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作者:愛文創

據報道,一具屍體火葬後會排放 400 公斤的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不小的影響,因而有人開始思考以更環保的方式來紀念亡者,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有畢業生設計出「安息礁」,令人耳目一新。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這是 Louise Lenborg Skajem 與和Aura Elena Murillo Pérez 兩位畢業生在結合了骨灰、黏合劑及餐館丟棄的壓碎牡蛎殼而研發出的一種複合材料,他們把此材料 3D 列印成新的葬禮形式:安息礁。該人造礁岩的結構模仿了古代層疊石礁的形态及其自然生長過程,為牡蛎與海洋生物在其表面生長賦予了理想條件,當今海洋内的天然牡蛎礁因人類之活動而大幅減少,二人的設計則為牡蛎及其他生物打造出新的棲息地,并提供了複育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安息礁是基于「水葬法」的殡葬方式,往生者被置于裝滿熱水和強堿性化學物質的鋼制室內,四小時後便可有效溶解身體的所有組織,隻留下骨頭被磨成粉末交還家屬,而整個處理過程所使用的能量,據稱僅有傳統火葬的五分之一,碳排放量降低35%,大幅降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便是安息礁選擇「水葬法」的原因。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同時,研發團隊也在持續思考不同形式、材質的「安息礁」。 Aura Elena Murillo Pérez 表示:「我們的目标是創造美麗的地點,人們可以在這裡和大自然聯系,同時拜訪他們所愛的人,這些地點也可以提供當地人了解安息礁如何為海岸服務。」

目前,團隊尚無法接觸到真正的往生者人體來制作他們的原型,暫時以動物骨頭及粉碎的牡蛎殼來試做安息礁;預計未來會與珊瑚礁複育計劃及相關組織合作安裝及維護安息礁,實際落實環保概念,也讓生命的終點多了一種回歸大地之選擇。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
死去元知萬事空,殘軀入海意如何——「安息礁」讓身後事有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