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年巨虧2.64萬億!軟銀願景基金“虧麻了”,孫正義:世界進入混亂模式,未來将更加謹慎

作者:證券時報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5月12日,軟銀集團公布了2021财年(2021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年報。

财報顯示,2021财年軟銀集團淨虧損約1.7萬億日元(約合131.2億美元,899億元人民币),這是該公司四十年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其中,軟銀集團旗下負責投資業務的願景基金虧損2.64萬億日元(約262億美元,1397億元人民币),同樣創下虧損紀錄。而上一财年,軟銀還實作了淨利潤近5萬億日元(約390億美元)。

當天收盤,軟銀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價下跌8%。

一年巨虧1.7萬億日元

5月12日,軟銀集團公布了2021财年(2021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年報。财報顯示,2021财年軟銀集團淨虧損約1.7萬億日元(約合131.2億美元,899億元人民币),這是該公司四十年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

軟銀集團将巨額虧損的原因歸咎于其持有的上市投資組合公司的股價下跌。去年以來,軟銀集團持有的多家網際網路企業出現了大幅度股價下跌。僅僅在今年一季度,南韓電商Coupang股價較其上市價格跌幅超70%;滴滴出行股價則在過去半年跌幅超80%;阿裡巴巴股價下跌超50%。此外,東南亞出行巨頭Grab下跌80%、美國食品配送公司DoorDash下跌48%。

财報顯示,願景基金一期前三大虧損來自滴滴、Wework、Grab。

而願景基金二期的前三大虧損來自Wework、京東物流和叮咚買菜。

在投資方面,軟銀集團在2021财年共進行了5.2萬億日元(約462億美元)的投資。其中,每個季度的投資金額依次為209億美元,128億美元,104億美元和25億美元,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四季度僅僅投資了25億美元。

截止3月31日,軟銀集團投資組合包含了475家被投企業。其中,願景基金一期在全球範圍内持有投資組合82家,已上市企業22家;願景基金二期在全球範圍内持有投資組合250家,其中已上市企業14家。值得注意的是,較2021年6月相比,一期基金的投資組合數量并未發生變化,而二期則增加了159家投資組合。雖然投資數量在增加,但考慮到投資金額在下降,孫正義的态度仍然偏謹慎。

去年,願景基金投資的企業上市數量達到了27家,創下了新高。自成立以來,願景基金的分紅達到了473億美元。以分紅最大的願景基金一期來看,軟銀集團獲得76億美元的分紅,其他外部投資者獲得311億美元的分紅。

孫正義:世界進入混亂模式

年報釋出後,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表示,因為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世界開始進入“混亂模式”(CHAOS)。累計新冠感染人數超過5億,石油價格上漲38%,天然氣價格上漲117%,小麥價格上漲44%,消費物價指數上漲12%,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美元開始升值,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27%。這些都讓他變得更謹慎,未來也會采取更防禦性的政策。

此外,孫正義還談到市場對軟銀的三個擔心,包括持有的股份市值在不斷下跌,債務高企以及現金吃緊。孫正義認為,市場的擔心都多慮了。軟銀現在持股的淨資産是18.5萬億日元(約1510億美元),僅比上一季度末減少了8000億日元(約60億美元)。其中,持有股票的價值是9.2萬億日元(約750億美元),其中,占比最大上市公司依然是阿裡巴巴,占比22%。其次是ARM,占比12%,軟銀公司,占比10%,T-mobile和德國電信合并後的公司,占比4%。而願景基金占公司淨資産的49%。

軟銀集團目前的債務和淨資産的比例是20.4%,且過去三年都保持在25%的一下,距離35%的紅線還有相當長的距離。目前,軟銀集團持有現金2.9萬億日元(約230億美元),并将在2022年11月8日前,最多回購1萬億日元的股票。目前已經回購的金額達到4300億日元,平均回購價格是每股5197日元。

在釋出會上,孫正義多次提到“防禦”(Defence)一詞。他表示,如今已是軟銀采取防禦性舉措的時候,而不是曾經的激進,“在這個混亂的世界,我們應該采取的方法是防禦”。

與此同時,他談及了軟銀在全球各地區的布局,強調基金并未依賴某一特定區域,投資較為均衡。不過,從其投資收益來看,受中國網際網路強監管、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其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由盈轉虧。去年8月,孫正義曾公開介紹道,願景基金有23%的投資在中國。

在今天的釋出會上,他則表示軟銀在中國的新投資會更加謹慎,也會更嚴格地進行盡職調查,但謹慎并不意味着“0投資”。

展望未來,軟銀集團的最大機會來自ARM的高速發展。基于ARM架構的晶片數量已經達到290億,在手機,LOT,汽車和雲四個市場的占有率分别是95%,63%,24%和5%。ARM的淨利潤是26.6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34.6%。孫正義還提到,ARM正在準備IPO。

編輯:萬健祎

a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