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一生,和陳皇後、衛皇後、李夫人以及鈎弋夫人四位女性都有過纏綿的感情, 可是都以悲劇告終。
陳皇後失寵,被廢, 郁郁而終;衛皇後因巫蠱事件自殺;李夫人因病早逝;鈎弋夫人則因為可能危及皇權而被武帝處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武帝和他的後妃們的情感故事,堪稱是一曲哀婉的悲歌。

劇照
“金屋藏嬌”的陳皇後
陳阿嬌是漢武帝的第一個皇後,她的母親是漢武帝的姑姑館陶長公主劉嫖。
劉嫖是個工于心計的女人,女兒阿嬌隻是她的一枚政治籌碼。她先是想把女兒許配給太子劉榮,被劉榮的母親栗姬拒絕後,又把阿嬌許給了當時尚是普通皇子的劉徹。
之後劉嫖設計讓漢景帝廢掉了太子劉榮,将劉徹扶上了皇帝寶座。
劉徹登基後,陳阿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漢的皇後,漢武帝也兌現了他早年“金屋藏嬌”的諾言。
但是好景不長,沒幾年漢武帝便移情别戀,愛上了衛子夫,陳皇後也是以失寵,最後因為使用巫術詛咒衛子夫被武帝發覺而被廢黜,結局非常凄涼。
阿嬌的被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驕橫 、任性,不肯逢迎屈就武帝的性格,讓惟我獨尊的武帝在婚後對她越來越不滿。
本來妻子希望丈夫對自己專是人之常情,但在封建社會這卻成了一種奢望。任性的陳皇後無法容忍武帝寵愛衛子夫, 但她的嫉妒隻能讓武帝和她的隔閡越來越深 。
陳阿嬌婚後一直沒有生育,加上她比武帝年齡又大好幾歲,這也是漢武帝越來越不喜歡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奪回武帝的愛,陳阿嬌铤而走險,用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事情暴露後,漢武帝毫不猶豫地廢黜了陳阿嬌。
漢武帝與陳皇後的婚姻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被漢武帝廢黜後,可憐的陳阿嬌日日在長門宮苦苦等待武帝回心轉意,但卻隻能在孤燈相伴中,帶着哀怨與寂寞走向生命的終點。
“嘉夫德若斯”的衛皇後
漢武帝的第二個皇後衛子夫,原是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的一名歌妓 。武帝在姐姐家看到衛子夫後,一見鐘情,把她帶進宮内。入宮一年多之後,衛子夫替漢武帝生下了太子劉據,并被立為皇後。
衛子夫得寵後,她的弟弟衛青也有了出頭的機會。後來衛青因軍功封侯,當上了大将軍,三個兒子皆封為列侯,外甥霍去病當上了骠騎将軍,獲封冠軍侯。
當時就有“衛子夫,霸天下 ”之語 。可以說在漢武帝的所有後妃中,衛子夫是受寵幸時間最長的一位。
衛子夫容貌美麗,性格柔順,與專橫跋扈的陳阿嬌有着天壤之别,這種性格,讓向來喜歡獨斷專行的漢武帝很是滿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漢武帝的後宮事務都是由衛子夫掌管的。加上有兒子劉據和戰功赫赫的娘家這兩大支柱 ,按說她的皇後地位應該是相當穩固的。
但是後來衛子夫在漸漸年老色衰之後,漢武帝開始移情别戀,寵幸其他年輕貌美的妃子,衛子夫也沒有逃過失寵的命運。
遺憾的是,性格柔順的衛子夫也沒能得到善終。征和二年,權臣江充誣陷太子劉據,劉據被迫起兵誅殺江充,漢武帝認為劉據是要造反,下令追殺劉據。
衛子夫也因為支援兒子被武帝廢黜,用一條白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後被裝入一個小棺材中,被草草掩埋。衛氏遭遇滅族之禍。
劉據後來也自缢而死,隻留下一個襁褓中的孫子劉病已,被關進了監獄。
後來漢武帝終于查清了事情的真相,知道衛子夫和太子是被冤枉了,于是殺了所有陷害太子的人,并在太子自殺的地方建思子宮和望思台,表達對太子的思念。
但對于自殺的衛子夫,和她做了四十多年夫妻的漢武帝卻相當絕情,根本沒有做出任何後悔和諒解的表示,實在是令人寒心。
衛子夫在當時有着極高的口碑,她雖不插手政事,但她的家人卻在抗擊匈奴的戰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馬遷稱贊她“嘉夫德若斯”,說她的光輝遠遠遮住了這個同時代所有的女子。
傾城傾國的李夫人
衛子夫死後,長秋門後的中宮椒房殿,沒過多久又迎來了新的主人——李夫人。
李夫人是河北定州人,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她的哥哥李延年,是曆史上傑出的音樂家。她的弟弟李廣利,則是一個平庸之輩。在她發迹後,李廣利通過裙帶關系,當上了漢武帝的貳師将軍,封海西侯。
李延年當過漢武帝的内廷音律侍奉。一日,李延年為漢武帝演唱了自己的新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甯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這首歌被李延年唱得如泣如訴,十分哀婉,漢武帝聽完後,不禁問李延年:“世上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嗎?”
