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作者:東哥解讀電商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導語:市值蒸發超2000億美元,亞馬遜的暴跌是因為什麼?

文:lichengdong1984

來源:東哥解讀電商

曾經站在科技公司的華山之巅,全球電商的指路明燈般的亞馬遜,在這一輪美股大跌中一樣跌跌不休,沒能如往昔一樣打破市場預期,以光榮孤立神一般的身姿俯視衆生。

4 月底,亞馬遜公布2022Q1财報後,股價暴跌14.05%,市值一夜蒸發了2062億美元(約1.34萬億人民币)。5月6日,伴随着美聯儲的加息,美股集體下挫,亞馬遜股價跌了7.56%,市值蒸發965億美元,約合6422億人民币,一度跌破了2020年4月新冠疫情爆發,美股熔斷時的股價低點。目前,其股價勉強守住2000美元水準。

實際上,亞馬遜近幾個季度以來,營收增速、零售業務增速,經營利潤率等關鍵名額表現都不及市場預期。而對于亞馬遜的暴跌,市場聲音不一。有觀點認為,亞馬遜零售業務增長低迷,主要是外因所緻,包括美國宏觀經濟和社會零售總額大盤,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特别是通貨膨脹持續高企,以及俄烏戰争背景下的歐洲市場疲軟等等。這些外部的負面影響逐漸散去,亞馬遜很快會回到快速增長的軌道。

還有觀點抛開外部環境因素,将亞馬遜的暴跌,直接歸因為其未來增長動力不足:亞馬遜已經遭遇了增長瓶頸,護城河深度不夠,堡壘可能被競争對手攻破。幾度封神的亞馬遜,可能從此走下神壇。

那麼,亞馬遜的暴跌,到底是“内憂”還是“外患”呢?其估值模型走向如何呢?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亞馬遜的“外患”

實際上,亞馬遜的暴跌,業績不及預期,的确與美國宏觀經濟、消費大盤,通貨膨脹,以及俄烏戰争引發的地緣政治危機這些“外患”密不可分,直接相關。

根據美國勞工部4月12日公布的資料,3月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8.5%,同比漲幅創1981年12月以來最高紀錄。其中,能源價格上漲了32%,食品價格上漲了8.8%。剔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6.5%,為1982年8月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媒體說美國經曆了“40年一遇的通脹”絕非危言聳聽。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而減去CPI之後,美國社會零售總額增長在2021Q3,2021Q4,2022Q1,分别為10%,10%,5%,通脹直接造成消費者在房屋、食品等必需品上支出增長,進而不願意消費。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北美業務還有8%的增長,依然跑赢了美國社會零售總額大盤,這也見證了亞馬遜市場領頭羊的實力。

但是,北美零售虧損由上個季度的2.1億美元,擴大到本季度的15.7億美元。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零售業務更慘,虧損12.8億美元。通脹讓零售業務的利潤一瀉千裡。

而2022一季度财報的電話會議上,亞馬遜高層首先就将業績增長放緩,歸因于全球尤其是北美、歐洲的通貨膨脹:“外部驅動成本,主要是通貨膨脹。空運和海運線路運輸費率繼續處于或高于去年下半年的費率,部分由于中國疫情和原産地勞動力短缺。而烏克蘭戰争也導緻了高油價。與疫情前相比,海外集裝箱的運輸成本增加了一倍多、燃料的成本比一年前高出約 1.5 倍、這些通脹壓力導緻較去年增加了約 20 億美元的增量成本。”

“内部可控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去杠杆化。這些成本更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内, 2021 年下半年以來,員工休假人數大幅增加導緻我們持續雇用新員工。随着本季度後半段 Omcrion 疫情消退和員工休假歸來,我們由人手不足過渡到人手過多,導緻效率下降。與去年相比,增加了約 20 億美元的成本。”

