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作者:我是冰娉
@我是冰娉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選“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創作動力哦~~

日本學者向來熱衷于研究中國曆史,并且對各個朝代的分類研究相當深入,其中,就有這麼一段長達370多年的曆史,日本學者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研究,每年關于這段曆史研究的論文就達七十篇以上,專著也不時出版。

但這段曆史,在中學每逢臨考,各科目老師都集中複習且劃考試重點時,它劃分為非重點内容,且考試幾乎不占分,于是,許多人記憶中,它終究是個存在于《三國演義》、《桃花源記》、《洛神賦圖》中的故事。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然而,這段因為不是考試重點而被忽略,但卻上承秦漢下接隋唐的時代——魏晉南北朝,卻被日本學者從各個角度研究了個透。

魏晉南北朝又被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其中的魏指的是三國時期,即魏,蜀,吳時期的魏。兩晉指的是東晉和西晉。

南北朝是指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

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是以稱南北朝。

南朝,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

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曆史上對于這幾百年的亂世動蕩,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個字的概括,但是卻包含着幾十個的朝代或國家。

川勝義雄(1922—1984),日本著名東洋史學者,京都大學教授,京都學派東洋史學第三代學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專攻研究六朝時期的中國史和思想史。

他所著的這本《魏晉南北朝》,将他的“六朝貴族制社會”學術觀點,用大衆能了解的文字,展現了日本漢學界20世紀以來對中古史研究的精華。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01、在燥動中分裂的南方與北方

借用《三國演義》中開篇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當漢朝社會的不安開始急劇激化之時,華北各地武裝信徒一同纏上了黃色頭巾,以打倒漢帝國為旗号,最終擊潰了漢朝的統治。

然而,這些武裝力量并未從取得勝利那一刻起便停熄戰火,而是誰也不服誰,各路人馬鬥智鬥勇,在這片曾經統一的土地上打得不可開交,最終魏蜀吳三分天下。

從此,從秦朝開始,統一平靜的中國,進入了一個分裂戰亂的年代。

在人們通常的認知中,中國自古以來就牢固地明确了專制君主統治的體制,用強力的統治手段結合各派學者思想,安邦定國。

如果現實與認知無偏差,哪怕有短期的混戰,中國曆史上也不會有這370多年戰亂與動蕩,然而,這分裂局面出人意料地不停延續,這是什麼原因呢?

川勝義雄經研究認為,當時中國内部各地區獨立性非常強,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存在沖突,而剛經過戰亂分裂的各地方勢力各自為政,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才讓分裂動蕩延續了幾百年之久。

從地理上看,中國大體上可以以淮水為中心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地區幹燥且一望無際,采用盡量避免地中水分蒸發的旱地農耕法確定農作物的産出,但所能種植的物種并不豐富;南方雖然有自然降雨且有較多适宜種植的物種,但是有些地方有适度的雨水有的地方卻沒有,不同地區農作物收獲量相差較大。

為了抵消這種不均衡,協調種種生存困難,在這個便于群體移動的區域建立起統一的帝國體系,将這些地區統一起來進行管理,不失為一種生存智慧。

随着統一後社會的穩定,農業技術的進步及普及,人口也随之增長,貧富差距開始顯現,各地都出現了有一定知識的豪族階層,孕育了不同地區的人文鄉土意識。各地文人名士、英雄豪傑開始登台亮相,各抒己見,甚至連地區優劣,族群優劣都要一争高下。

雖然在秦漢時期國家是統一的局面,但随着各地區的力量不斷發展,互相分裂,各自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程序漸漸顯現。

南方得益于比北方更為優越的自然條件,生産力自然提高得比北方快,經濟水準,甚至在文化水準上,遠遠超越了北方。

而異族與漢族之間生存利益的紛争,也使得分裂變得錯綜複雜。

剪不斷,理還亂,如何才能找到大家都能共存,共榮的前進方向?

是遊牧民族農耕化?是胡漢混合文化互相認同?