李延年對漢武帝說,自己的妹妹就是一位如歌中所唱的“佳人”。于是漢武帝召見了李夫人,一見之下便愛若至寶,将其納入後宮。
一年以後,李夫人為漢武帝生了個兒子,漢武帝大為高興。可李夫人卻因為生孩子落下了月子病而日漸憔悴。
她知道自己一旦失去美貌,便極有可能失寵,為了不破壞在漢武帝心中“女神”的形象,一直拒絕漢武帝的探望。
有一次,漢武帝忍不住來探視她,李夫人卻用被子蒙住頭說道:“身為夫人,容貌不修,裝飾不整,不足以見君父,如今蓬頭垢面,實在不敢與陛下見面”。
漢武帝隻好離去。漢武帝走後,服侍李夫人的宮女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李夫人說:“凡是以容貌取悅與人,色衰則愛弛,倘以憔悴的容貌與皇上見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會一掃而光,還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嗎?”
果然不出李夫人所料,李夫人死後,漢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後之禮厚葬了她,還憑自己的印象,讓人畫了李夫人的畫像挂在甘泉宮裡,每天對着畫像都要看上好久。
在這種“愛屋及烏”的心态指引下,李延年和李廣利不斷被加官進爵,特别是對李廣利,更是特别縱容。
據史料記載,李夫人死後,漢武帝請來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希望能召回李夫人的魂魄再和自己見上一面。據說在方士做法之後,漢武帝果然見到了魂牽夢萦的李夫人。事後漢武帝作詩一首: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
漢武帝的女人中,李夫人是最聰明的一個。她能看透帝王的無情,看透一個男人對美色的貪戀,明白 一旦自己的美麗消失,漢武帝對自己的愛也會随之消失。
令人惋惜的是,雖然李夫人用心良苦,但她死後,李氏家族的富貴并沒有延續太久。後來 ,李家因事被滅族,正在外領兵的李廣利,則投降了匈奴人之後,又被匈奴殺死,李家從此絕後。
手掌打不開的鈎弋夫人
鈎弋夫人是漢武帝所有女人中死得最冤枉的一位,她和漢武帝的相識,也極具傳奇色彩。
漢武帝有一次巡狩路過河間國武垣城(今河北肅甯縣窩北鄉垣城南村)時,手下負責觀天相的官員對漢武帝說此地有奇女,漢武帝立即派人尋找。
過了不多會兒,随行官員找到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但此女天生有個殘疾,就是她的雙手握成拳狀,一直不能伸開。
說來奇怪,漢武帝伸手将這女子的手輕輕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開了,還露出了掌心緊緊握着的一隻小玉鈎。漢武帝大喜,封這位女子為“拳夫人”,把她帶回了宮中。
這個女子便是鈎弋夫人趙氏。太始三年(前94年),趙氏為漢武帝生下一子,取名為劉弗陵。征和二年巫蠱之禍之後,皇後衛子夫、太子劉據先後自殺,漢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劉弗陵作為漢武帝最小的兒子,智商特别高,很像漢武帝少年之時,是以特别受到漢武帝的寵愛。
漢武帝想立劉弗陵為太子,可是又擔心自己死後,劉弗陵當了皇帝,年輕的鈎弋夫人會恣亂國家。于是漢武帝便召來畫師,畫了一幅周公負成王朝見諸侯的圖畫,向左右群臣表明自己欲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意思。
幾天之後,躺在病床上的漢武帝看了美麗的鈎弋夫人最後一眼之後,命人将她處死。
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帝譴責鈎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 !’夫人死雲陽宮。”
鈎弋夫人被帶走時,根本沒想到漢武帝是要處死她,還以為漢武帝隻是生自己的氣,氣消了便會原諒自己。
是以在被帶走時,她還頻頻回首,期望漢武帝能回心轉意,放自己一條生路。但漢武帝卻絕情地對着衛士們吼道:“快把她帶走!不能讓這個女人活着!”這一幕,充分顯示了漢武帝作為一位政治家的絕情。
鈎弋夫人死後,漢武帝不但絲毫沒有内疚之意,還振振有詞地說 :“往古國家是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 。女不聞呂後邪 ?”
據說鈎弋夫人被處死時,天上刮起暴風,吹得長安滿天灰塵,老百姓都感歎哀傷,認為鈎弋夫人是冤死的。
鈎弋夫人死後,漢武帝于後元二年春立劉弗陵為太子,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輔佐劉弗陵。四天後,漢武帝去世,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漢昭帝即位後,追封母親鈎弋夫人為皇太後,還動用了兩萬名民夫為鈎弋夫人修建了雲陵。但這又有什麼用呢?就算陵墓修得再華麗,能換回鈎弋夫人的生命嗎?