實際上,美國當下的通脹高企,消費疲軟,對擁有高額固定資産,雇傭數十萬員工,且需要員工持續工作不能怠工的亞馬遜來說,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費用增長。本季度,亞馬遜所有費用占營收比例都在增加,履約費率,市場費率,技術和研發費率分布增長了2.2%,1.4%,1.2%,拖低了利潤。

嚴重的通脹,是亞馬遜經營利潤低于市場預期的主要原因。亞馬遜已經在提高配送和倉儲費用,來覆寫人工成本上漲、勞動力不足的惡劣影響,試圖向消費端轉移通貨膨脹的影響。通貨膨脹壓力能否成功轉移,也是亞馬遜後續幾個季度利潤、乃至估值的關鍵變量。

綜上,有分析認為,亞馬遜的暴跌,直接原因是各種“外患”之下,通貨膨脹對利潤的拖累比市場預期的更嚴重,市場不願意為此買單。相比之下,亞馬遜營收增長持續放緩,零售業務增速持續下滑,市場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略有些避重就輕。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内部沖突(内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外部沖突(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内因起作用。

營收增長持續數個季度放緩,對任何公司都是極其危險的信号。華爾街的分析師和全球資本,調低了亞馬遜未來增長預期。亞馬遜的估值模型已經發生變化。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亞馬遜基本面:

營收增長20年最低,零售業務負增長

仔細分析亞馬遜的業務基本面及核心業務的表現,就能發現亞馬遜的危機絕不僅僅是“外患”。

亞馬遜2022Q1營收為1164.4億元,同比增長率7.3%。回看2021Q4,亞馬遜營收同比增長9.4%。市場當時就已經注意到,這是2017年以來,亞馬遜營收首次出現個位數同比增長,是5年以來的增長最低點。

而2022Q1,則是亞馬遜近二十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個季度,是20年以來的增長最低點。市場也充分估計了亞馬遜營收增長放緩,預期2022Q1營收1165.2億美元,可是亞馬遜實際表現還低于市場預期。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再看不同業務的營收表現:亞馬遜的業務主要分為零售相關業務和AWS雲服務。其中零售業務,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包括線上自營、線上pop商家服務、會員與訂閱服務,其他(主要是商家廣告)及線下實體店。

從營收占比看,亞馬遜的零售相關業務占比還在85%左右,雲服務占比從2020年的10%左右逐漸上漲到這個季度的15.8%。營收占比最高的業務,依然是亞馬遜起家的自營零售業務,但已經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自2021Q1至今,連續5個季度占比不到50%。亞馬遜零售業務整體的發展趨勢是,低毛利的自營業務占比逐漸下降,而高毛利的服務型業務比如廣告、服務、訂閱服務、雲服務等服務性收入占比逐漸上升。這也造成亞馬遜營業成本率持續下降。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不看 AWS 雲服務,隻看亞馬遜的零售相關業務,其營收增長曲線和亞馬遜營收大盤同頻,隻是表現更慘,2021Q1同比增長僅 3%。

仔細看各個業務。亞馬遜占比最高的線上自營業務,2022Q1營收511億美元,同比下降3.3%。線上POP賣家服務收入253億美元,同比增長6.9%。亞馬遜訂閱服務即大名鼎鼎的Amazon Prime會員收入84.1億美元,同比增長11% 。亞馬遜其他業務主要是向賣家、供應商、出版商等銷售廣告服務(主要為pop賣家),本季度增長23.2%。以上業務的增速,均為六個季度以來的最低點。也就是說,亞馬遜六個業務中,隻有雲服務和實體店業務同比增速沒有下滑。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就亞馬遜線上自營業務而言,營收增速、營業利潤率、成本等多個關鍵資料都未能達到預期。亞馬遜線上自營業務表現不佳,訂閱服務、廣告業務增速也一起跌落,也算順理成章,畢竟後兩者高度依賴自營業務。

