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作者:唐詩宋詞古詩詞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在家鄉廣袤的原野上,有一種“媽媽草”,在初夏的和風裡舉着紫紅或潔白的花串串,仿佛呼喚遠方的孩子回家。鄉諺雲:“家有‘媽媽草’,孩子滿院跑。”我們這些遠離故鄉的人都是她的孩子,聽到一聲聲深情的呼喚,都要千裡萬裡飛回到那方熟稔的小院......

媽媽草的大名兒叫“益母草”,為唇形科、益母草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初春生苗如嫩蒿,盛春長三四尺,莖葉如黃麻,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内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葳蕤清麗,引得蝴蝶紛紛飛來,在花穗間翩翩弄舞。

益母草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為常用中草藥,五月初花未全開時采摘,生用或熬膏用。其味苦、辛、性微寒,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等功效。

《本草綱目》載,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調經解毒”作用,治“胎漏難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撲打内損瘀血,大小便不通”等症。

益母草實屬“媽媽味兒”濃郁的草本植物,由外而内都散發着母性魅力。它的大名小名别名,無一不具有母性風味,古稱蓷(tuī)、茺(chōng)蔚,又名坤草、雲母草、益母蒿、益母艾,俗稱燈籠草、野天麻、九重樓、紅花艾、益母花等,宛若一個個溫柔女子的芳名,其姿袅娜,其态柔弱,閃現着母性的光芒。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再看益母草這種植物的科屬,是帶有女性魅力的“唇形”科的。仔細看它一節節的花穗,紅紫或淡白的花朵像一對對輕啟的粉唇,似乎向你傾訴,又像欲語還休,隐藏着心中無限情愫。

這種植物最早出現在大陸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王風·中谷有蓷》雲:

中谷有蓷,暵(hàn)其乾矣。

有女仳(pǐ)離,慨其歎矣。

慨其歎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

條其歗(xiào,古同“嘯”)矣。

條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

有女仳離,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這是一首被離棄婦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反映東周時期一些下層婦女的生活狀況。“蓷”即為益母草,全詩從益母草幹枯起興,情感層層加深,抒發棄婦内心的苦楚和慨歎。益母草至夏而枯,隻為這位孤苦無依、流離失所的女子哀歎不已!這一浪高似一浪遞進式的無可奈何、自傷自悼,讓人怎可不思量、怎能不動容?“遇人不淑”一詞,由此而來。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益母”在《詩經》中雖為棄婦的象征,可它實為活血調經、療治婦科病的良藥。明代大儒陳獻章曾寫過一首詩《益母草》,贊揚益母草的諸多妙處,詩曰:

有草人不識,棄之等蒿萊。

時來見任使,到口生風雷。

溲也佐未足,益以蜜與醅。

生者得其養,死者無遺胎。

岐黃開本草,夭劄人所哀。

一物具一周,神功不可猜。

佳名夙所慕,廣濟真天才。

詩中言及這種生在荒野人不識,等同于蓬蒿野草的植物,經了過濾蜜調,可醫治諸多婦科雜症,而且具有很多中草藥無法企及的神功。詩人最後稱對“益母”之名極為推崇,說它是廣濟天下女性的“益母”之藥,真乃名副其實啊!

因益母草的功用顯著,曆代文人常把它列入重要的中藥材而唱和。明代學者胡俨在 《戲作次藥名十首·其六》言:

蚯蚓結來成百合,海羊鬥處即蝸牛。

莫認夏枯為益母,須知萱草解忘憂。

詩中列舉了蚯蚓、百合、海羊、蝸牛、夏枯、益母、萱草等藥名,其中夏枯草與益母草雖然相似,但功效略有不同。南宋詩人楊萬裡在《夏至雨霁與陳履常暮行溪上》詩中雲:

西山已暗隔金钲,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說的就是夏至時節采收入藥的夏枯草。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益母草因有調血補陰之功,在古代常為普通人家求子求嗣所用之藥。明代官員李祯在農曆三月出門賞景,看到了俏麗若霞的一叢叢益母花,有感而發:

忽忽春将暮,俄過三月三。

草誰憐益母,花自媚宜男。

——《三月四日即景》

春天将要過去了,益母花盛開了,農人将要采收為藥,為家中婦人調養,詩人仿佛聽見紫紅的花叢中,傳來孩童們清亮亮的嬉笑聲。明末清初大文人李漁作有一部對仗、用韻、組詞的啟蒙讀物《笠翁對韻》,其中就有“宜男草,益母花”之對,可見益母草在古代的地位之重要。

益母草在清代詩人也是醫家的趙瑾叔筆下,其用途更為廣泛。他編有一部淺吟易上口、細品始見真的本草類醫著《本草詩》,其中《益母》是這樣寫的:

茺蔚何緣益母名,女科專用自分明。

乳頭敷上癰俱散,面上塗來刺不生。

利産按時能速下,調經過月可徐行。

若還求嗣須常服,子葉花根并用精。

這首詩記述益母草的功用比較全面,其可醫乳癰,可療粉刺,可調經可利産,想求子嗣的婦人需常服用,全草皆為可用之材。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益母與當歸并用,更有奇效。南宋官員、詩人朱翌患病多年,身體每況愈下,試用益母、當歸調理,收效甚佳,寫詩記之:

多病年來歎早衰,試憑草木為扶微。

關心藥裹知多少,系肘方書識是非。

曾子定應憐益母,曹公端解寄當歸。

從今洗面饒光澤,血氣仍充舊帶圍。

——《有惠益母粉及當歸者》

詩中用到了兩個典故,三國吳學者陸玑《詩疏》中稱,古時曾參事母至孝,此草名之“益母”,故有“曾子見益母而感”之說;東漢權臣曹操曾寄書太史慈送當歸,以求“應當歸來”。服用益母、當歸調養身體,數月後詩人面色紅潤有光澤,氣血充盈有氣力。

有一種草藥叫“媽媽草”

益母草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勞,早在唐代即有以益母草為主,調制的美容養顔之術。武則天最善用益母草來養顔,禦醫們為她研制的美容秘方中,最著名的就是“益母草澤面方”。

此方使用後,皮膚會逐漸潤滑柔嫩,光澤鮮亮,如長期使用,四五十歲的女性就會像十六歲的少女一樣年輕。由于武則天長期使用這一秘方美容,是以到了八十歲的高齡,仍然保持着美麗的容貌,無怪乎《新唐書》稱她“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這一宮廷秘方流傳甚廣,首先被唐代政府組織編寫的藥典《新修本草》所收錄,此後被《近效方》等書轉載,《外台秘要》則從《近效方》轉錄,題名為“則天大聖皇後煉益母草留顔方”,元代又有“神仙玉女粉”之稱,功效良好,一直沿襲至今。

小草本弱,為“母”則剛。一株荒野中随意生長的益母草,在夏初薰薰和風裡,帶來幾分俏麗幾多溫情,洋溢着恬靜和美的母性光輝!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