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冬天到夏天,從極端天氣、疫情沖擊到烏克蘭沖突、俄西博弈,能源短缺的負面影響持續在歐洲傳導,油氣短缺、價格飙升令歐洲群眾被迫直面“生活危機”。在德國,日常沐浴進入政府建議限制條目。在意大利,上一個供暖季被提前半個月叫停。
烏克蘭局勢的更新,使得俄羅斯能源在歐洲被高度政治化。對能源産品一半以上依賴進口的歐洲國家而言,繼續從俄羅斯購買能源會被視為“資助俄羅斯”。美歐加碼對俄制裁後,俄羅斯3月底釋出的一紙“盧布結算令”,吹響了“斷供”歐洲天然氣的前奏。緊接着,歐盟4月初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咬牙”給予各國120天的逐漸淘汰期,同時醞釀對俄羅斯石油“下手”。最新消息是,歐盟委員會5月4日送出第6輪對俄制裁措施提案,其中包括在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俄石油。法國歐洲事務部長克萊芒·博納5月10日表示,歐盟成員國可能在本周就俄石油禁令達成協定。
此輪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今日俄羅斯”援引統計資料報道說,俄羅斯為歐盟提供了41%的天然氣、46%的煤炭和27%的石油。現如今,多個歐洲國家不得不為尋找這些能源産品的供應端替代方全球奔走。從短期看,歐盟内部在禁運俄能源問題上仍存在不小分歧,美國極力推動歐俄能源“脫鈎”卻無法填補巨大供應缺口,市場普遍預計能源價格短期内易漲難跌。從長期看,“能源大戰”對歐俄來說可謂兩敗俱傷,歐洲将難以避免是以遭受經濟重挫。
歐洲滿世界找“氣”
天然氣是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時代之間的重要紐帶。正因為如此,雖然歐盟此前曾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把對俄天然氣需求削減近三分之二,但禁運俄天然氣暫時并不在歐盟的計劃之内。由于歐俄尚未就“盧布結算令”達成一緻,部分歐盟國家的“斷氣”風險仍未解除。
俄羅斯總統普京3月底簽署新規,要求對俄“不友好國家”自4月1日起必須以盧布結算天然氣。4月26日,波蘭和保加利亞成為被俄切斷天然氣供應的首批國家。德國等歐盟國家的付款期限将在5月底到來,盡管“盧布結算令”遭到歐盟方面的強烈反對,但匈牙利總理府部長蓋爾蓋伊5月1日透露,目前已經有10個歐盟國家實際上接受了俄羅斯的盧布結算要求。
“歐盟需要一個更加協調的天然氣政策。”彭博社5月3日援引一份歐盟檔案草案報道說,歐盟必須努力確定“開放、靈活、流動和運轉良好的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而非洲國家特别是位于非洲大陸西部的奈及利亞、塞内加爾和安哥拉擁有大量未開發的液化天然氣資源。作為減少對俄能源依賴計劃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将在5月晚些時候采納這份關于增強外部能源供應的檔案草案。
最近一段時間,包括荷蘭殼牌集團在内的歐洲主要天然氣公司,都在不同程度地與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接觸,希望與他們達成能源開采協定。意大利政府近期已分别與阿爾及利亞、埃及、安哥拉和剛果共和國簽署了增加天然氣供應的協定,法國外長4月下旬造訪了阿爾及利亞亦與此有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資料顯示,過去10年裡,歐洲約18%的天然氣進口自非洲。随着越來越多的油井投入開采,非洲油氣産量将在本世紀下半葉顯著提升,開采速度也會增加。但有分析指出,非洲多國管道、碼頭等天然氣基礎設施項目尚不完善,技術與營運方面也存在限制,加上撒哈拉以南一些非洲國家安全形勢嚴峻,短時間内提高非洲天然氣儲采比并不容易。
上述檔案草案還提到,在天然氣“開源”方面,未來歐盟既要與美國、澳洲和卡達等主要能源生産國開展交易,也要與中國、日本、南韓等能源消費國合作。這些國家雖然有别于非洲,但因供應鍊和資本紀律等因素,在專門為歐洲增産天然氣這件事上,大多數國家同樣實際能力有限。其中,卡達曾表示願意增加對歐天然氣供應,但其大部分液化天然氣與長期合同挂鈎已被牢牢鎖定。卡達能源部長薩阿德·卡比坦言,卡達液化天然氣大部分已經與亞洲國家簽訂了合同,隻有約10%至15%可以轉移到歐洲,俄對歐天然氣供應目前無法被任何國家取代。
中東難補歐洲石油缺口
涉及禁止進口俄石油的歐盟第6輪對俄制裁措施提案,原本是要搶在5月9日俄羅斯“勝利日”之前通過的,歐盟希望借此打擊俄羅斯的财力,但卻遭到了匈牙利、捷克、奧地利、希臘等多個成員國的反對。按照歐盟規則,任何制裁提議都需27個成員國一緻同意才能生效。彭博社援引來自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為加快提案“通關”,歐盟在5月8日的會議上進一步放寬了對部分成員國的俄油禁運期限,允許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在2024年年底前、捷克在2024年6月前履行禁令,但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此前早已明确表示,匈牙利至少需要5年時間才能徹底擺脫對俄能源依賴。歐爾班稱,匈牙利政府不想對抗歐盟,但必須以本國利益為重。國際能源署資料顯示,2021年匈牙利58%的原油和成品油進口自俄羅斯。事實上,不僅是匈牙利,整個歐盟的石油都高度依賴俄羅斯進口。2020年歐盟約四分之一的石油進口自俄羅斯,幾乎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一半。