實體店業務營收增速一直向上,顯示出美國社會逐漸适應與疫情共存,“躺平”抗疫之後,線下消費的持續回暖。但是,實體店營收占比一直在4%上下徘徊,對亞馬遜營收大盤的貢獻和拖累,都微乎其微。

AWS雲服務依然是整個财報中最亮眼的存在,亞馬遜AWS雲業務一季度錄得182億美元營收,連續6 季度增速超過35%,利潤再創新高,達65.18億美元,同比增長57%。

分部門來看,北美零售業務還有同比8%的增長。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零售業務同比下降6%,已經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是營收大盤的拖累。北美零售虧損由上個季度的2.1億美元,擴大到本季度的15.7億美元。

利潤方面,本季度亞馬遜由盈轉虧,虧損38億元。而去年同期的淨利潤為81億元。本季度虧損最直接的原因是,亞馬遜投資的電動汽車制造商rivian帶來了76億美元的淨虧損。而在去年四季度rivian給亞馬遜帶來了113億美元的投資收益,直接拉動亞馬遜淨利潤上漲98%。但rivian自上市之後,股價跌幅超過了50%,直接造成了亞馬遜本季度的虧損。不考慮投資收益,亞馬遜的經營利潤為36.7億美元,同比下滑59%,也明顯低于市場預期的54億美元,經營利潤率僅為3.2%。

整個零售業務,亞馬遜單季出現了28.4億美元虧損,而去年同期是47億美元的盈利。毫無疑問,拯救亞馬遜經營利潤的是AWS 雲服務業務,它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額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作為全球電商企業top1,如今的亞馬遜已經完全依賴雲服務來支撐。僅看利潤構成,亞馬遜确實已經從一家零售公司,轉型為提供雲服務的科技公司。

最近一個季度,亞馬遜一向引以為傲的現金流表現一如上個季度,并不理想:過去12個月的營運現金流下降了41%至393億美元,而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過去12個月為672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在過去12個月下降到186億美元,而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過去12個月的流入為264億美元。現金流的表現,和線上自營業務的疲軟直接相關。

接棒貝索斯的新任CEO安迪 · 賈西在财報電話會上表示,對這個季度的業績表現感到失望:" 業務的關鍵領域都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

市值蒸發,股價創2年内新低,誰讓亞馬遜走下神壇

亞馬遜的“内憂”

亞馬遜曾經有3000倍市盈率而封神,因為過去多年,亞馬遜屢屢打破市場預期,神一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當下,亞馬遜經過幾輪暴跌之後,仍然有50倍的動态市盈率,在季度千億美元營收的高營收基數下,還有10%左右的營收增長。如果這算是“走下神壇”,這樣的亞馬遜也依然是好公司,依然站在全球電商公司的峰巅之上。

亞馬遜估值下跌,完全符合資本的邏輯:亞馬遜正在從營收高速增長,超過行業大盤的成長型公司,變成營收增長和行業大盤同步,利潤上升的成熟型公司。在目前通脹高企、疫情反複的世界,市場需要接受一個走下神壇,相對較低增長的亞馬遜了。

客觀說,亞馬遜零售業務,尤其是北美的零售業務的增長放緩,并非亞馬遜做的不好。資料顯示,2021年,亞馬遜電商銷售額占美國電商銷售總額的56.7%,市占率創曆史新高。盡管其主要競争對手沃爾瑪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電商份額增長了近50%,但亞馬遜仍領先沃爾瑪近10倍。亞馬遜在以下三大領域占據了主導優勢:服裝和配飾,份額14.6%;體育用品、個人愛好、音樂及書籍,份額16.9%;家具、家居用品和電器,其中家用電器份額24.5%。

行業大盤疲軟,覆巢之下無完卵,市占率第一的亞馬遜跟着疲軟,再正常不過。在美國社會零售增長如此低迷的情況下,亞馬遜北美零售業務還有8%的增長,已經跑赢了美國社會零售總額大盤。

