因為我們與美國和中國在經濟乃至其他領域都有非常緊密和廣泛的合作,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與中美兩國的貿易包圓了東盟整體GDP的近四成,東盟不可能願意,也根本承受不起在中美之間進行選邊站,進而陷入潛在的經貿對抗。

其次,這種中立立場建立在地緣的安全考量之上。中國從未要求東南亞國家選邊站,“選邊站”這個概念來自于美國要求東盟承認美國的區域上司地位,并協助其亞太戰略或是“印太戰略”對任何潛在的挑戰者進行遏制,為美國火中取栗,東南亞國家自然不樂意。随着中美之間對于東盟的影響力此消彼長,美國也改口宣揚所謂“不追求東盟國家選邊站”,但美方的含義實際上是“不允許東盟國家站中國”,繼續着眼于制造區域沖突和對抗,而非推進持久繁榮與穩定,東南亞國家也不傻。

本月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與印尼對華合作牽頭人、統籌部長盧胡特舉行視訊會晤時就指出,東亞地區業已形成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這是保持本地區和平穩定的關鍵。王毅強調,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逆時代潮流而動,不符合地區國家共同和長遠利益。

另一方面,美國對于東盟并非沒有杠杆,那就是東南亞國家間的安全制衡。我們通常會将中國、東盟、美國之間的問題視為一個三方問題,卻忽視了東盟實際上是一個松散的聯合體,且東盟成員國之間存在廣泛的領土領海争端或是安全困境,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比如說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越南和菲律賓之間,菲律賓和文萊之間等等。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大緻處于東盟幾何中心位置的新加坡,至今仍在奉行強進攻性的軍事威懾戰略,新加坡究竟是在威懾誰呢?

事實上從東盟誕生的第一天起,美國的軍事存在就扮演了某種穩定器的作用,避免東南亞各國訴諸于武力來解決沖突,這也是美國長期介入東盟事務的主要抓手。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要在根本上解決所謂“選邊站”的問題,不在于中國或者美國做什麼,而在于東盟自身要負起責任,尋找到獨立解決國家間沖突的路徑,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防禦機制,而非依賴于域外國家所提供的安全保障。隻有一個内生穩定的東盟才能對選邊站說不,而一個松散的東盟不過是在大國博弈的夾縫間左右逢源,祈禱明天不是最終攤牌的那一天罷了。

作者丨張思南,直新聞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編輯丨俞哲旻,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排版丨董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