但事态發展至今,分析人士卻普遍認為,歐盟委員會的石油禁運提案得到27個成員國一緻同意,或許隻是時間問題。在改變輿論風向的過程中,一個國家和一個事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一個國家”指的是德國,德國4月27日表示不再反對歐盟針對俄石油的禁令。《華爾街日報》稱,“最大反對國”德國立場轉變,增加了歐盟國家同意分階段對俄石油禁運達成協定的可能性。“一個事件”指的是,七國集團(G7)上司人5月8日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中承諾将逐漸減少或停止進口俄石油,雖然G7尚未給出禁運俄石油的時間表,但有關措施已被明确擺上台面。
德國在石油問題上改變主意之前,據稱已與波蘭達成一項協定,允許德國通過波蘭北部的格但斯克港口從全球其他出口國進口石油。另有歐盟官員透露,歐盟也将尋求增加從其他來源的進口來彌補石油供應缺口,包括海灣國家、奈及利亞、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
歐盟還曾多次表态,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能填補禁運俄石油帶來的缺口。但在全球疫情抑制原油需求、産油國閑置産能不足等背景下,沙特和阿聯酋作為歐佩克中閑置石油産能最多的國家,增産石油的意願并不強烈。美國能源資訊公司“能源情報”記者阿梅娜·巴克爾分析稱,歐佩克認為俄烏沖突是地緣政治問題,超出了該組織的能力範圍。同時歐佩克也很重視與俄羅斯的關系,他們不希望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站隊”。
“如果美國能夠取消制裁,伊朗每天可以向市場提供120萬桶石油。”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5月9日報道說。但自今年3月以來,伊核協定談判一直處于停滞狀态,這意味着短期内寄望于伊朗原油“救市”的可能性并不大。CNN據此認為,雖然中東國家擁有全球近一半的已探明石油儲量和閑置産能,但政治動蕩、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和地區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斷絕了該地區的産油大國“拯救”歐洲的可能性。
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再隻為應對氣變
《印度時報》4月底曾刊文指出:“有事實表明,俄烏沖突發生後,歐美比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更多化石燃料。”觀察人士認為,這直覺凸顯了歐洲在能源争奪戰中的尴尬位置。包括宣稱要幫助歐洲脫離對俄能源依賴的美國在内,沒有一方能在短期内替代俄羅斯,成為歐洲油氣的“絕對甲方”。
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說,歐洲不應指望美國“肮髒的天然氣”,因為“美國轟炸、入侵、占領和幹涉主權國家的次數比任何國家都要多”。還有分析認為,一旦俄烏戰争在歐洲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前結束,美國對歐能源“支援”的積極度将會大幅下降。
俄羅斯将對歐能源供應視為一張“王牌”,相應地,歐盟也将禁止進口俄能源看作一張制裁“底牌”。這意味着,一旦最終确認交出這張“底牌”,一系列現實選擇就将擺在歐盟面前:下一個冬天該怎麼過?能源轉型還要不要繼續?是重新開機核電、加大煤電,還是要把籌碼押在可再生能源上?多位歐洲能源分析人士認為,從資源禀賦與能源對外依存度角度看,堅定發展可再生能源,或許是未來歐洲在能源問題上不再被任何人“卡脖子”的關鍵措施。
歐洲近年确實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根據歐洲能源智庫的報告,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個歐洲的發電量首次超過化石能源,有38%的歐洲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此外,對于風電、光伏面臨的儲能和電力傳輸問題,德國等國家也在積極發展相關技術。在此前與卡達、挪威等國的能源協定中,德國也将綠色氫能作為一個合作重點。
英國環保組織“E3G”指出,“能源安全”原本更多指的是拓展能源供應管道,但如今,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也被納入相關範疇,這代表着能源安全“範式”的轉變。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能源分析師西蒙·塔利亞彼得拉預計,未來幾年歐洲對新能源技術、設施的投資将迅猛增長,因為各國都認識到,“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僅是為了氣候,也是為了地緣政治”。
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