亞馬遜的AWS的地位依然穩如磐石。據IDC報告顯示,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規模增長至913.5億美元,同比去年上漲35.64%。全球前三名雲廠商依次為亞馬遜、微軟、阿裡雲,其中亞馬遜以47.4% 的市場佔有率占據絕對優勢地位。這意味着,伴随整體雲市場的持續增長,處于龍頭地位的亞馬遜,雲計算業務的規模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但是,市場确實在觀望亞馬遜的“内憂”:核心零售業務(北美、歐洲)市占率見頂;而增量市場,比如東南亞等,有群狼環伺,難以拓展,增長天花闆清晰可見。同時,在獨立站平台Shopify,以及Tiktok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和Shein,阿裡巴巴、騰訊等中國勢力的圍剿之下,亞馬遜未來的增長動能受到質疑:除了雲計算,亞馬遜還沒有第三曲線。

而其他增量市場的開拓,談何容易。

區域方面,全球人口密集,消費增長的區域東南亞,有騰訊投資的Shopee和阿裡全資持有的Lazada,這兩家公司已經在東南亞站穩腳跟,試圖向歐洲等其他區域市場擴張。阿裡還于2018年投資了土耳其、中東及北非地區最大、增長最快的移動電商平台Trendyol,持股比例高達約86%。2018年,阿裡全資收購了南亞電商平台Daraz。截至2021年底,Daraz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緬甸和尼泊爾這五個國家已經積累了3500萬使用者。阿裡預計在2030年之前,Daraz将擁有1 億活躍使用者,為阿裡巴巴到2036年達到20億全球消費者的目标提供支援。

新業務方面,獨立站、社交電商……這些如今火爆無比的概念,都曾經是巨頭們看不到的邊緣地帶,無法滿足巨頭們增長需求的小市場。而如今,這些地方冒出來的公司,都被市場看做下一個颠覆式創新可能的主角,亞馬遜帝國可能的掘墓人。

2021年第四季度,獨立站巨頭Shopify的GMV突破 540億美元,2021年全年,其商家的交易額突破1750億美元,亞馬遜賣家的交易額則為3900億美元。Shopify全年GMV已經是亞馬遜全年GMV的45%。

下一個是Facebook和YouTube重壓之下,于2021年9月時全球月活使用者突破10億,進入“10億使用者俱樂部”的Tiktok。它正試圖在全球市場複制抖音在中國的故事,以高流量+大資料推薦+直播帶貨,重塑全球使用者的購物體驗。2021年,Tiktok就在東南亞、英國、美國等區域市場試水電商業務。

還有Shein,它依靠中國的供應鍊優勢對全球市場降維打擊,将服飾生意做到了歐美、中東等多個海外市場中,目前業務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注冊使用者1.2億,日活超3000萬。Shein在海外的多家應用排行榜上,都超越亞馬遜,是下載下傳量最高的購物app。其估值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

當下的時間點上,在新的區域,新的業務上,Shopify,以及阿裡巴巴、Shein、Tiktok們為代表的中國勢力,正在如螞蟻搬家一般,分流、蠶食亞馬遜的交易額和使用者流量。而市場眼中的亞馬遜,如同所有幸運的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的大公司一樣,已經随着波浪順順當當地漂了十多年。

所謂“打敗你的不是對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甩掉你的不是時代,而是你傳統的思維和相對落後的觀念。”亞馬遜能否戰勝這些可能的掘墓人,繼續站上新一波技術、零售革命的浪尖?全世界的使用者、品牌商、資本,都會持續關注。

另外,值得中國企業和從業者興奮和注意的是:如今的中國勢力,Shein、Tiktok這些公司,已經成為環伺獅子亞馬遜的群狼,已經拿到全球科技、電商行業的巅峰對決的入場券,而被聚光燈再次打亮。中國科技、電商企業全球化的巨大機會,值得全中國從業者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