在這個370多年裡,就如同一位正處在青春期的少年般,在躁動不安之下,時而吵鬧,時而不可理喻地摸索着與自己的同處之道。

02、華夏文明的擴張與融合

在曆史上,從漢武帝遠征匈奴開始,漢朝的勢力便開始擴張。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向東,高句麗、三韓、倭等國家均向中國的王朝朝貢,然後分别獲授王号及中國式的官号。哪怕是在分裂時期,這種授王号的例子也從未間斷過。

往西,絲綢之路連接配接東西交通,中國向西輸送絲綢,而西方則向東輸送金銀器、玻璃等,貿易量的增大給絲綢之路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保證這條貿易路線暢通無阻,是當時各國維持繁榮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華夏文明随着商業貿易擴散得越來越遠的同時,也大量吸收了帶着異域色彩的文化。

不少西方人對于華夏文明在幾千年的動蕩中非但沒有斷絕,還能延續不斷發展,同時還增加了更豐富的元素,表示驚訝。

可在川勝義雄看來,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在魏晉南北朝這個動蕩的幾百年時間中,卻是華夏古典文明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國有文化知識的人堅持守護着傳統與古典文明的同時,還将文學、藝術、詩歌上升到另一個高度,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獨特的基調。

在戰亂的年代,以武力稱霸一方的英雄确實不少,尤其是令漢人心驚膽戰的遊牧民族,一度以強大的武力攻城掠地,建立自己的政權,但始終還是沒能在中國構成統治階級。

無論中國史,還是世界史,要進入統治階級,非得是有知識、有教養的文人、學者不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貴族,知識階層。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階層原本為武力出身的人,要治理一個國家,也不得不蛻變為有知識有教養的文人階層。

哪怕是動蕩的戰亂時代,無論是哪個朝代,中國的文人階層、貴族依舊是遵循了這一原則。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貴族時代,華麗而黑暗

日本學者眼中的魏晉南北朝 ¥44 購買

03、貴族的形成,邁向統一的新時代

在川勝義雄看來,中國的“貴族社會”、“貴族階層”形成于魏晉南北朝。他研究中所說的貴族,其實就是曆史課本上所稱的“士族”。

這些人不同于普通百姓,詩書傳家,著有影響力的著作,身份由家族傳承,擁有着自己穩固的社會階層力量,他們的官職可以由皇帝授予,但他們可以對官職不屑一顧,也有實力對官職挑三揀四,而皇帝對此也毫無辦法。

士族勢力最大的時候,可以與皇帝平起平坐。

例如,東晉時期,皇家司馬氏和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兄弟合作,保住了自己的半壁江山,有着“王與馬,共天下”一說。

各地的士族通過支援不同的政權,與它共生,命運也是以而起起落落。其中一些強大的士族,其家族傳承的身份及勢力一直持續到唐代,每一代都人才輩出,在朝為官者不下百人,以至于到了後來,皇帝明令禁止,這些望族之間互相通婚。

家族傳承及文化的成熟,一方面促使了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穩定,而另一方面,本身就擁有優越條件的家族财富越來越多,開始日日窮奢極欲,興起了消費熱潮,到了梁代,貴族子弟和進階官僚已經完全女性化,薰衣剃面,傅粉施朱,着高齒屐,出行則乘車,居家則奴仆攙扶……不難想象,這些柔弱化的士族在混戰時期,會是在逃亡中何等脆弱。

随着楊堅一舉粉碎了陳王朝,這幾百年的分裂,終是劃上了句号。

雖然這是段容易被忽略,且朝代動蕩的曆史,而且其中有很多的不堪,但是,這個亂世動蕩的時期卻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着一個時間段自身動亂的特點,但也不難看出,他們有着相同的共同點。

正如川勝義雄在《魏晉南北朝》一書中所說:

在這370多年的動蕩曆史中,對于平民百姓而言,眼見的是隻有武力才是可靠的生存力量,但盡管如此,有家族傳承的士族和有些知識的人,最終卻依舊拒絕了以武為首的上司,依然選擇了士族和有知識的人作為自己的上司者。

這應該就是華夏文明在幾千年的動蕩中非但沒有斷絕,還能延續不斷發展,同時還增加了更豐富的元素的原因之一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