“立子殺母”之說成立嗎?
漢武帝晚年,曆經“巫蠱之禍”,皇位接班方面出現了嚴重危機。
武帝諸子之中,“燕王旦、廣陵王胥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男齊懷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故武帝欲立幼子劉弗陵,隻是顧慮“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亂國家”,是以要處死劉弗陵的母親鈎弋夫人後,才立劉弗陵為太子,托付與霍光輔政。
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手段,可謂驚世駭俗。但是在當時,卻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比如西漢著名經學家、曆史學家褚少孫便認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谥為“武”,豈虛哉!”
将漢武帝的這個舉動稱做是“賢聖”,還說是為死後的政治生态考慮,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簡直就是不要臉。
“立子殺母”真的能有效地除去外戚專權嗎?恐怕未必。
宋朝的謝采伯就曾以王莽之事否定漢武帝殺鈎弋夫人的作用,他說:“然漢以元後稔王莽之變,唐以高宗召則天之禍,孰謂人事果能勝天?聖人第言修德以弭天變,未聞殺人以杜後患!”
曆史上質疑漢武帝“立子殺母”效果的不乏其人。
縱觀曆史,曆代女主執政者中也不乏賢明之人,東漢鄧後,北魏馮後,北宋劉後、高後,都是這些女性政治家中傑出的代表,她們的執政能力,并不低于男性。
至于女主專政易用外戚的說法,也不可一概而論。鈎弋夫人的父親是一個受過“宮刑”的男人,鈎弋夫人本人也沒有什麼兄弟,又何來外戚專權之憂呢?
但在漢武帝看來,女主執政,一定會威脅老劉家的皇權的穩固。在宗法制的當時,這無疑是嚴重的隐患。但有意思的是,在漢武帝死後,漢朝卻又成了外戚專權最為嚴重的朝代,沒有之一。
到了西漢後期,外戚輔政甚至被視作天經地義之事:“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内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即使到了東漢,皇帝年幼時,由女主輔政的事也極為常見,但卻再也沒有一個皇帝像漢武帝一樣“立子殺母”的。即便是到了“程朱理學”盛行、男尊女卑極為嚴重的宋、明、清幾代,少主即位也還會讓太後輔政,還有不少太後被後世稱為“女中堯舜”。
明、清兩代,是中國女性地位最為低下之時,也還有萬曆即位,李後臨政;同治即位,慈安、慈禧垂簾聽政的故事,說明在大多數少主即位時,他的母親臨朝輔政幾乎成了一種必然。
女主輔政的本質,是封建社會君主繼承制度的必然結果。在即位者年齡太小時,不管從無親情關系還是宗法關系上看,最忠心的輔政者都是皇帝的母親,因為沒有人比母親和兒子的關系更親密了。
“呂後專權”的事,隻是曆史長河中很少的特例,但卻被漢武帝當成了常态,并是以殺掉了無辜的鈎弋夫人,這隻能說是一起人為的悲劇。
結語
不管怎麼說,鈎弋夫人被表面上深愛她的漢武帝殺死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情。縱觀漢武帝一生,四位與他都曾有過纏綿,有過溫馨美好時光的女人,她們的結局都是個悲劇,沒有一個能和漢武帝白頭到老的。
封建社會的女性,哪怕貴為皇後,也是附屬于皇權之下的,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是由男性的皇帝直接決定着她們立廢和生死。
皇帝絕不會容忍任何人危及皇權,哪怕是自己的妻子或者兒子。是以漢武帝認為太子劉據造反時, 馬上對兒子進行殘酷鎮壓;覺得鈎弋夫人有可能危及皇權時,下手也是絕不留情。
對于皇帝身邊的女性來說,普通夫妻那種白頭偕老 、長相厮守的生活,隻能是一種不可實作的夢想。鈎弋夫人不是第一個受害者,更不是最後一個。
宋朝詩人徐鈞曾有一首悼念鈎弋夫人的詩寫得很好,摘錄如下,與諸位共賞:“名門堯母将傳嗣,取鑒呂皇預殺身。 燕翼贻謀宜有道,如何知義不知仁。”
文章的最後,給讀者說個傳說故事。據說鈎弋夫人被漢武帝賜死後,她的墳頭傳出一種異香,人在十多裡外都能聞到。
漢武帝懷疑她已成仙,于是命人掘開鈎弋夫人的墳墓檢視,結果發現棺材裡是空的,鈎弋夫人的屍體不見了,隻留下一雙絲織的鞋子。
參考資料:
陳金花:《漢武帝和後妃的情感悲歌》
安子毓:《西漢武昭之際政局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